首相納吉訪問中國之高調,超出原先大家的預期。馬來西亞與中國簽訂一籃子的經貿協定加上購買軍艦,使得外媒競相以繼菲律賓之后,另一個東南亞國家棄美投中為國際新聞頭條。中外媒體的語氣此消彼長,讀了很有意思。多位專家指出,納吉的轉向,基于美國先放棄他的政治前途,以司法部的控狀中指責“1號官員”。所以你不仁,我不義。納吉倒向中國,成了他最后的選擇。
詹運豪教授曾指出,馬來西亞的政治精英常自詡自己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巫統黨內的元老,將無法忍受一個即將被西方社會唾棄的領袖。因此詹教授斷言納吉的下台,已經不是一個是否可能的問題,而是何時。換言之,此次中國之行很可能是納吉到任前的最后一次,不無年終大減價、大拋售之意。
首相也創了一項紀錄,在中國的報章刊登署名文章:《信任的種子結出碩果纍纍》(Fruits harvested from seeds of trust)。他在文中回顧自其父前首相拉薩到他所經營的中馬關係,由往來到親密,昇華至戰略軍事“夥伴”的進程。在南海問題上,首相隻字不提菲律賓仲裁案的判決,言任何爭議應以“冷靜、理性對話的方式”解決。筆鋒一轉,首相說:“大國應該對小國更公道些,尤其是那些前殖民帝國。它們不應該對他國的內政說三道四。”這段描述被許多傳媒解讀為指責美國。
親中路線被政敵批評
比較于迪泰特公開說與美國分手,首相的外交辭令嫻熟多了。美國在東南亞只有菲律賓這個殖民地,並沒有染指過馬來西亞。這個不點名、繪聲繪影的描述,可以視為是對美國司法部批評“1號官員”涉及1MDB醜聞的抱怨。
某些馬來政治人物即親華(中國)又忌華(華人),早被華人社會看在眼裡。政黨常大事宣傳馬中貿易簽訂作為大選的劇碼之一,華人社會倒也偶爾領情。而今中資在我國的項目遍佈在電信、水壩、污水處理、房地產、港口、鐵道等領域。馬來媒體對相關中國投資的新聞報導還是有限,一帶一路在馬來報章也沒有一個統一譯名,有者譯Satu Jalur,Satu Jalan,有的翻譯為Satu Jalur,Satu Laluan。馬來社會似乎對一帶一路還是很陌生。
納吉親中的路線被政敵批評。卡迪耶欣(Kadir Jasin)批評巫統自我矛盾,一方面,妖魔化行動黨,指責行動黨為華人勢力的崛起,想要取代馬來人,以製造馬來社會基層的不安;另一方面,巫統領袖又將馬來西亞的戰略利益與中國掛靠。安華提醒首相經濟不要過分依賴中國,馬哈迪批評首相傾斜中國將會影響馬來主權。中國元素將首次不僅限于華人社會,引起全國的關注,尤其是到了善于操弄族群因素的政客手中,“中國”將被賦予新的政治意涵。
寄自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