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代慶:報協出版《媒體春秋》 前輩分享成歷史資料
(吉隆坡6日訊)馬來西亞華文報人協會會長杜代慶指出,《媒體春秋》是該會出版的第4本叢書,希望憑著新聞界前輩們的分享,可成為媒體的歷史資料。
他說,該書由我國新聞界前輩撰寫,包括新聞界的所見所聞、個人經歷、採訪線上所面對的趣聞和難題。
“他們也談到我國中文媒體面對電子報競爭的衝擊,及平面媒體前景等。”
他說,會員們曾在媒體工作很長時間,許多會員對新聞工作從一而終,甚至把一生青春奉獻給報館。
他笑言,寫文章是老本行,也是最熟悉和拿手的工作,大家同聚一起,重操舊業,寫文章集成書,為社會盡點綿力。
籌出版基金未達標
他說,報協曾出版《我們這一輩人》和《報林風雲》,3年前獲得雪州高級行政議員拿督鄧章欽贊助出版《我們的足跡》。
“這次再次得到鄧章欽支持,推出第4本叢書《媒體春秋》,希望未來能推出更多書籍回饋社會。”
他今日出席《媒體春秋》新書推介禮時,這么指出。
杜代慶指出,該會2年前設立出版基金,目標為50萬令吉但尚未達標。
“陳凱希年初已捐獻5萬令吉,希望各界可慷慨解囊捐助出版基金,為我國報壇文史撒下種子。”
報協顧問陳凱希宣佈,再捐獻1萬令吉給報協出版基金。
他說,他習慣每天看報紙,如今已視報紙和作家為他的老師。
他笑言,文化人、報人和作家是最好的人,但也是最窮的人。
他說,陳澤坡曾辦報4年7個月,他也曾辦報13個月,但是因非行內人而垮台。
莊迪澎:大馬報業史料不足
莊迪澎點評《媒體春秋》時說,當他研究我國報業時,發現史料非常不足,很多中國學者雖有寫我國的報業,但很多資料錯誤、背景誤解。
“這需要更多本地報業前輩,用本身經歷寫出當年歷史,才能看到整個發展史的變化。”
他說,《媒體春秋》32篇文章,對年輕一代有歷史價值,歷史應該有不同的聲音,讓我們從中釐清歷史真偽。
他續稱,年輕一輩錯過動盪年代,沒有經歷過的時期無從想像,只能從前輩處了解當時的真實情形。
他建議報協為未來的文集設定主題,讓文章更集中和收集口述歷史,通過民辦學院新聞傳播系,做資深報人的口述歷史,再結集出版。
出席者有報協前任會長兼顧問陳玉水、副會長兼工委會主席陳澤坡、《媒體春秋》主編雙紫、台灣世新大學傳播學博士學位候選人莊迪澎。
鄧章欽:網絡威脅媒體權威
鄧章欽指出,隨著網絡的便利,文章傳播性很快,但也削減文章的權威性,很多扭曲的言論、斷章取義、謊言、謠言,都可被快速散播,導致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受威脅。
他說,現代人認為所說的話傳播到全世界是種快感,只要文章稍微特出,就會成為網紅。
他直言,現代人寫文章的速度與舊時候差異很大,以前向報館投稿,必須細心檢查、字體端正,現在因社交媒體的便利,大家都有自己的媒體。
“我看到有舊報人找出舊文章檢視或重寫,這些經過時間沉澱的作品,肯定比很多媒體上看到的更有價值。”
他認為,媒體目前濫用成語,尤其奧運期間,許多媒體愛在成語加入創意當標題,情況“慘不忍睹”。
他指出,他對報章的要求特別嚴格,創意適合用在廣告,但不適合用在新聞。
他也直言,傳媒力量大,看了些文章或評論後,受眾容易受影響,想法就會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