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美清:逐漸消逝的民意

今時今日的馬來西亞,誰能代表民意?

是政府嗎?近年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糟透了,國家領導人涉及驚世大醜聞,馬來西亞的國際知名度使人民“與有榮焉”;國內,物價節節上升,日常必需品補貼減少,最近還取消食用油補貼,搞得人民經不起漲勢,罵聲四起。

在野黨呢?不論是以前的民聯或現在的希盟,能夠發揮的力量已到瓶頸,這些年來,在野黨不斷替人民築夢,感召了許多能人異士參與,曾經沸騰的那股熱力卻始終無法衝破臨界點,接下來可能就是倒流。

希盟的對手已經更勝一籌,變得更厚更黑,“錢通權,權通錢”二脈打通,猶如神功護體,驚濤駭浪之后,站得更沉穩。保護政權是每個執政黨的目標,當利益圈子越擴越大,越不可以被絆倒,權力與利益捆綁已成為命運共同體。

被對手策略反鎖框架中

淨選盟走到5.0,從一開始的聲勢浩大,已變得像在舉辦常年街頭運動會,人潮已沒有威嚇力,不論有多少人參與,都是「天子腳下」所賦予,避免招人口實指企圖掀起叛亂,一切只得循規蹈矩,乖乖依法行事,淨選盟已被對手的策略反鎖在框架中。

中國革命之父孫中山強調:“革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群眾的能量被喚醒后,若沒有加溫,就會逐漸倒退與消逝;走上街頭宣洩不滿之后,現實生活依然繼續無奈無力。

人民心聲更已被政治化、攻訐化,這邊廂淨選盟走上街頭,那邊廂紅衫軍被另一隻手扶植及坐大,與黃衣人抗衡。紅衣肯定是傀儡,沒有目標與靈魂。抱著改革希望參與淨選盟的草根階層,已被推入權力鬥爭,心聲早已被淹沒。

政客把人民推向對立,不論人民願不願意,大馬已經政治化處理任何經濟問題及社會問題,從而變成種族、宗教的問題。

民主政治的本質是“主權在民”,但經過政客催化往往是“民被權主”,人民終究是最大輸家。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