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客室.周末架势堂 书法结合文章 珍惜创作本心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会客室.周末架势堂 书法结合文章 珍惜创作本心

特约:子若
摄影:覃福荣



今日登场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顾问拿督何国忠博士

20161112guest01

对年轻一辈的读者而言,他们所认识的何国忠,也许是政治界里的何国忠,但其实从政以前,他是马华文坛作家,更在马来亚大学执教鞭长达20年,从讲师、副教授、系主任、一路走到所长之位。若是把时间再推前一些些,他可是八、九十年代大学校园的散文写手,一直都过著玩文弄字的创作生活。

今日做客《架势堂》,那是因为在阔别好些时日以后,这位现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顾问的拿督何国忠博士推出新著了,并且一口气推出两本,书名分别为《珍惜》与《本心》;与过往散文或论文作品不同,这一次,他首度把自己的“书法”与“文章”结集成书,读者得以欣赏其书法,亦细嚼其文字。

何国忠于1963年出生于大马柔佛州居銮,1987年获得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文学士学位。在求学时代作为学生领袖的他,是成立马来亚大学华文学会的重要负责人。



1990年获中文硕士学位,并于1991年出任中文系讲师。随后,负笈英国深造并考获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中国研究博士学位;归国后,先后担任马来亚大学东亚系主任、中国研究所首任所长。直至2008年,他走出学术界投身政坛,曾出任副高等教育部长一职,现为国会上议员、拉曼大学及拉曼大学学院董事、中国厦门大学与中国华侨大学的客座教授。

过去,出自其笔下的文章刊登在本地多家中文报章,所出版过的中英文著作有20本,主要有《班苔谷灯影》、《今我来思》、《塔里塔外》、《文化人的感情世界》、《马来西亚华人:身分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等书,编有《社会变迁与文化诠释》、《承袭与抉择: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文化篇》、《全球话语下的中国及马来西亚》等书。

老早在脑,顺手写来

此番一次过推出两本新著,其实是一次无心插柳的自然随缘结果,何国忠博士在接受访问时,忆起了2015年约莫九月间,当时,他想到自己已经有好一段日子没推出新作,于是,心里萌生出版新书的念头。

有了这个构想之后,他便埋首于把在这之前书写过的小文章重新整理出来,然而,最终在执行这任务的时候,发现书太厚不好翻阅,因而出现了分成两本书来印刷的决定,为此,他还特别增加稿量,加写了新文章,“排版去到尾声时,才发现两本书的页数竟然是一样,好巧啊!”

他表示,事先并没有刻意的安排,这纯属巧合,往往这样的偶然也可以引来心绪上的小惊讶、小波动,算是冥冥中注定就该做并且要做好的一件事吧!对于此番再一次疾笔振书,他说书写的过程很愉快!

他娓娓道来个中的心路历程,“一般上,若是按照计划出书,那是需要时间构思,写文章还需要时间的酝酿,可是,这本书却老早在脑海中了,我只是通过这个书写工程把它还原出来罢了。”所以,他的创作过程没有创作人都必须承受的煎熬。

说起创作来得心应手,还得给他的书法作品记上一功呢!盖因,这两本书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先有书法才有文字,其中有些书法作品更是完成了好一段日子,“当初,未曾想过把它们结集成书。”这次结合书法与文字的出版方式,也是另一个偶然!人生中总有许许多多的偶然、巧合与意外,它们可以让人措手不及,也可以让人淡然自若地面对它的到来!

在《珍惜》一书中,何国忠搭配书法作品,忆及亡母的“寻她”。
在《珍惜》一书中,何国忠搭配书法作品,忆及亡母的“寻她”。

词里寻母千百度

决定出书之后,何国忠才把挥墨成诗、成书的当下小心情、小故事,一一化成更扎实的文字,“两本书的文体类似日记体,在这些文章中并没有刻意要传递的大议程,纯粹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一切旨在还原挥毫时的心境写照。”

所以,在第一册《珍惜》七辑中的“小我情怀”,他写亡母、写儿女、写大学生活;在“思古幽情”里,写的是那些在某段记忆、某个经历里联想到的古代诗人、儒者,文中提及的有老子、杜甫、李涉、苏东坡等;“有缘相聚”则是着重于在其生命中出现过的良师益友,有大学同窗许育华、大学老师郑良树、好朋友姚迪刚、“老”学生徐持庆等等人。

少了感情,就少了味道

他曾经在《塔里塔外》一书如此写到:“没有感情写不出好文章,学术和非学术都是如此,才识重要,学问重,但也要有感情,读来才有味道。”因此,不论是《珍惜》抑或《本心》,他书写的唯一目的是对过往生活的追忆与感慨。

在《珍惜》一书中,以他用毛笔写下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的一段词作为开端,搭配书法作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文字里,忆及了其亡母。

母亲在世时,有一回元宵节带他外出看酬神大戏,却因为他好玩、乱跑而与母亲失散;在经历一遍遍的着急、想哭、找寻后,赫然发现母亲就在眼前,这个经历跟辛弃疾的词境甚有相似之处。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重视的传统节日过了一遍又一遍,他自言自己也到了比母亲还老的年纪,可母亲就再也不会出现了。迄今,惟有在词意里、回首中,寻她!

因为是真情实感所以书写起来自然随性不造作,也就缩短了创作时间,“尤其第二本大部分的文章都是通过手机来书写的。所以,我还得感谢科技的日新月异呢!”书写是传统,科技是先进,两者的结合有如他把古人的诗词与现代生活作联结般完好。

将琐碎时间 裁剪成文字

既然《珍惜》与《本心》有文字以外的主角,它更是延伸出文字作品的一个重要载体,这次访问就不得不跟何国忠博士聊一聊写书法这件事了,但他再三强调不想在这骨节眼上着墨太多,因为他在书法上没有理想、没有欲望,自然也就不曾想过当起作家以外的书法家。

记者不是内行人亦就无从判断他的书法造诣,然而,还是看得出他的毛笔字运笔流畅,毫不拘束,具有美感。他说,昔日在大学教书时,常用日本毛笔把字写在普通的纸张上,若是学生喜欢的话,他也会送给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学写过书法,纯粹属于玩票性质。”

从政以后,他估计每逢农历新年必会被人请去挥春,所以才在家里“秘密”练功一下下,“其实是要学会掌握毛笔。”在他看来,写毛笔字与钢笔字大同小异,关键在于掌握好控笔,“不管是毛笔或钢笔皆是一样的,所以,与其是说学写书法,倒不如说是将自己的硬体字变成毛笔字的方式练习写字。”

专注写作,烦恼抛诸脑外

当然,日子有功、习惯成自然之后,他的毛笔字也就出现变化,他认为,这是很多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一点,“过去的文人都是靠天天练习,才会写出一手好字啊!”一般上,临贴是进入书法的第一关,而他却与众有别。

在他两本新著作里出现的书法作品,内容包括千古传颂的诗词名句、经书,还有对人、事、物而延伸出来的单字双词,好比:他书写Dr. Sum,一个他在伦敦亚非学院唸书时往来密切的长辈好友。由于对方爱讲故事,他也愿意聆听,于是常常借出一双耳朵,每每听到的是一则则世间万象、一句句金玉良言,使他对这份让他倍感温馨的缘,写下“珍惜”二字。

无巧不成书,“珍惜”竟可贯穿书中其他文章的内容,他索性把这两个字搬到书的封面,成了书名,也道尽他对本书中所描写的人生点滴珍而重之。

在喧嚣纷扰的世界,何国忠博士说,每个人都有压力,也有自己的爱好,如何找出实践爱好的时间,这是需要安排的。对他而言,书写,不论是写书法还是写文字,皆是他遣怀与怡情的方式之一,“它给我很大的帮忙。”

他说,他的工作庞杂、时间零碎,唯一可以做的是善用每天的零碎时间,“哪怕只有十五分钟的时间在等人、等活动开始,用它来写一写文章也很好呀!”回到家里的他,暂时把工作上的烦躁隔在墙外,倾注所有的专注力于写书法,这可以收复心情,容易入眠,算是这位以文为伍的学者解压的最好方法。

跟这个世界对话

对于把书法与文字结集成书,何国忠说,一本书是作为与他人思想上交流的媒介,有人喜欢亦有人不喜欢,对于喜欢者则是结个善缘,让他可以在茫茫人海中用文字与对方交往。

他以“瓶中信”这个故事为例,当一个人把一张写了一首诗的纸张或其他形式的媒介体放入密封的瓶子里头,瓶子漂流到某个地方并被某个人捡起时,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说不上一个所以来。然而,重要的是这一种感觉。

这就像是书写的过程与结果,“书写是与古人、与陌生人进行的一场对话,它永远都在扮演着人与人之间对话的重要媒介体。”他指出,古人与现代人对话其实需要靠想像,生命因为有想像而精彩,科学也因为想像而前进,一个人是否需要这份精神上的东西,取决于他当下要的是什么。

他补充,人,一直都在跟这个世界对话,跟别人对话时需要一个说话的对象,安静下来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跟自己心灵对话,“每个人的个体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空间,都会出现不同的需要,刚好我在这个时刻做了这样一件事,做起来固然非常舒服。”

正如前文所写,他写的每一幅书法都有故事要说,“常常是写了之后,心中都会去思索为何自己会写下这些字。”他表示,唸文科的人跟他人不一样,关键在于别人不需要解释为何写出这样一段文字,“但这是我们的本行,若是无法解释文字中要表达的东西,是相当可惜的!”他深懂自己用毛笔书写的字字句句里都有一定的因由,“而我,不过是把这个原因用文字传达出来,就这样而已。”

 因为珍惜,所以珍而重之!

因为珍惜,所以珍而重之!

恰恰好,122份心情

在抄诗抄书的过程中,何国忠表示,这个传统的练习不仅让他获得心灵的沉淀,并且走进美学的世界,“除了美学以外,也是心灵的对话;除了心灵对话以外,它又让人感受到天底下很多事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这番话或许跟他刚刚提到的那句意有所指出现矛盾,然而,这两种情况确实会出现,只不过先后次序不一样罢了。他以中文里的“掩卷叹息”为例,“在那一个片刻里,这四个字后面显现的张力就只能心领神会,然而,这句话的涵意之厚之重,足以让人随后书写成一本书。”

所以,他喜欢把诗词字句与现实际遇的不期而遇,用文字定格下来,“写文章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表达,当中可以借由其他人、事与物来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这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正如《珍惜》的“小我情怀”里的“天眼”,他写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浣溪沙》,当中是借由大学时期跑步最爱去的嘉星山(Bukit Gasing)来感怀登高望远的智慧。

他有感而言,总是在某一个记忆、某一个场景里联想到某一道诗词,“这些诗词除了传递美学,更是慢慢倾向于哲学,在解释一种人生,它让人生变得有深度、变得厚重,从而更了解了人生。”

他以佛教典故“拈花微笑”作比喻,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若是彼此有相同的背景,并且能够神会心契,哪怕一个眼神的交流都可能变成永恒,而刹那间被捕抓到的那一幕,往往非常真实,让人很感动也轻易被感化。

他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他也尝试抓住这种片刻间的经验,并把它化成自己生命中的记录,《珍惜》与《本心》两本书有他这些年间凝聚而成122幅字122篇文字的122份心情!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