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招收東南亞學生 大馬籍最多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招收東南亞學生 大馬籍最多

(左)林得恩(右)徐以琳
(左)林得恩(右)徐以琳

報導:譚絡瑜、李毓康
攝影:李玉珍



由國內外音樂菁英胼手胝足創立的台灣東海大學音樂系,在過去數十年以來,一直都是孕育優秀音樂人才的搖籃。

5年前開始,馬來西亞學生陸續投入她的懷抱……

台灣東海大學以具有濃厚人文氣息著稱,與綠色環境共生的音美系館美麗校舍,也是栽培許多人才的音樂搖籃。

東海大學音樂系由美籍基督教傳教士羅芳華女士于1971年創立,採小班制規模,演奏、音樂學及音樂理論等三大核心領域課程均衡發展,課程設計嚴謹,師資網羅國內外專家學者,成為當時台灣首屈一指的音樂系。畢業生總數逾千人,在國內外表演舞台、教學職場及音樂創作上,頭角崢嶸,貢獻良多。



林得恩⊙簡介

1986年,林得恩(Thomas Linde)受東海大學音樂系聘請擔任教授。他曾在東京、京都、福岡、宇都宮和日本其他城市巡迴演出。他的教學更擴展至全世界,曾在美國東密西根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並在台灣、美國、日本和新加坡舉辦大師班。他也擔任辛辛那提音樂院暨布拉格國際鋼琴大師班和意大利阿瑪菲國際音樂節的鋼琴指導教授。

在台灣,林博士的學生們曾經都是國際音樂大賽及台灣音樂比賽的首獎常勝軍。

大馬華裔佔優勢

東海大學音樂系系主任兼鋼琴家林得恩,與音樂系副教授兼女高音徐以琳首次來馬,于9月份在柔州麻坡中化中學及巴生興華中學舉行兩場東海2016馬來西亞音樂會上,分別演奏鋼琴及演唱,並與學生交流互動。

東海大學國際教育合作處國際長顏宏偉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透露,東海音樂系5年前才第一次招收東南亞學生,近年來反應熱烈,目前約有18位大馬學生就讀,在海外華人學生當中人數最多。大馬學生具備中英語文優勢,學習態度佳,適應能力快,雖然入學基礎普遍上或有不及本地生,但憑著認真用功很快追趕上,並有優秀表現,獲得相當高的評價。

東海大學音樂系主任林得恩(Thomas Linde)博士對一年多前,以音樂系碩士班鋼琴組第一名畢業的馬來西亞學生林鈺君印象十分深刻。此次來馬,他也與高徒在音樂會上表演。據他回憶,林鈺君剛入學時因為想家,幾乎每天都會哭,努力適應環境后,她表現非常優秀,到了大四,她已愛上台灣,不過在畢業后選擇回大馬發展。

身為一名在台灣教學30年、落地生根的外籍教授,林得恩深能體會外國留學生的心情。他于1986年受聘到東海大學任教時,一句中文都不會講。相比之下,大馬華人學生中文水平高,具備語文優勢,更能迅速適應台灣的大學環境。

鼓勵跨界交流,
吸收美學養分

據林得恩博士觀察,東西方思想和文化有很大差別,台灣和大馬家長普遍上都會讓孩子學習樂器,卻不大鼓勵孩子修讀音樂系,或選擇音樂為職業。

相比起20年前,台灣社會趨向少子化,大學音樂系主修鋼琴、小提琴演奏的學生變少,加上台灣古典音樂演奏巿場不大,不少家長對學音樂的未來出路有不確定感。林得恩表示,現今更多音樂系畢業生到極需西方古典音樂人才的中國去發展,闖出一片天,出路更廣。

東大音樂系創有聖樂團、管絃樂團、管樂團、歌劇團、電子鍵盤管絃樂團、打擊樂團、絃樂團及手鐘團等八大樂團,每年固定赴各地巡迴演出,並舉辦多場音樂會。當中電鍵團和打擊樂團乃追隨時代發展而創,電鍵團結合現代電腦科技,利用電子琴將真正的樂器聲音,在鍵盤上原音重現;于2005年創立的打擊樂團,曲目及風格創新、輕快、逗趣。

東海大學音樂系主要訓練音樂創作及自我表達能力,以達完美之藝術境界,此外也鼓勵學生跨領域交流學習,吸收更多美學養分。每年東大結合音樂系、藝術系、建築系學生,利用各自專長一同呈獻大型音樂劇演出,從《Cats》、《國王與我》、《獅子王》到今年的《白蛇傳》,都是師生們投入許多心血的跨界創作。

徐以琳⊙簡介

徐以琳在中學時代,從唱片中聽見歌劇《波西米亞人》裡Musetta的詠歎調,希望自己也能像唱片中女高音一樣地放聲高歌,直到前往美國唸書,才開始接受正統聲樂教育。

中學時代學習的英文、德文、法文,都是因為興趣而學習,不是為了專走語文這條路,沒想到日后因為演唱工作而獲益良多,音樂旅程上可說是許多巧合的結合。

徐以琳于美國密西根大學獲得聲樂演唱學士及碩士學位后,又赴美國加州大學攻讀聲樂博士學位,師事曼尼恩(E. Mannion)、巴賽特(E. Bossar)及桑格(M. Singher)等教授。

徐以琳以高貴甜美的聲音著稱,曾主演《蝙蝠》、《費加洛婚禮》、《女人皆如此》、《蝴蝶夫人》、《魔彈射手》、《波西米亞人》、《茶花女》等歌劇,能以10國語言演唱,足跡遍及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等地。

身體就是一門樂器!

現為東海大學音樂系副教授的徐以琳,也是知名的女高音,個性爽朗,以高貴甜美的聲音征服聲樂迷,美國聖塔巴巴拉(Santa Barbara)獨立日報的音樂評論家卡本特,曾撰文稱讚:“她擁有令人愛慕的聲音:甜美、純淨而真實。以完美的技巧及令人驚異的洞察力,演唱史特勞斯的作品,竟能游刃有餘發揮這部深刻作品的多樣層次。”

以華人身分聞名海外,成功邁入國際視野,經驗告訴她,學習聲樂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這是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良好心態的關鍵要素。

要保養聲帶

“聲樂學習者歌唱,用的是身體的運動。”她指出,雖然歌唱不是很花力氣,不屬于力氣活,但是,歌唱需要消耗能量,因此,身體狀態會直接影響歌唱狀態。因此,“心理健康”是學習聲樂的必備條件。

她解釋,對于學習聲樂的人和從事聲樂工作的人來說,自己的身體就是自己的樂器,因為聲帶和共鳴腔都長在自己身上。“這件樂器與其他樂器不同,其他樂器如果壞了,可以再買再換,就是嗓音壞了,不可以再換。”因此,我們學習聲樂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體,保養好這件樂器。

“各人保健方法不同,因此,了解自己的身體最重要,只有完全掌控自己的身心理狀態,才能如魚得水。”

她坦言,平時並不特別保養喉嚨,辛辣刺激的食物也照吃不誤,閒暇時甚至常常灌冰水。

“吃喜歡的食物、保持好心情及充足睡眠,才是保養聲音的最佳方!”隨后又是一聲爽朗大笑,令人感受到她隨興自在的生活態度。

靜心感悟,提升音樂層次

“你可以在聲樂路上尋找合適的風格,但是不能忘卻傳統聲樂才是主要的基石。”徐以琳強調,尊重學習聲樂的前人之鑑,不斷提高音樂修養,這才是聲樂學習的根本。

“其次,再結合國內外聲樂名家的觀點和自身實踐的經驗,強調靜心感悟,才能有更豐富的情感和提升審美能力,更好地詮釋音樂。”

“我始終認為,唯有用心感受,才能觸動音樂的本質。”

徐以琳生于台北,自幼學習鋼琴與聲樂,初中時隨團契詩班去病房、醫院與監獄演唱,“病人有的躺在病床上,聽了我的歌居然會笑;有的在禁錮中想起自己的遭遇,開始流淚,我才知道音樂的力量。”

后來,她把自己唱的《陽關三疊》和莫扎特歌曲寄到美國,結果被美國密西根大學錄取,開啟了她的音樂生涯。學成后回台灣發展,后又赴美國加州大學進修,近年在東海大學音樂系長期教導聲樂,並舉行獨唱會,是台灣最具知名度的女聲樂家之一。

至今,徐以琳持續挑戰,改變路數。她認為,早期的女高音,像卡拉絲、露德維希等,也都在戲劇、抒情等領域發揮,“我們必須讓自己的聲帶保有彈性,這除了天賦,還要靠知識,有的女高音希望自己就是一種路線,但我認為這是藝術家的選擇,那只是一種分類,但我想為整體聲樂藝術服務。”

除了忙于演唱,她是一位教學嚴謹的名師,有多位學生贏得國際聲樂比賽獎項,並應邀至海內外各地舉行獨唱會及演出歌劇。

歌劇團歷年來演出多部歌劇,並到國家劇院、城巿舞台、各地文化中心或校園巡迴公演。
歌劇團歷年來演出多部歌劇,並到國家劇院、城巿舞台、各地文化中心或校園巡迴公演。

路思義教堂是東海大學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路思義教堂是東海大學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