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自殺,日本人自古以來抱著美麗的幻想和無限的浪漫。加上許多偉人和作家都以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更放光彩,日本的自殺,比鄰近國家的人多。
在明治時代,日光的華巖瀑布,有個十八歲叫籐村的高中學生,寫了一篇《巖頭雜感》,便由華巖跳了下去。從此這地方聲名大噪,而因該地有名,更吸引很多要自殺的人去尋死。
巨大的瀑布,激沖而下,撞到底下的石頭,跳出數十丈的水花,太陽的折光中,變成不消失的彩虹,實在誘人跳下去。除了瀑布外,深不可測,又綠又藍的冰涼湖水,也是那麼可愛地呼喚著,故京都的琵琶湖、北海道的阿寒湖都是了結此生的勝地。
現代都市人多數已失去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從大廈頂層望下去,玩具模型的車輛、螞蟻般的行人,煞是好看,但是到處有欄杆,窗又打不開,難于跳下。自殺者卻去每一間高樓尋察,一發覺有漏洞,馬上又來一記。第二天這缺口即被封閉,后繼人又得重新找起。
另一個值得介紹的好地方是須磨、明石和舞子三處美麗的海岸,具有自殺的各種條件,風光明媚固然不說,岩石上還有一些像跳板一樣的最佳位置。要是跌不死,爬上來,可看到橫展堅固的漂亮松枝,仿彿伸出手臂:“快上來吊,保證你死!”再不然,便是海岸線那無盡頭的火車軌道,隨時像搖籃一樣地歡迎著你。 唉,要死還不容易嗎?但是——
我有一位好友曾希邦曾說過:“因為我有決定隨時生死的自由,所以活到現在。”
這便是反對自殺的最佳言論。
——昭日隨寫(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