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興都廟有很深的愛戀,是來自前世的記憶。數年前,我寫了一個印度專題,發現雪州Bukit Rotan有座薩蒂廟(Sri Shakti Devasthanam)。一進去,真的不得了!這樣美麗精緻的傳統興都廟,竟然出現在距離我居住的城市不到一小時 。
該廟由本地知名的印度教領袖Shiva A.P. Muthu Kumara Shivachariyaar掌舵。“Shakti”(薩蒂)來自梵文,意思是“生命力”,代表著女性的創造力;“Devasthanam”則代表“大神廟”。此廟籌備了11年,聘請來自印度工匠師施工建築。
18尺高的木門,以來自緬甸的柚木,在印度雕刻后運送到這裡安裝,其餘的材料如洋灰雕像、砂岩、雲石皆入口。所有材料在建築前,必須在廟前的聖壇進行法會儀式。
因為該廟主要拜祭印度女神,所以,從五層高(每層各有意義)的“Gopuram”上的神像,到大門至圍繞著主殿的51個神像,都是女神。主神為Mother Sri Shakti Mari,祂賜予信徒力量、愛與幸福。
然而,殿內卻出現象神迦尼沙(Ganesha)與戰神穆盧甘(Murugan),這兩尊神的雕像也分別出現在“Gopuram”的左右兩側。廟的行政人員解釋說,那是因為祂們是主神的孩子。像神迦尼沙與戰神穆盧甘本是雪山女神婆婆諦(Parvati)的孩子,她也是Mother Sri Shakti Mari的其中一個化身。
問負責人,為何印度神祇化身如此多?她說,那是為了讓信徒在向神明祈求時易于觀想神的相貌。廟裡還有個不讓信眾在進行拜祭儀式時用手機拍攝的規矩,以示全心膜拜以對神明尊敬。
此薩蒂廟以印度傳統的廟宇方式建造而成,值得一提的是,它是世界上第一座集合了51間來自印度、西藏、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的薩蒂聖寺(Shakti Peedam)的神聖祝福的廟宇。
游覽了6個國家的51間薩蒂廟后,他們從各自廟裡取了一些泥土帶回馬來西亞。這些取自神聖的大地泥土,后來被放在一塊浮雕著畢加真言(Bija Mantra)的“印度教幾何圖”(Yantra)上,然后埋在主神座下。信眾前往此廟拜祭,等同于獲得來自這6個國家51間薩蒂聖寺的恩典與祝福。
站在主神殿前方,我感受到身體有巨大的能量在震動。然后,負責人叫來自印度的祭師為我加持。如此宏偉的薩蒂廟,有著偉大的志願,他們但願在未來的5到10年內,將這裡發展成一個印度教社區,包括設立瑜珈中心和印度教學堂。如此偉大的志願,需要龐大的資金來完成。
完成印裔文化專題,心中有很大的滿足感。這些年來,能夠從工作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經驗不同的人事物,是我最大的快樂、滿足與幸福泉源。能夠打從心底愛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我相信,老天是不會辜負我的。
你若問我,我能從中得到什麼?坦白說,我沒有具體的答案。因為那種快樂,是來自我以自己的天賦,書寫了有生命,有意義的文字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