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順著父母步伐慢慢走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主題故事‧順著父母步伐慢慢走

報導:譚絡瑜
圖:連國強、李文源、受訪者提供



不管是為人子女或為人父母,親子關係是一輩子的功課。唯有調整心態、放低姿態,才能扮演好“被照顧變成照顧人”的角色,圓滿彼此的人生。
換我照顧您:帶老人家出國玩並不難,只要牽著他們的手一起,就很幸福了! Dino與爸爸吳文友、媽媽李珊珊在海南島留影。
換我照顧您:帶老人家出國玩並不難,只要牽著他們的手一起,就很幸福了!
Dino與爸爸吳文友、媽媽李珊珊在海南島留影。

孝悌是中華傳統文化,古語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可是我們真的懂得如何孝順父母嗎?

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孝順父母親,那是極自然的事,但親子關係並非常常如此完美。每個家庭有一本難唸的經,父母與孩子關係不和,也有人父母早逝,遺憾未有機會反哺孝敬。

親子作家營養師吳沭澔(Dino)寫過兩本書《我的惡魔小公主》和《萌女與野獸》 ,分享他與女兒小公主相處互動的親子故事。然而,這位超級奶爸卻從未以兒子身分,分享過他與自己父母親的故事。前不久,正好看見他在面子書上張貼帶父母親出國旅游的照片和心情故事,請他配合這次的親子主題訪問。不料他卻坦白對記者說:這是他到了40歲,才第一次帶父母親出國旅游。



調整心態及時去愛

看過Dino與女兒小公主的親密互動,記者問他,從小到大有沒有跟爸爸媽媽說過我愛你?他怔住想了一下,搖頭苦笑嘆息,承認好像還真的沒有。雖然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從來都一樣,但上一代與下一代的教養方式不大同,親子關係也有疏密差別。

兩年前他出第二本親子書,母親留言給他說:我很羨慕你的女兒有一個這麼好的父親。他才忽然對母親改觀,重新明白了小時候母親嚴厲打罵的方式,源自于她本身童年缺乏父母疼愛,原生家庭愛的缺失形成了扭曲的親子關係。Dino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趁父母還在,及時好好去愛他們。“小時候父母親把我照顧得很好,現在他們老了,換我來照顧他們。”

養兒方知父母恩

說起與父母親的關係,Dino頓時紅了雙眼,淚水奪眶而出。Dino生長在傳統家庭,父主外,母主內,他是家裡三個孩子中的老么,從小卻沒有受盡寵愛,反而因為頑皮被母親罵得最多、打得最凶。

“從小無論我做什麼都不被她認同,即使努力考一百分,也無法令她高興。于是自我放棄、也叛逆過。”度過寂寞少年期,考上大學離家深造,脫離母親的嘮叨責罵,他終于感覺自由了!長年在外生活,雖然常回家探望父母,但十次總有六七次會吵架。

每次跟母親頂嘴時,母親就說:“你現在對我這樣,你以后當了父母就知道!”Dino成家有了女兒,不用打罵方式教養孩子,卻也真正瞭解父母的苦心。照顧孩子令他慢慢成熟,與父母的親子關係開始有轉機。

去哪兒非重點 重在陪伴

這一次他把太太女兒留在家裡,獨自帶兩老參加旅行團出國玩了一整個星期。這趟是兒子為爸媽打造的旅程,選擇海南島三亞的原因是,旅程不太遠、腳程不用走太多、天氣不太冷、海拔不太高。加上爸爸是中國鐵粉,看的是CCTV新聞,觀羽球賽支持林丹多過李宗偉;而中國是媽媽的祖國。還有一個原因,老人家喜歡拜神,海南島的海上觀音像很高大、很莊嚴,相信老人家一定會很歡喜。

“去哪兒不是重點,最重要是跟爸媽在一起,想看他們在旅途上的表情、聽他們說話。這趟旅行過后,他們更認識、瞭解我,而我很慶幸自己克服心理障礙。”

旅行,就像走入時光隧道,讓他想起小時候跟著爸媽去旅行的溫馨回憶。他家鄉在太平,小時候最常和爸爸媽媽去太平湖,最遠出游也只是去怡保。長大成人后,好動外向、熱愛旅行的他,常常與太太孩子出國游玩,卻從來沒有陪爸媽出國。他愧嘆一直給自己借口,避免帶兩個老人家出門。74歲的爸爸心臟不好、血壓高,還經常咳嗽;71歲的媽媽動過兩次膝蓋手術,必須靠拐杖行動,帶兩老出遠門,擔心他們健康出狀況,自己應付不來。

出乎他意料之外,此行爸爸媽媽玩得特別開心,爸爸在路上還不停地唱歌;媽媽腳不好,許多梯級還是硬撐上去,冒著滿頭大汗還笑容滿面。

他發現其實帶老人家出國玩並不難,只要牽著他們的手一起走,就很幸福。旅行時他順著爸爸媽媽的意思、喜好,愛吃的讓他們吃,想要買什麼也讓他們買,花幾百令吉買票請他們看大型歌舞秀《三亞千古情》。看見父母臉上開心笑容,他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陪伴就是,多一天是一天,我只希望親自為兩位菩薩護航,及一起享受在路上的美好時光。”

冰冷的手滾燙的淚

很多人知道孝順父母,但常常只注重“孝”的形式,比如母親節送花、帶父母去玩,卻未必真正做到“順”。Dino覺得除了孝,更應該順,說話、吃飯順著父母,順著他們的步伐慢慢走。

照顧老人家和照顧小孩一樣,要細心、還要哄,他把這幾年帶女兒的奶爸經驗,用在照顧年老父母身上。帶父母出國旅行,配合老人家放慢步伐,沒有不耐煩,因為他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老去,將心比心,更照顧父母的感受。

他強調,愛不只是對下,也要對上。親子,不僅是教養下一代孩子,也是孝順上一代父母。今天如何陪伴照顧父母,就是教導孩子未來如何與你相處。

Dino在網絡專欄寫過帶著父母和孩子去看電影的故事。“散場后,戲院還很黑暗。我先讓觀眾們離席,才站起來帶著爸爸媽媽走出門口。天后拉著媽媽的手,我拉著爸爸和小公主的手。突然手心一涼,爸爸的手怎麼那麼冰冷啊?七十多歲的爸爸,以前就是這一隻溫暖及強而有力的手掌,拉著我的小手,進入黑暗的電影院,看了一部又一部經典影片。如今他行動遲緩,手臂微微顫抖,雙足無力,手卻冰得那麼可怕(雖然穿了寒衣,卻還不夠御寒)!若干年后,小公主長大成人了,還會拖著我那冰冷的手嗎?……還好四周黑漆漆的,沒有人看到我悄然流下的淚水……”

我常說:你不帶孩子去玩,以后孩子也不會帶你去玩;你不帶父母去享受,感恩父母怎麼夠?所以啊!我下定決心,要常帶他們去玩。

換我照顧您:照顧老人,除了負責他們的起居飲食、管理醫療藥物,也要小心照顧他們的自尊和心理。 媽媽常常叫我“寶貝”,我跟媽媽說:你才是我的“寶貝”!
換我照顧您:照顧老人,除了負責他們的起居飲食、管理醫療藥物,也要小心照顧他們的自尊和心理。
媽媽常常叫我“寶貝”,我跟媽媽說:你才是我的“寶貝”!

當您老了,換我寶貝您
這是前世約定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
多少人曾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還愛你虔誠的靈魂,愛你蒼老的臉上的皺紋。”--中國歌手趙照為母親寫的歌《當你老了》。

吳若權新書《換我照顧您:分享陪伴爸媽老後的21堂課》以親身經歷,分享陪病伴老二十年的心得。他在書里寫道:

親子關係,是前世約定,

彼此陪伴,走在看似悠長,其實匆促的歲月中,

享受福分,也學做功課;有失去,也有獲得。

當子女從被照顧者轉換成照顧者,透過自省與學習,

與爸媽一起經歷的人生,即使陪病伴老,

也能到達“沒有負擔,彼此祝福”的境界。

隨著人生階段不同,父母和子女擔任“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時而有所轉換。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很難清楚界定,

只要心甘情願去體驗,苦與樂、施與受、得與失……都是幸福的滋味。

而當幸福充滿其中,酸甜苦辣皆是美好的享受。

以媽媽為學習典範

很多人是為人父母後,才真正體會父母的苦心與偉大。小孩長成大人,擁有了自己的小孩,一邊忙著當父母,一邊重新省思自己當孩子的角色。從被照顧者變成照顧者,身分與心態轉變,不斷摸索、學習、累積經驗、修正錯誤、有所領悟。

林麗娟(Joyce Lim)是前美姐、音樂學院創辦人,三個孩子的媽媽,也是媽媽的小女兒。她三個孩子中,兩個兒子分別是過動兒及自閉兒,而快90歲高齡的媽媽,兩年前患上了失智症,目前由新加坡的兄嫂照顧。

媽媽陳秀蓮是能干的商界女強人,是Joyce心中的“超級英雄”。她是家里老么,上有四個兄長。媽媽對這個小女兒要求最嚴格,她小時候捱最多籐鞭,心理很不平衡,但卻又以媽媽視做學習典範。她從媽媽手上接過琴行事業,創辦自己的音樂學院,與先生兩人把生意經營得有聲有色,同時不斷提升自己、參加選美、歌唱比賽,都是為了讓媽媽以自己為傲。

她從小對媽媽又敬又愛,只要媽媽快樂,自己就快樂。以往出門與朋友聚會玩樂,甚至與男朋友約會,她都把媽媽帶在身邊。自從媽媽行動不便后,她為了不讓媽媽覺得跟以前不同,照樣把媽媽打扮得漂漂亮亮,與佣人推她出門、上教會、去游玩。

Joyce認為,照顧老人家除了負責安排他們的起居飲食、管理醫療藥物,也要小心照顧他們的自尊和心理,適時給他們溫暖擁抱撫摸,陪伴他們聊天,讓他們感覺受到子女重視。

“媽媽從小灌輸我們有責任照顧她,訓練子女和她外出時必須陪伴在側,如果沒有牽她的手,她會不高,埋怨我們沒理她。一直以來,我們就被訓練得很有耐心扶著她慢慢走。”

愛我,就要對我講…

Joyce感慨父母為孩子付出一切,很快就老了,希望孩子們把握父母健在的時候反哺,這些日子很快就會過去,不要等到已經沒機會做的時候才后悔。“付出有一定的代價,但那是很值得的。”

1996年,76歲的父親患癌離開,她更懂得珍惜陪伴媽媽。2009年,她心目中的女強人媽媽倒下了。當時八十多歲的媽媽跌倒傷及頭部,從此坐輪椅,而且記憶退化,兩年前開始患上失智症。媽媽原本在新加坡及吉隆坡兩地兒女家往返小住,因為行動不便,只能留在新加坡由兒子媳婦照顧,Joyce盡量抽空回去探望媽媽。最近幾個月為帶孩子參加比賽、籌辦音樂會而忙碌,她已有兩個月沒去看媽媽,心里感到很愧疚。

媽媽現在已經不認得Joyce,每次看見她都很有禮貌微笑,這種陌生感覺刺痛了女兒的心。“我很想念原本的媽媽……”說這句話時,她眼眶盈淚。為了勾起媽媽的記憶,她上新加坡電視台參加歌唱比賽,唱媽媽最愛听的歌。去年某一天,媽媽忽然喊了一聲她的名字,雖然只是靈光一閃,也讓她高興激動。

媽媽以前常對她們說:“現在我還活著,你們愛我就要對我講,想帶我出去吃好的就表達,不要默默收在心里,那我不會知道。”媽媽這兩年因為失智變得沉默了,無法再像從前般溝通,Joyce卻相信子女們的愛,媽媽內心是懂得的。

努力演好照顧者角色

Joyce遺傳了媽媽無比的韌性,多年來兼顧事業與家庭。曾經家里有兩個特殊孩子要教育,同時照顧住在家里的年老母親和中風的家公。一手扶著老人,一手拖著過動的孩子,出門幾乎寸步難行,她一點也不怨苦,因為她相信上帝把責任交給有能力的人。她努力扮演好“照顧者”的角色,照顧中風半身不遂的家公至康復,后來患癌症離世;教育兩名特殊孩子到他們完成學業、學習一技之長;面對媽媽摔傷腳到失智。 愛,讓所有的不可能,都變成可能。

“為人女兒、為人母親,我都沒有上過這個課,只能用盡心思去做。”三個孩子之中,兩個兒子是過動兒與自閉兒,Joyce付出比一般媽媽多的心力和精神。偶爾當母愛變成孩子心里的負擔,她告訴孩子: “我未必是最厲害的媽媽,但我的用心是為了你好。孩子年少時或許不明白,但總有一天會領悟。”

《Hold my hand》這首英文歌是Joyce為13歲的自閉症小兒子江政偉(Clarence Kang)所寫,是許多父母對孩子無怨無悔的愛之告白。如今小兒子已經18歲,下個月將開個人音樂演奏會。孩子長大已經不大主動牽媽媽的手,Joyce開始要學習放手。

“我最擔心一天我走了,他們怎麼辦?如果可以,我當然很願意照顧他們到老,但也明白孩子必須學習獨立,我必須放手,把他們交給可以信任的同儕朋友和人生導師。”她的心聲是:“我不敢期望未來孩子會照顧我,只要他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就好。”

多疼惜老人家

Joyce希望與讀者分享照顧長輩的心得:

1. 多陪伴多關心

盡量分配時間多陪伴長輩,將來不要留有任何遺憾。

2. 身體碰觸

拉拉他們的手,摸摸他的頭和臉,他們就會覺得有很大安慰。

3. 像小孩一樣疼

老人家的心理跟小孩一樣,也喜歡被疼愛、呵護、稱讚。

4. 注意健康

注意老人家的健康狀況,保持均衡飲食,照顧他們的醫藥護理。

5. 只要你開心

老人家生命倒數最后幾年,身心辛苦,盡量讓他們吃愛吃的食物、做喜歡的事。

師生共成長:希望回到古代師生一同在生活里學習的模式。 在第一代學生劉漢達(左)心目中,林明志是亦師亦友、敬畏又可親的人生導師。
師生共成長:希望回到古代師生一同在生活里學習的模式。
在第一代學生劉漢達(左)心目中,林明志是亦師亦友、敬畏又可親的人生導師。

再現古代聖賢 師生緣

除了父母以外,影響孩子最深的是老師,于是有人把老師稱為“再生父母”。人生遇上名師,從小培養良好價值觀,終身受益無窮。

想一想,什麼是教育?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者,養子使作善也。

怡保路住宅區一間雙層獨立式洋房,是優學城堡的地點。優學城堡前身是安樂書窩,由林明志于十多年前創辦的安樂書窩,最初原形是補習班。當時在獨中任教的林老師,給幾個不愛唸書的學生補習功課,目的就是幫他們考試過關不需留級。除了教學生功課,他也帶著他們玩、介紹好書給他們讀、分享一切,師生之間的關係反而更像朋友。

林明志畢業自台灣政大哲學系,曾在中學擔任教職,處理小孩問題時更傾向全面思考。他有感現代教育制度分工精細,師生關係卻變得越來越疏離,在創辦安樂書窩時,就希望回到古代師生一同從生活里學習的模式。

中國古代聖賢孔子門下學生眾多,師生在一起生活作息學習,討論各種各樣的問題。西方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其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亦是師生一同生活學習。

彼此學習分享人生經驗

古代孔子與學生周游列國,林明志則是帶著學生到處去玩、BBQ、一起打電動。“我們一起做過許多事情,自然就產生深厚的革命情感。”

他說:“老師不只是在課業上指導學生,而是通過陪伴,開拓學生視野,互相理解,帶動思想。”他與學生之間沒有距離感,坦誠相對、互相信任、彼此學習。他把自己人生經驗和曾經做錯的事給學生知道,同時學生也影響他,不斷調整自己、思想更成熟。

在學生心目中,林明志亦師亦友,是再生父母。中心經理車泯良初中時期沉迷電玩,他說如果那時沒遇到林老師,很可能就會是社會新聞里在網座打電動打到暴斃的人。林老師介紹他看金庸、古龍小說,帶他去打壘球,讓他發現人生除了電玩,原來還有很多事可做。他的成長中缺乏父親角色,父親長年在中國工作,一年回來幾次,林老師對他更像是父親。

劉漢達笑說最喜歡林老師講課像表演很精彩,當年第一次听見老師告訴學生要認真讀書、認真玩,更覺得太酷了!不板著面孔、諄諄告誡的老師更能贏得學生的歡心。

搭建學術城堡啟蒙學子思想

現在,優學城堡有六、七十名來自獨中、國中和小學的學生,每天放學后來這兒溫習、閱讀、討論。一半學生是來自外地的寄宿生,也有因父母在外地工作,家人長輩照顧不來,或因為無心向學沉迷電腦被送來學習的孩子。7位老師當中,6位是原先在安樂書窩一起成長的同學,年齡介于24到28歲之間,幾位是台灣大學畢業后回來服務。

28歲的中心經理劉漢達是安樂書窩最早一批學生之一。16歲那年他唸初三,不愛上學,功課很糟,差點留級,曾經教過自己的林明志老師自願給他和幾個同學補習,就從那時候起跟隨林老師多年。跟他一樣,在書窩度過青蔥歲月,出國深造大學畢業后選擇回來成為“小老師”的,還有車泯良、林俊豪、廖信雲、蘇雍迪等。

記者到訪的時候,碰上下午3點的召集講課,在這里他們不分班級也不叫老師,學生分成幾個“家族”,負責帶領族員的是“族長”,既是家長也是老師的角色。召集講課公開討論學生的問題,老師也會分享新聞、時事等話題,有時還會安排不同領域的專才、作家、音樂家、藝術家來講課。

從書窩到優堡,都鼓勵學生們多閱讀,與三電(電話、電動、電腦)保持距離,減少物質誘惑。中心里設備簡單,最多的是書,書架上有各種書籍。廖信雲解釋,小老師們會帶著學生從淺入深,讀衛斯理、金庸、三毛、龍應台、李敖、柏楊等等,從中文到西洋文學作品,也會與學生討論他們的看法,從而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他們不只是灌輸知識的老師,更像是陪伴同學們的大哥哥、大姐姐,甚至為他們分擔解憂、心理輔導的人生導師。“跟學生當朋友,這種感情很可貴。”這也是她為什麼在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后,選擇回來這兒的原因。

想讓學生信任 姿態勿高

少子化時代,許多家長寵愛、溺愛孩子,過度保護孩子,使他們活在封閉空間,不讓接觸危險事物。受呵護長大的孩子很單純,但同時也非常弱。林明志的理念是盡量努力把最真實的世界呈現給孩子,讓他們對人性、生老病死有所了解,日后遇到人生課題時,能夠應付打擊。優學城堡的角色是補足填鴨式教育,讓孩子學習事理,吸收各種知識和訓練思考、表達能力。

蘇雍迪完全認同林老師的理念,中學時期在安樂書窩度過,赴台灣的大學唸財務金融系畢業,返國后在獨中當過老師,然后再回來。放棄成為金融專才,他的理由是:當老師可以幫到人。

他指出,教育體制內的老師很難長時間陪伴孩子,學生升班就會換級任老師。上課以,他私底下想多了解學生的狀況,就要花時間與學生打成一片。“要讓學生信任你,願意與你分享心事,就不能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必須用貼近他們的情況和語言。”他帶過全班只有7個同學順利升級的放牛班,為了鼓勵學生用功就會有希望,他拿出自己的中學成績冊,讓他們相信一個初三以前成績爛透的人,也可以扭轉命運。

不能一招走天下因材施教

林明志老師與青少年學生相處十多年,教育經驗豐富,但他坦言迄今依然每一年都感覺挫折。“現代孩子虛無的價值觀與以前世代很不一樣。我們的模式對大部分人來說是落伍的,百鍊千錘、學而時習之、腳踏實地在新一代看來是‘笨方法’。現代的學習依賴科技網絡,不必再背記、動腦筋,孩子的壓力反而更大。”

從前沒有宅男,大部分都是野孩子。現今宅男、草莓族、泥特族抗壓性低,對社會適應不良,遇到挫折就崩潰。無獨有偶,他們在家里都是備受父母呵護的寶貝,家長在教育理念上往往與老師站在對立位置。不少老師都嘆說怪獸家長、直升機家長比孩子更難溝通,最可怕是變形金剛家長,一言不合就馬上變臉。

巿面上很多親子教育的書,林明志本身也經常閱讀及參考。他在此提醒,家長和老師本身要判斷專家用的方法,是否適合自己,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孩子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不能一招走天下。比如許多親子教育專家強調家長要多陪伴孩子,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父母忙于賺錢養家,根本有心無力。

人師不會被時代取代!

林明志回憶成長過程中,遇過不少影響自己一生的好老師,比如當時剛從台灣回來擔任小學華文老師的周美芬,不用課本講課也很精彩、讓他愛上歷史的歷史老師、用粉筆畫出世界地圖的地理老師、以手肘為中心畫出圓圈的數學老師等等。

教導功課傳授知識、教你方法的是術師,教你做人態度原則和價值觀的老師是人師。林明志相信,術師可被取代,人師不會。

成年后他身為人師,帶過許多孩子,最叫他欣慰的是,有些孩子長大了也成為老師,現在自己的孩子是他們的學生。

家長也要成長:馬戲團的動物不跟馴獸師合作,那不是動物的問題,而是馴獸師不會教。   亞洲名師李政學傳授不喊、不罵、不打的「海豚培訓系統」,塑造品行良好及身心健康的孩子。
家長也要成長:馬戲團的動物不跟馴獸師合作,那不是動物的問題,而是馴獸師不會教。
亞洲名師李政學傳授不喊、不罵、不打的「海豚培訓系統」,塑造品行良好及身心健康的孩子。

孩子不聽話 家長需輔導

成長在資訊爆炸時代的孩子不單純、太難教?其實問題不在孩子,而在家長用錯方法。不喊、不罵、不打的“海豚培訓法”,只用三招就能做個高EQ家長。

蛻變成長教育培訓集團執行主席李政學老師於1995年開始,從事教育培訓與顧問咨詢工作,多年來累計的各種主題及大大小小培訓場數,已經超過了三千多場。足跡遍佈馬來西亞各大小城市、新加坡、香港、深圳、廣州、大連、上海、北京、韓國等。他將在第18屆書香講座上,與公眾分享如何當個高EQ家長。

越打越叛逆

來到位於甲洞的小太陽安親班,大廳里由老師指導下溫習功課的小學生乖巧有禮地向來客打招呼。李政學老師也是EQ兒童成長系統創辦人兼首席導師,這兒是全國13家加盟安親班中心之一,太太林秀蕊擔任院長。

21年前兒子出世,是李政學踏入教育領域的原因。兒子今年滿21歲成人,他們家的親子關係很親密,與孩子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也證明了他的“海豚培訓法”非常有效。

孩子不听話,常常有家長要求老師幫忙輔導,然而李政學指出,通常問題不在孩子而在家長身上,需要輔導的是家長。許多人當上父母親之前,沒有上過課,不會親子溝通技巧,沿用上一代那一套教育孩子。而很多傳統家長教育方法是要讓孩子怕,孩子不听話就打到他怕!

家長越罵、越打,孩子越叛逆,惡性循環下,家長加強力度打罵逼孩子屈服,這一點更是大錯特錯。李政學指出,在喊、罵、打模式下長大的孩子,個性內向懦弱,很多成年人跟自己父母關係不好,甚至心生怨恨,不說話、不來往。我們對此現象不以為然,殊不知許多嚴重社會問題因此而起。

他用馴獸比喻親子關係,馬戲團的動物不跟馴獸師合作,那不是動物的問題,而是馴獸師不會教,明顯是方法出了問題,應該改變方法。

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家長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多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補習班、安親班就像孩子的第二個家,但老師取代不了父母的角色。李政學老師指出,家長必須醒覺,教育孩子的責任不能全部交給老師,家長也要配合,如果一方主張不喊罵打,在家里卻喊罵打,孩子無所適從。

“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給孩子灌輸正確價值觀,親子互動良好,孩子不怕家長,有什麼問題都願意跟父母說,父母才能指正引導孩子。

李老師將在講座現場教家長們“海豚培訓法”三招基本功:一、愛心教育,二、肢體接觸,三、懲罰的藝術。只要家長學起來運用在孩子身上,就會開始看到效果。有些家長會懷疑,當個與孩子溝通良好的高EQ父,這麼簡單嗎?李老師解答:就這麼簡單,只是易學難精,要不斷練習,當父母本來就是一輩子的學習。

賞罰分明糾正錯誤

現代另一種親子教育強調愛心,但李老師指出,無限給予愛心教育也不行,做對了稱贊,做錯了也稱贊,這樣會培養出行為偏差的孩子。他主張獎罰分明的教育法,做錯了必須有懲罰行動,否則孩子會重犯錯誤,養成壞習慣。不打罵如何處罰孩子?家長就必須學習和掌握懲罰的藝術。

李老師分享經驗,人類行為與動物很像,按照動物習性,如果做了會引起不舒服的行為,就不會重覆。指正孩子的錯誤時,目標要明確,懲罰不該讓他感到害怕,只需在不傷害身心的情況,讓他覺得不舒服。比如兒子小時候犯錯,他會讓孩子罰站面壁、抄寫解釋信或扣零用錢。孩子不喜歡、感覺不舒服,就會改正,不敢再犯錯。這種軟性的處罰,比起喊罵打、狠狠修理孩子來得有效。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