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亚音港:中华小学(下篇) 年轻人外闯 只剩34学生 中华小学无奈变微小 | 中国报 China Press

零秘密‧亚音港:中华小学(下篇) 年轻人外闯 只剩34学生 中华小学无奈变微小

亚音港小学5年级,仅有2名学生。
亚音港小学5年级,仅有2名学生。

报导/摄影:林德胜
(峇株巴辖22日讯)年轻一代往外发展,村里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亚音港中华小学如今只剩34名学生!



亚音港中华小学家教协会主席黄成就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亚音港中华小学在1944年创建,董家教曾于1998年的时候,使用免费载送学生的计划,载送居住在市区的孩子到亚音港中华小学就读。

他说,在计划下,当场学校创下开办以来的最高学生数量,共达到112名学生,但此项计划较后董家教面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于2006年宣布暂停。

他坦言,当此项计划暂停后,加上年轻居民出外闯荡,纷纷移居市区成家立业,亚音港中华小学无奈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情况,目前全校也仅有34名学生,是峇株巴辖其县内一间微型小学。



地处郊外交通不便

董事长林怀伦受时说,学校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属于比较郊外的华文小学,许多家长因为交通不方便,不选择把孩子送到这所微型华小就读,以致学生人数从全盛时期逾百人,到如今的34名学生。

林怀伦说,虽然地理位置是造成学生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是学校缺少软硬体设备,也影响学生学习,尤其是老师在教学方面,无法利用较先进软硬体设备,作为教学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有所影响。

他说,邻近的小学像是平民小学、石文丁中华小学、永章小学,在软硬体的设备上,都有所提升,也就容易吸引学生就读。

他认为,完善的软硬体设备,不仅是能吸引学生的到来,也能提升本校的学习风气,让学生的课业表现能够有所提升。我知道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亚音港会随着人口迁移,老年人陆续过世,逐渐成为一个被遗弃的村子,但他依旧是我最亲爱的故乡。

林怀伦:懂尊师重道
欣慰学生品行佳

虽没卓越的学业成绩表现,但优良品行令人欣慰。

董事长林怀伦说,学校虽软硬体设备不齐全,学生们的成绩不是非常标青,但学生都懂得尊师重道。

他认为,与市区的学生相比,亚音港中华小学的学生在淳朴的环境中成长,每人都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他也说,学校虽然人数少,但是学生之间都相处得很融洽,尊敬老师,不会跟老师顶嘴,让老师在教学的当儿,也不会因为学生的没有礼貌而发脾气,这是亚音港中华学校的优点。

他也透露,在这间学校毕业的校友,每次都会在教师节和儿童节期间,也会回校探望曾经执教过他们的老师,并会捐款给学校,提升学校的设备,让母校受惠的同时,也感受到校友们对母校的关心。

他也感叹,学校人数的减少,导致亚音港中华小学成为一间峇株巴辖的微型华小,前景多少令人担忧。

靠渔民血汗发展
曾经历两次迁校

亚音港中华小学靠渔民血汗发展至今,曾经历两次迁校!

家教协会主席黄成就告知,1944年中华小学校舍刚建立的时候为亚答屋,共有两间课室,学生人数有20多左右。

他说,当时的学校经济条件差,经费来源全靠亚音港渔民从捕获的渔产中,按月抽取些款项津贴学校,维持学校的运作。

他说,在1950年,亚音港居民逐渐增加,适龄的学童也愈来愈多,旧有的校舍已难以容纳众多的学童。

“由于活动场地的缺乏,经董事长林荣裕和其他董事的努力,在亚音港海口附近地带,兴建一座新亚答屋校舍。”

他告知,当时的新校舍拥有3间课室与一间教师宿舍,新校舍与旧校舍的不同点就是拥有一个小广场,可以作为学生平日的活动场地。

黄成就指出,1963年,政府在亚音港的另一边开辟新港与建立了水闸,要求亚音港所有的居民迁居到新港居住,距离原有的校址也远了。

“当时的董事会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觅地筹建新校舍,在当时董事长林注、马华支会主席陈裕坤的努力下,获政府拨款和居民筹款作为建校基金,建校计划因此顺利进行。

他指出,那是亚音港中华小学的最后一次搬迁,也是现在学校坐落的位置。

林德胜:忆.掌管大钥匙的日子!

采访亚音港中华小学,脑海里充满著小学生活的回忆,因为我在这里度过了6年的小学生涯。

记得那时候班上有20个学生,其中3个是友族同胞,每天无忧无虑,最期待上的是体育课、音乐课。

尤其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更是得到时任校长陈美凤的委任,掌管学校的钥匙,那时候对我来说,是一个伟大的使命。

每天清晨6时30分,我背著书包,在漆黑的路上,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光照耀着我瘦小的身躯,缓缓走向学校,开着一个一个自己熟悉的校门。

记得当时,在我开门的时候,会把书包放在办公室门口,可是开门回来,有时书包不翼而飞,才知是遭受同学捉弄。

小时候的自己是生气和懊恼,但长大后竟觉得那是小学记忆里,最美好的片段画面。

转眼12年过去,如今的我已经大学毕业,再次回到母校,此时的母校虽然学生不多,但每当我听见孩子的天真笑声的时候,自己的心里就会觉得很踏实。

母校的人数减少,或多或少都是村民们都到外地打拼、讨生活所致。

我至今还是住在亚音港,虽然距离市区有段距离,但每次返家,就有一种言语难以形容的归属感,感觉心已靠岸。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