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亞音港:中華小學(下篇) 年輕人外闖 只剩34學生 中華小學無奈變微小
報導/攝影:林德勝
(峇株巴轄22日訊)年輕一代往外發展,村裡的學生人數逐年減少,亞音港中華小學如今只剩34名學生!
亞音港中華小學家教協會主席黃成就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亞音港中華小學在1944年創建,董家教曾於1998年的時候,使用免費載送學生的計劃,載送居住在市區的孩子到亞音港中華小學就讀。
他說,在計劃下,當場學校創下開辦以來的最高學生數量,共達到112名學生,但此項計劃較後董家教面對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於2006年宣佈暫停。
他坦言,當此項計劃暫停後,加上年輕居民出外闖蕩,紛紛移居市區成家立業,亞音港中華小學無奈面對學生人數逐年減少情況,目前全校也僅有34名學生,是峇株巴轄其縣內一間微型小學。
地處郊外交通不便
董事長林懷倫受時說,學校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屬於比較郊外的華文小學,許多家長因為交通不方便,不選擇把孩子送到這所微型華小就讀,以致學生人數從全盛時期逾百人,到如今的34名學生。
林懷倫說,雖然地理位置是造成學生人數減少的主要原因,但是學校缺少軟硬體設備,也影響學生學習,尤其是老師在教學方面,無法利用較先進軟硬體設備,作為教學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學生們的學習成果有所影響。
他說,鄰近的小學像是平民小學、石文丁中華小學、永章小學,在軟硬體的設備上,都有所提升,也就容易吸引學生就讀。
他認為,完善的軟硬體設備,不僅是能吸引學生的到來,也能提升本校的學習風氣,讓學生的課業表現能夠有所提升。我知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亞音港會隨著人口遷移,老年人陸續過世,逐漸成為一個被遺棄的村子,但他依舊是我最親愛的故鄉。
林懷倫:懂尊師重道
欣慰學生品行佳
雖沒卓越的學業成績表現,但優良品行令人欣慰。
董事長林懷倫說,學校雖軟硬體設備不齊全,學生們的成績不是非常標青,但學生都懂得尊師重道。
他認為,與市區的學生相比,亞音港中華小學的學生在淳樸的環境中成長,每人都擁有一顆赤子之心。
他也說,學校雖然人數少,但是學生之間都相處得很融洽,尊敬老師,不會跟老師頂嘴,讓老師在教學的當兒,也不會因為學生的沒有禮貌而發脾氣,這是亞音港中華學校的優點。
他也透露,在這間學校畢業的校友,每次都會在教師節和兒童節期間,也會回校探望曾經執教過他們的老師,並會捐款給學校,提升學校的設備,讓母校受惠的同時,也感受到校友們對母校的關心。
他也感歎,學校人數的減少,導致亞音港中華小學成為一間峇株巴轄的微型華小,前景多少令人擔憂。
靠漁民血汗發展
曾經歷兩次遷校
亞音港中華小學靠漁民血汗發展至今,曾經歷兩次遷校!
家教協會主席黃成就告知,1944年中華小學校舍剛建立的時候為亞答屋,共有兩間課室,學生人數有20多左右。
他說,當時的學校經濟條件差,經費來源全靠亞音港漁民從捕獲的漁產中,按月抽取些款項津貼學校,維持學校的運作。
他說,在1950年,亞音港居民逐漸增加,適齡的學童也愈來愈多,舊有的校舍已難以容納眾多的學童。
“由於活動場地的缺乏,經董事長林榮裕和其他董事的努力,在亞音港海口附近地帶,興建一座新亞答屋校舍。”
他告知,當時的新校舍擁有3間課室與一間教師宿舍,新校舍與舊校舍的不同點就是擁有一個小廣場,可以作為學生平日的活動場地。
黃成就指出,1963年,政府在亞音港的另一邊開闢新港與建立了水閘,要求亞音港所有的居民遷居到新港居住,距離原有的校址也遠了。
“當時的董事會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決定覓地籌建新校舍,在當時董事長林註、馬華支會主席陳裕坤的努力下,獲政府撥款和居民籌款作為建校基金,建校計劃因此順利進行。
他指出,那是亞音港中華小學的最後一次搬遷,也是現在學校坐落的位置。
林德勝:憶.掌管大鑰匙的日子!
採訪亞音港中華小學,腦海裡充滿著小學生活的回憶,因為我在這裡度過了6年的小學生涯。
記得那時候班上有20個學生,其中3個是友族同胞,每天無憂無慮,最期待上的是體育課、音樂課。
尤其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更是得到時任校長陳美鳳的委任,掌管學校的鑰匙,那時候對我來說,是一個偉大的使命。
每天清晨6時30分,我背著書包,在漆黑的路上,只有一盞微弱的燈光照耀著我瘦小的身軀,緩緩走向學校,開著一個一個自己熟悉的校門。
記得當時,在我開門的時候,會把書包放在辦公室門口,可是開門回來,有時書包不翼而飛,才知是遭受同學捉弄。
小時候的自己是生氣和懊惱,但長大後竟覺得那是小學記憶裡,最美好的片段畫面。
轉眼12年過去,如今的我已經大學畢業,再次回到母校,此時的母校雖然學生不多,但每當我聽見孩子的天真笑聲的時候,自己的心裡就會覺得很踏實。
母校的人數減少,或多或少都是村民們都到外地打拚、討生活所致。
我至今還是住在亞音港,雖然距離市區有段距離,但每次返家,就有一種言語難以形容的歸屬感,感覺心已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