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客室.週末架勢堂 AI黑箱作業 未來人類隱憂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會客室.週末架勢堂 AI黑箱作業 未來人類隱憂

一直追逐機器人夢想的葉琛,通過本報給時下年輕人的寄語:“一定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其他都不重要!”
一直追逐機器人夢想的葉琛,通過本報給時下年輕人的寄語:“一定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其他都不重要!”

特約:子若
圖:練國偉、DFRobot、互聯網



今日登場
中國上海智位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DFRobot)首席執行官 葉琛
在上一期“架勢堂”,中國上海智位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DFRobot)首席執行官葉琛說及阿爾法圍棋(AlphaGo)的“人機大戰”,當人工智慧超越了人類一直認為它無法逾越的這座高山后,電腦的水平似乎越過了人腦……

人類創造了機器人來超越人類?“這是一定的。” 這位于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取得機械人工程學博士學位的“機器人博士”說,在某種角度,這是計算能力的體現,機器人的計算能力一定比人快呀!

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向來是好萊塢最熱門的題材之一,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每一次曲終人散以后,難免會想電影裡那個機器人建構自己的帝國,人類被機器人控制的鏡頭,一直都揮之不去,苦苦思索。這有可能成真嗎?王琛不諱言,這個可能性是有的!

為什麼?他指出,這取決于現在用的一個名叫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技術,學術名稱為“人工神經元”,這是一種模仿人類大腦的結構與功能的技術,“但是,這個神經元對我們現在的技術來說是不可控的,它當中是‘黑箱’”。



“也就是說,我只知道它的輸入與它的輸出,但是並不知道它裡面是什麼。所以,當一種新的情況,即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時候,我們就完全無法預料它最后輸出是什麼。”

他以著名科幻電影《終結者》(Terminator)裡的人工智慧網絡“天網”(Skynet)為例,如果我們把這樣的決策交給人工智慧執行的話,“它一旦遇到新的情況時,我們就完全不知道它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是按下核按鈕還是不處理,不得而知。”

在電影裡頭,“天網”原本是一個由美國政府研發出來的國防電腦系統,未來的世界因電腦防衛系統“天網”產生自我智能,判定人類是威脅它們的物種,所以,將人類設定為“毀滅”而發生核戰。

導彈交由機器人發射?

葉琛再舉個例子,某個國家莫名其妙發射了一顆導彈,而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要是控制在人工智慧手裡,“從人的角度來說,他會從很多角度去考量,並綜合所有因素之后判斷導彈發射出來后對我方的危害性、政治的影響,才決定是不是需要進行反擊。”

“但是,對機器人而言,它可能取決于它以前所有訓練的結果,也就是說,它訓練的樣本決定了它最后的決定會是什麼。”他不否認,這裡頭存在很大風險,“只要我們人類一天不知道人工神經網絡裡面,黑箱最后產生結果會是怎樣子,就是很大危險。”

作為機器人的研發者,在前方充滿不確定因素下,他們依然勇往直前探索與開拓不知的未來,那是因為他引用了“武器本身沒有錯,關鍵是誰在用它”這個說法來回應。

從他的角度來看,科學家的任務就是不斷超越極限,探究更遠的邊界。至于具體如何去使用之,他認為,那不是科學家應該擔心的事情,“你不能因為有這種情況而不去做。”

他以克隆(Clone)技術為例,人們過去也產生過倫理的爭議,但是它的好處很可能就是自己的細胞壞了,可以通過克隆救回自己一命啊!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至于人類會不會反被機器人統治,“至少在我們有生之年是不會看到的,未來的事情,也沒有必要太過擔憂啦!”

回中國再造機器人夢工廠

在網絡上,有人寫道:所有科學家都具備成為創客的可能性,只要他開始動手。自從3D列印技術普及之后,發明也不再是科學家的專利了,在許多先進國家,創客風潮因運而生,創客群體更是無所不在。

葉琛早年仍逗留在英國工作的時候,就創建了“DFRobot”這個網絡社區平台,這個名字的全名是“Dream Factory of Robot”,意即機器人的夢工廠。不問而知,這個社區的群體衝著機器人而來。

“初衷是讓大家一起執行跟機器人相關的項目,並進行問題討論與分享,隨著市面上機器人的價格昂貴,我們后來也自行研發與製造機器人給自己玩。”后來,發現市場上的需求還是滿大的,隨之生產機器人。

然而,在生活與就業前景的考量下,他在參與了用來製造空中巴士(Airbus)飛機的機器人研究項目結束后,即在2009年回到中國成了“海歸派”,並正式成立中國上海智位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從一個機器人技術發達的國家,回到中國這片大陸時,他最大的感想是,這裡是一片處女地,什麼都沒有開墾過,“換句話說,我有很多發揮的空間與機會。”這跟耳熟能詳的“非洲賣鞋”故事是同一個道理的。

賣手賣眼賣鼻散賣機器人!

回中國后的這些年,葉琛所經營的中國上海智位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產品研發為主,主要是因為機器人最終目標是取決于人工智慧。在它還未達到一定程度之前,其應用是非常有限的,因而目前他惟有開始生產機器人模塊。

“我們賣手、賣眼睛、賣鼻子等等,把機器人裡面部件分拆出來……這就好像把汽車的發動機拿出來,把它裝在摩哆上、機床上,它並不一定用在汽車裡面而已啊!”

他指出,機器人的林林總總部件可以應用在很多領域,比如工業領域的流水線控制,“這對機器人來說,太簡單了!此外,還有智能家居、智能感測器、智能穿戴(wearable)產品等等,就算連藝術也能使用呀!”這看上去是一個化整為零的過程。

在DFRobot公司網頁裡,看得見其銷售的產品分類繁多,有機器人,當中又分為人形機器人與多足機器人,還有3D打印機與配件、各種機器人與學習套件,以及Arduino、樹莓派等。

“機器螞蟻”可供孩子學習

這些都是機器人創客群體最愛也最需要的支援部件,在這種情況下,DFRobot能協助機器人愛好者更快的開發一些機器人,加速這個產業的進展。與此同時,葉琛推出的產品,也起著教育作用的深刻意涵。

在他回中國后傳來的照片當中,其公司其中一款新產品是今年五月推出的六足Antbo。這是一個模樣和技能與螞蟻非常接近的機器人,所有零部件採用模塊化設計,用家可以像玩高樂那樣併接出自己的機器人,也可以另外下載一些功能模塊,重新給這個機器人編程,讓它做出新的動作。

此外,用家還可以通過遙控器、語音或者在App上塗塗畫畫來控制Antbo,而它亦能感知周圍環境並做出不同的情緒表達呢!從網絡的視頻裡,這款機器人萌呆了!

當兩個孩子一起玩一對Antbo時,它不是有玩耍的快樂而已,更多的是,及早幫助孩子們理解數碼技術和物理世界之間的聯繫,並激勵他們日后投身于技術研發領域。這是開發者賦予小小Antbo的重責大任!

身為首席執行官的葉琛,也給學生、年輕人說他的故事,從而激發年輕人對這個產業產生興趣。不久前,他應邀前來吉隆坡,參與了由專藝學院(The One Academy)主辦的2016 Polycan國際數位媒體藝術節,吸引了許多該學院學生前往聆聽。

至于他公司所生產的新穎產品與套件,則吸引著全球買家的目光。葉琛目前的公司團隊擁有近兩百員工,當中有五十多位是研發人員,公司的業務遍及全球,客戶多達七萬個,問及公司的年營業額,他只是露出笑意,簡單地回說:“還不錯,反正能活!”

~~第三波機器人熱潮~~

變聰明,還太早!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的突破,以目前的情況來說,人類正面對第三波機器人熱潮來襲!葉琛告訴我們,自2000年以來,世界經歷了三次的機器人熱潮。

第一波始于2001年iRobot推出的智能吸塵機械人,當時,大家都覺得機器人開始進入生活,因此很多人把主力投注于此,“但后來發現作用不大,這一波熱潮很快成為過去。”

第二波出現在2006年,當時教學使用的機器人被視為大有作為,世界又重拾了對機器人的熱忱,“大約兩年后,大家覺得知易行難,因為老師都教不了,以致機器人都淪為擺設品。”

第三波則是深度學習技術得到驗證之后,他說,人工智慧于2007年之前有過瓶頸,“此前大約有廿多年的時間沒有具大的飛躍跟發展。”直到2007年以后,科學家開始研究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並于2012年發表了第一篇關于深度神經的研究報告,解釋了它未來潛力之大。

這標示著人工智慧的新篇章,2015年再次啟動新一波的機器人熱潮,一直延燒迄今。然而,葉琛從他個人分析說:“這一波還是假的!”

他分析,深度學習的邊界在哪裡仍然是個未知數,以應用的角度來說,它的基本元素取決于數據,數據越豐富越聰明,反之則反,“在沒有足夠的數據情況下,它無法達到人們想要機器人達到的聰明程度。”

“它的下一波基礎應該是先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技術來發展,才能夠給到很多很多的數據,隨后,再把深度學習放到裡面去做學習與分析后產生的綜合結果,這時候再放到機器人進去,才算是可行的。”他預測,未來五年內還是會保持原狀。

一般上,新一代技術的普及需要經過一個長達十年的週期,“從理論提出到結果出來約三年時間,再從學術研究到應用案例又是三年,再用四年時間把它商品化與產品化。”

期待人工智慧時代

在對人工智慧等課題滔滔不絕一番之后,好奇地想知道這位“機器人博士”的平常生,是處于怎樣的狀況,他的家是否是機關重重呢?葉琛笑言,現在都沒有了,太忙了啊!

“但以前都會做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例如我的寶寶剛誕生時,給他做了個自動寶寶椅,這麼一來,我就不必自己去搖了!”

他也曾給愛養花草的父親做了個自動澆花系統,“他又愛旅游,每次出門都沒有人替他照顧花花草草,在他的要求下,我做了一套自動控制系統,這個系統會根據花盆水分與溫室度來決定澆灌的水量。”

當問及家用機器人會在什麼時候普及化時,他說道:“這很難去說,因為只要家裡有智能吸塵機就已經算是了,至于好像好萊塢電影裡的會送快遞的機器人,那就需要時間了。”

他想像中的未來世界是什麼一個樣子的呢?對他而言,最能代表他們這群體的“想像中的世界”是美國電影《I,Robot》 (機械公敵),“它已經是一個未來服務型機器人的家居時代。”

這部由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主演的科幻動作電影,故事發生在公元2035年,智能機器人已獲得人類廣泛使用,並作為工具和夥伴甚至成為家庭重要成員之一,它可執行保母、廚師、快遞、溜狗等等任務,無所不能。

如今距離2035年還有19年,到時我也已經是六十多歲白髮蒼蒼了,是否能像電影裡男主角的老奶奶Gigi,也能有一部“自動化家事助手”給老來的我來做伴呢?這還挺令人期待的!

人因夢想而偉大,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讓敢于想像的人們勇于實現,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意外見到假戲成真,也說不定呀!

由DFRobot開發並製造的Antbo,形似螞蟻,鎖定的對象是小朋友,葉琛期望,孩子可以通過與機器螞蟻的玩樂中,學習簡單的編程。
由DFRobot開發並製造的Antbo,形似螞蟻,鎖定的對象是小朋友,葉琛期望,孩子可以通過與機器螞蟻的玩樂中,學習簡單的編程。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