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議論(上)有何奇怪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金馬獎議論(上)有何奇怪

中國的黑白片《八月》(上圖)擊倒事前呼聲極高的《再見瓦城》。
中國的黑白片《八月》(上圖)擊倒事前呼聲極高的《再見瓦城》。

文:楊劍



第53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剛在11月26日舉行完畢,雖然一貫的星光熠熠展現耀眼光輝 “傳統”,但卻因無法同時展現台灣本土電影實力,以致4個主要的大獎:最佳影片、導演和最佳男女主角項目“破天荒”皆落在中國電影、導演和演員手上,台灣媒體對此有強烈反應,更有大報以“金馬變金雞?台片大潰敗”為標題,文中也談到台灣電影在全部22個獎項只拿下5項.。

在互聯網時代,任何一個影展的得獎名單更易受到網民非議,而評審團更常被責偏袒,但如果往深一層分析,這種反應大都是因為心中以為會得獎的影片或演員落敗所致,再說評審團會人數不只一兩人,對電影的看法亦見人見智,也很難說完全公平與否,只是今年的“戰績“對台灣觀眾及電影界人士來說,挫折感太大,所以隔天民間雜聲特響,主流媒體更大力抨擊。

但如果能平心靜氣,影迷們應該體量一下在中文電影觀眾漸漸流失的今天,台灣電影在風光多年后開始露出疲態后,當地仍能繼續辦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常年影展,還是值得嘉許,不用太過斤斤計較。



如果有注意金馬獎歷史的影迷,應該知道台灣電影沉淪二三十年,在08年因魏德聖《海角七號》的賣座而得以反彈,過后圈內人便有浴火重生的悲壯開始體現驚人活力,但這個轉折只是顯示出台灣商業片在市場上的突破,從而鼓勵了年輕導演們在這方面積極和努力,才逐漸的在這幾年裡也看到不少他們能跨出本土的成功作。

但嚴格來說,這種現象,並無具體的反映在金馬獎最佳影片項目中,這個項目大都落在海外電影手上, 甚至包括了新加坡影片《爸媽不在家》,只有去年侯孝賢的《刺客 聶隱娘》扳回一城。而中國的《神探亨特張》、《推手》及今年的《八月》都是所謂的“爆冷門“贏獎之作。

從這種趨勢及跡象來看,其實中國電影屢次獲獎受到非議,與得獎影片的“名不經傳”的因素很大,而忽略了以藝術成就為首要考量的最佳影片項目,獲提名角逐的中國非主流電影往往比道地片更符合這個要求,記得去年得獎作《刺客 聶隱娘》雖是武俠題材,卻是藝術性為主,還被公眾普遍視為悶藝片。

其實5年前台灣片《賽德克巴萊》擊敗中國姜文的驚世作《讓子彈飛》亦曾令各地的影迷嘩然,所以今年中國的黑白片《八月》擊倒事前呼聲極高的本地片《再見瓦城》又為何要感到奇怪呢?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