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二十四節氣 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農民以往都是依靠二十四節氣進行農事活動。(互聯網)
農民以往都是依靠二十四節氣進行農事活動。(互聯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周一起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評審新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周三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用以指導農事活動,在古時對民眾的衣食住行有重要影響,當中包括12個中氣及12個節氣,中氣和節氣相間地排列,而每個節氣均含有氣候變化、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

“二十四節氣”順序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最初確立的節氣,春分和秋分晝夜平分,夏至晝最長,冬至晝最短。其後加入的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至於其他的節氣便以該段季節常見的天氣現象或農業活動而命名,這些節氣某程度上反映古代中原地區的氣候。



文:香港 東網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