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荣:回礼兼做慈善
峇株巴辖办事处高级记者
柔佛诚敬善堂最近刚庆祝65周年庆典,在晚宴上移交总额2万令吉捐款给峇株巴辖9个单位,包括3所独中、2所洗肾中心,还有爱心之家、同仁医社等慈善机构。
根据司仪张才丰在会上报告,柔佛诚敬善堂是把5年来节约下来的“贺仪”(平均每年4000令吉),积少成多累积2万令吉,配合周年庆典捐献给有需要的教育及慈善机构。
所谓“贺仪”就是华团组织互邀出席庆典宴会,象征式给的“红包”。相关团体通常会把收到的贺仪,用来补贴庆典活动开销,若有盈余就充作活动基金或公益慈善用途。
当然,日后若受到其他团体邀请出席喜宴庆典,同样要礼尚往来,“回礼”给对方。
红包文化本来就是华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的友好情结,也包含“有喜当贺”、“受惠不忘施予者”等意义。
不过,人情应酬太多,为了应付婚丧喜庆付出的“应酬费”,有时会形成一种压力,尤其对打工仔或缺乏收入来源的社团而言,每月收到几张请柬,就是一笔不小的额外开销。
柔佛诚敬善堂减少人情应酬,把“不回礼”省下来的贺仪积少成多捐献出去,是本地华团的“创举”,有其可取之处。这与峇株巴辖联友家具有限公司过去2年配合周年庆典,鼓励供应商及生意伙伴“以捐款取代送礼”,分别在2015年及2016年各筹获39万及52万令吉作为公益用途,有异曲同工之效。
“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若在“回礼”的同时,也能兼做慈善,或把礼金化为捐款,为社会弱势一群尽点绵力,也算是美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