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南特週年慶特教研討交流會 親師攜手路不難走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學習現場‧南特週年慶特教研討交流會 親師攜手路不難走

20161206learn01



報導:方俊心
圖:練國偉、張智玟

從得知孩子是特殊兒童,到終于踏上療育這條路,中間的漫長與無助是每個特殊兒童家長的必經過程。如果此刻你感覺孤立無援,請別絕望,你其實還有同路人……

今年初上映的電影《Redha》,清楚地描繪了一個有自閉孩子的家庭故事。原本孤軍作戰的父母,遇上了專業醫師、游泳教練,加上身邊的親友以及宗教的支撐,最后,那位父親似乎終于明白了,為什麼這個孩子會來到他們家裡。

幾年前“特殊兒童”也許還是個相當陌生的名詞,自閉、過動、學習障礙……是什麼?很多人不清楚。遇見他們會害怕,不知道怎麼跟他們相處,甚至因擔心傳染等錯誤觀念,避之唯恐不及。



這幾年,在非政府組織帶動、媒體努力宣導之下,華人社會對此課題有了更多了解,“社會對特殊孩子的接受度提高了”,許慧珊如此表示,她是南馬特別孩子關懷協會(簡稱南特)主席,本身也有一名特殊孩子。

看起來黑漆漆的一條路,其實有各方專業人士在提燈。他們是醫生、特教老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專業人士、社會工作者、營養師……還有分散各地的特殊孩子家長。把這些所有力量結合起來,特殊療育這條路,再難也不怕走。

華社首場特教研討交流會

11月最后一個週末,約50位師長出現在南特會所二樓,參加南特舉辦的“南特週年慶3——特教研討交流會”。下午兩點,士姑來(Skudai)飄著雨,會所內卻很暖和,或許是心靈上的暖,牆上投放著活動主題:未來。一起走。不孤單。

自2013年正式成立,南特一直扮演支持特殊孩子與家庭的角色。他們連結各方資源,辦講座、工作坊、師資培訓等活動,成了新山一帶的特殊療育“重鎮”。

談起特殊療育,牽涉在內的專家是很多的。平日大家各有各忙,南特多扮演平台角色,把有需求的雙方牽在一起解決問題。為了更有效地整合各方資源,讓專家們得以坐下來,面對面溝通、交流、分享經驗,南特舉辦了這場可說是華文圈的第一場特教研討交流會,寫下歷史新章。

與會者有特教老師、治療師、醫生、家長,以及非政府組織代表。研討會期間,除了聽眾向主講者發問,主講者們也不時會聊起合作的可能性,大家正親眼目睹改變誕生的過程。

“這是難得的機會。可以看見大家在brainstorming(腦力激盪),可能接下來大家會有更多合作,哪些會做,哪些不會,我們還不知道。”許慧珊說。

身為活動召集人的她也表示,辦這場活動讓南特虧了好幾千令吉。這筆虧損,他們是以捐款和過去存下的活動盈餘支付。“我跟籌委說,我們有錢可虧就虧掉它,公眾給我們的捐款不是用來存在銀行裡的。”

南特舉辦華文圈第一場特教研討交流會,讓專家共享經驗,尋找合作的可能。
南特舉辦華文圈第一場特教研討交流會,讓專家共享經驗,尋找合作的可能。

陪伴家長走出心理誤解

培養親師關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長工作忙,況且在新山很多家長每日得往返新加坡工作,要抽出時間跟老師見面不容易。即使家長有空,也很可能碰不上老師上班時間,老師必須要犧牲個人時間才能跟家長配合。

所以,意願才是最重要的,只要願意雙方就可排除萬難。儘管科學已否定了“懷孕期間沒照顧好”、“基因遺傳”等,是造成自閉孩子誕生的原因,但依然有家長活在這樣的陰影中而自責。

有些家長抱持“家醜不可外揚”的想法,沒辦法走出心理障礙,把自己跟外界隔絕起來。這些也都是會使親師關係沒辦法前進的因素。

廖偉翰把這些看做是家長必經過程:“家長需要人陪,帶著他們走過。”中心提供輔導服務,期許能幫助家長跨越障礙。當他們願意走出來,世界就會寬廣許多。

拉近親師關心再談問題

廖偉翰在2013年加入特教行列,在加略山得勝中心任特教老師。中心是基督教團體附設,但不宣教,以教育自閉孩子為己任。

廖偉翰並沒有受過特教專業訓練,憑著愛人、為人服務的心,投入特教陣容。他在研討會裡談“特殊兒家庭與學校的協調及合作”課題。

很多時候家長或老師會反映,自閉孩子在家裡與學校的表現判若兩人,比如在家可獨立上廁所,到了學校卻不會;或在學校可自己吃飯,回家卻要人餵。

在他來看,家庭與學校若能加強聯繫,多溝通合作,將能更好地教育自閉孩子,因此,他最看重親師關係。

“當你有了關係,什麼都沒關係。關係可更有效幫助孩子成長,或者接下來大家的合作會更容易。”

中心平時已經辦很多活動加強家長和老師的連結,但廖偉翰覺得還不夠。他希望更深入地跟家長像朋友一樣相處,有時短訊問候、聊聊近況,或進行戶外活動。

“這種心情放鬆,而非公式化的處境裡,大家會更深入和詳細談論到孩童的問題。”

胸懷壯志無處可施

蔡嘉雯是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的畢業生,五年前從台灣畢業回來,她帶著雄心壯志,想在特教領域貢獻,卻發現國內特教現實跟她在學校裡學的差好多。

向家長要求資料,要什麼沒什麼。她手邊沒有可做評估的工具,沒有資源也沒有可互相幫忙的團隊,像一根漂浮在大海上的木頭。

于是她開始到處尋找資源,翻看報紙,哪裡有課程、講座,就往哪裡跑。最后,終于讓她遇見劉文哲職能治療師,經南特牽線,在2014年兩人合作開辦了結合職能治療的兒童發展中心。

她在研討會中主講“淺談執行特殊教育跨專業合作團隊經驗”,分享在特教領域裡多專業之間的合作模式。

資源共享少走冤枉路

20161206learn03

【多專業合作模式】

“多專業合作模式”是最傳統的方式,專家直接對家長服務,專業之間沒有連結,家長必須在不同治療間疲于奔命。這模式會導致兩種情況,一是使家長忙碌,心力交瘁,因為必須帶著孩子完成不同專家給的任務,二是專家的說法不同會讓家長感覺混淆。

20161206learn04

【專業間合作模式】

第二種模式是“專業間合作模式”,專家之間的溝通聯繫多了,但依然是各做各的評估與治療。

“跨專業合作模式”是特教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如美國、新加坡和台灣所採用的方式。在這模式下,特教老師是具有專業知識的整合者,可以跟專家討論孩子的情況,再據以制定合適的療育方式。這樣做,可以減輕家長與特教老師所面對的壓力,也替家長省下了時間與資源,一舉多得。

20161206learn05

【跨專業合作模式】

“比如自閉孩子,他們有很多症狀,如認知、語言、情緒、大小肌肉動作、自我照顧技能,也許還有過敏等反應,這麼多複雜的問題,不是單一老師可以解決的,所以才需要專業團隊。”

如果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都押了在一個老師身上,老師的壓力會很大,時間久了產生無力感,縮短教學壽命。

然而“跨專業合作模式”要執行卻不是那麼容易,師資不足、專家缺乏,使整個團隊東缺西漏,療育效果打折扣。

因此,像“南特週年慶3——特教研討交流會”的活動更顯得重要,當來自國內各個角落的人聚在一起,集思廣益,並且尋找合作的機會,資源共享變得可能,大家也少走些冤枉路,把有限的力量最大化。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