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现场‧南特周年庆特教研讨交流会 亲师携手路不难走
报导:方俊心
图:练国伟、张智玟
今年初上映的电影《Redha》,清楚地描绘了一个有自闭孩子的家庭故事。原本孤军作战的父母,遇上了专业医师、游泳教练,加上身边的亲友以及宗教的支撑,最后,那位父亲似乎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孩子会来到他们家里。
几年前“特殊儿童”也许还是个相当陌生的名词,自闭、过动、学习障碍……是什么?很多人不清楚。遇见他们会害怕,不知道怎么跟他们相处,甚至因担心传染等错误观念,避之唯恐不及。
这几年,在非政府组织带动、媒体努力宣导之下,华人社会对此课题有了更多了解,“社会对特殊孩子的接受度提高了”,许慧珊如此表示,她是南马特别孩子关怀协会(简称南特)主席,本身也有一名特殊孩子。
看起来黑漆漆的一条路,其实有各方专业人士在提灯。他们是医生、特教老师、职能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心理专业人士、社会工作者、营养师……还有分散各地的特殊孩子家长。把这些所有力量结合起来,特殊疗育这条路,再难也不怕走。
华社首场特教研讨交流会
11月最后一个周末,约50位师长出现在南特会所二楼,参加南特举办的“南特周年庆3——特教研讨交流会”。下午两点,士姑来(Skudai)飘着雨,会所内却很暖和,或许是心灵上的暖,墙上投放著活动主题:未来。一起走。不孤单。
自2013年正式成立,南特一直扮演支持特殊孩子与家庭的角色。他们连结各方资源,办讲座、工作坊、师资培训等活动,成了新山一带的特殊疗育“重镇”。
谈起特殊疗育,牵涉在内的专家是很多的。平日大家各有各忙,南特多扮演平台角色,把有需求的双方牵在一起解决问题。为了更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让专家们得以坐下来,面对面沟通、交流、分享经验,南特举办了这场可说是华文圈的第一场特教研讨交流会,写下历史新章。
与会者有特教老师、治疗师、医生、家长,以及非政府组织代表。研讨会期间,除了听众向主讲者发问,主讲者们也不时会聊起合作的可能性,大家正亲眼目睹改变诞生的过程。
“这是难得的机会。可以看见大家在brainstorming(脑力激荡),可能接下来大家会有更多合作,哪些会做,哪些不会,我们还不知道。”许慧珊说。
身为活动召集人的她也表示,办这场活动让南特亏了好几千令吉。这笔亏损,他们是以捐款和过去存下的活动盈余支付。“我跟筹委说,我们有钱可亏就亏掉它,公众给我们的捐款不是用来存在银行里的。”
陪伴家长走出心理误解
培养亲师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工作忙,况且在新山很多家长每日得往返新加坡工作,要抽出时间跟老师见面不容易。即使家长有空,也很可能碰不上老师上班时间,老师必须要牺牲个人时间才能跟家长配合。
所以,意愿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愿意双方就可排除万难。尽管科学已否定了“怀孕期间没照顾好”、“基因遗传”等,是造成自闭孩子诞生的原因,但依然有家长活在这样的阴影中而自责。
有些家长抱持“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没办法走出心理障碍,把自己跟外界隔绝起来。这些也都是会使亲师关系没办法前进的因素。
廖伟翰把这些看做是家长必经过程:“家长需要人陪,带着他们走过。”中心提供辅导服务,期许能帮助家长跨越障碍。当他们愿意走出来,世界就会宽广许多。
拉近亲师关心再谈问题
廖伟翰在2013年加入特教行列,在加略山得胜中心任特教老师。中心是基督教团体附设,但不宣教,以教育自闭孩子为己任。
廖伟翰并没有受过特教专业训练,凭著爱人、为人服务的心,投入特教阵容。他在研讨会里谈“特殊儿家庭与学校的协调及合作”课题。
很多时候家长或老师会反映,自闭孩子在家里与学校的表现判若两人,比如在家可独立上厕所,到了学校却不会;或在学校可自己吃饭,回家却要人喂。
在他来看,家庭与学校若能加强联系,多沟通合作,将能更好地教育自闭孩子,因此,他最看重亲师关系。
“当你有了关系,什么都没关系。关系可更有效帮助孩子成长,或者接下来大家的合作会更容易。”
中心平时已经办很多活动加强家长和老师的连结,但廖伟翰觉得还不够。他希望更深入地跟家长像朋友一样相处,有时短讯问候、聊聊近况,或进行户外活动。
“这种心情放松,而非公式化的处境里,大家会更深入和详细谈论到孩童的问题。”
胸怀壮志无处可施
蔡嘉雯是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毕业生,五年前从台湾毕业回来,她带着雄心壮志,想在特教领域贡献,却发现国内特教现实跟她在学校里学的差好多。
向家长要求资料,要什么没什么。她手边没有可做评估的工具,没有资源也没有可互相帮忙的团队,像一根漂浮在大海上的木头。
于是她开始到处寻找资源,翻看报纸,哪里有课程、讲座,就往哪里跑。最后,终于让她遇见刘文哲职能治疗师,经南特牵线,在2014年两人合作开办了结合职能治疗的儿童发展中心。
她在研讨会中主讲“浅谈执行特殊教育跨专业合作团队经验”,分享在特教领域里多专业之间的合作模式。
资源共享少走冤枉路
【多专业合作模式】
“多专业合作模式”是最传统的方式,专家直接对家长服务,专业之间没有连结,家长必须在不同治疗间疲于奔命。这模式会导致两种情况,一是使家长忙碌,心力交瘁,因为必须带着孩子完成不同专家给的任务,二是专家的说法不同会让家长感觉混淆。
【专业间合作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专业间合作模式”,专家之间的沟通联系多了,但依然是各做各的评估与治疗。
“跨专业合作模式”是特教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如美国、新加坡和台湾所采用的方式。在这模式下,特教老师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整合者,可以跟专家讨论孩子的情况,再据以制定合适的疗育方式。这样做,可以减轻家长与特教老师所面对的压力,也替家长省下了时间与资源,一举多得。
【跨专业合作模式】
“比如自闭孩子,他们有很多症状,如认知、语言、情绪、大小肌肉动作、自我照顾技能,也许还有过敏等反应,这么多复杂的问题,不是单一老师可以解决的,所以才需要专业团队。”
如果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都押了在一个老师身上,老师的压力会很大,时间久了产生无力感,缩短教学寿命。
然而“跨专业合作模式”要执行却不是那么容易,师资不足、专家缺乏,使整个团队东缺西漏,疗育效果打折扣。
因此,像“南特周年庆3——特教研讨交流会”的活动更显得重要,当来自国内各个角落的人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并且寻找合作的机会,资源共享变得可能,大家也少走些冤枉路,把有限的力量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