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泓賓:吊詭的選區劃分
明吉摩區州議員
明年會不會大選?這個問題是目前坊間最火紅的課題之一,也是筆者在選區走動拜訪時,最常被問起的問題。今天,筆者想進一步跟大家探討下屆大選怎麼辦的問題。
大選將在未來18個月內發生,國陣也如火如荼地進行各種部署,無所不用其極地想方設法保住政權。
今年4月份,選舉委員會以調整選區為名,利用行政手段在多個國陣處於劣勢的邊緣選區,搬移選民減少在野黨的支持率,在國陣稍佔優勢的邊緣選區,則以此提高國陣在下屆大選的勝算。
令人遺憾的是,調整選區作為糾正性措施的行政程序,只能糾正錯置的小區塊(locality),而選委會在4月份的動作卻大幅改變了選區的邊界,然而選委會卻睜眼說瞎話,硬是將之說成是選區調整。行動黨被迫為此將選委會控上法庭,以法律途徑阻止選委會胡來。
10月份,選區重劃建議書在大家等待多時之後,終於出台。今次的選區重劃也毫無意外地,往更有利國陣的方向進行。
監督反抗找出路
整個選區重劃建議書的展示,只有短短的一個月,而且只展示非有限的資訊,令公眾因缺乏詳細資料,企圖匆匆忙忙地草草通過兩次的展示及抗議期。得利於日益高漲的公民意識,許多關心大馬民主政治發展的朋友們,自發組織起來,從選委會提供的有限資料當中,發掘出更多資訊,全國各地共組織了836份抗議書,抗議選區重劃。
筆者相信,若選委會在兩次抗議過程後,仍不願公平公正地履行任務劃分選區,一意孤行地按照國陣的劇本演出,公民社會勢將採取進一步的行動,盡一切可能阻止選委會繼續肆意妄為。
在選委會展示今年第三季度附加選民冊時,令許多關心選舉的朋友詫異,一個季度的新選民人數,竟是去年整年所登記的人數的近兩倍。筆者於是抽樣拜訪其中十個個案,確認這些新選民身分,意外發現當中竟有7宗可疑個案,有者甚至登記入廢置的屋子,或根本不存在的地址。
實際上,國陣上述三個大選部署動作,並非什麼新鮮玩意兒,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的公民意識不斷提高,國陣想要瞞天過海,已經越來越不容易了,我們要在這種充滿不公與偏袒的規則中求勝,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凝聚社會的進步力量,對此進行監督及反抗,才能在困局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