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若鵬:雜亂有章──語文乃 民族之魂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周若鵬:雜亂有章──語文乃 民族之魂

詩人游川的職業是廣告,他告訴我一個故事。話說他曾幫某公司的產品設計包裝,做了好多款式對方都不滿意,就是表達不出高尚的感覺。后來,他做了個小改動:產品名字改用日文。格調不知怎地忽然就高了起來,客戶非常滿意。后來我留意商店裡用日文包裝的產品,細讀下發現不少都是本地貨。



莎士比亞有一名句:玫瑰無論是否叫玫瑰,都一樣香。游川出版《說真話的謊言》時說,玫瑰如果不叫玫瑰,肯定不那麼香了。“玫瑰”不只是兩個字那麼簡單,千百年來玫瑰的意象在無數詩歌、電影中出現過,玫瑰在我們腦海中浮現的意義,直接影響觀感。如果玫瑰英文不叫Rose,叫Rosemah,你說還香不香?

一個名詞能有這樣的影響,一種語言亦如是。若說語言乃民族之魂,那麼看到文字等于看到該民族的文化。日文你明明不懂,但能讓你聯想到日本的紀律、高科技,這產品有日文加持必定是好東西。韓文我不懂,但我相信在這韓劇盛行的年代,效果也類似。時尚品牌,總要有個意大利文、法文名字,你聽其名便感受到那歐洲情懷。Volkswagen的標語Das Auto,無論在哪裡都以德文呈現,大約是“就是此車,別無他選”的意思。看到德文,聯想到德國人的紀律、科技,車子大概非常可靠。(中文就不說了,太熟悉,沒什麼想像空間。)

如果Chanel不叫Chanel,叫花蒂瑪,還能讓你付錢嗎?如果換成淡米爾文呢?如果Benz和普騰合併,不知誰的腦殼壞了把品牌都改為Proton,大家該聯想到什麼呢?Nasi Lemak、MH370還是1MDB?果真如此,車子品質再好都不會有人相信。



這種對文化的印象是百年來逐漸形成的,無法輕易扭轉。你可以說這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且看最近的殺人安全氣囊事件,正是日本公司生產的。Samsung Note7爆炸,那是韓國公司。VW前陣子的變速器故障問題,也困擾了他們許久。但總的來說,這些刻板印象離事實不遠。二戰至今,馬來西亞、韓國、日本同樣走過70年,成就卻相差得太明顯,有一大塊原因是文化差異。比方說,日本領導做錯事,自己切腹;我們的做錯事,還能暗暗捧腹。

我以前說過文化、語言無高下優劣之分,若你說某種文化比另一種強,你是在用此文化的價值觀來衡量彼文化,反之亦然。然而這不等于說文化對社會進步全無影響,胡適當年寫〈差不多先生傳〉譏諷某些中國人,現在重讀也滿有共鳴——我們這裡也到處都是Mr.Cincai啊!可怕的是,當每個人都cincai而你不cincai,你就是怪物會遭排擠,最后你也被逼cincai,久而久之習慣了,也變成Mr.Cincai。

我們離成為先進國的目標,還很遠很遠,卻也不是一無是處。我的香港、新加坡朋友好喜歡馬來西亞,說這地方什麼都慢半拍,生活太寫意了。

“你們一定活得很快樂,是吧?”

詩人,卻不安分于寫詩,科技創業、魔術舞台均有所涉。雜七雜八,然自有文章。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