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築各具特色
外觀展現“都鐸風格”
◆芙蓉皇家雙溪烏絨俱樂部會長陳麗群
俱樂部建築物的外觀是以白色及黑框為主,展現“都鐸風格”是俱樂部的特色,不論是維修或粉刷,都保留原來的建築物風格,由於大部分的建築結構是木質,必須定期維修,包括白蟻的治療。
在每個月,俱樂部都有不同部分的維修工作,由於建築物有很多都是舊建築,在維修方面必須以不破壞建築歷史為優先。
俱樂部的另一特色,是地契上注有森最高統治者端姑慕里茲父王,即已故端姑姆納威的名字。
正式的俱樂部文化是擁有衣著規則及不能使用手機,隨著時代的改變,俱樂部只有高級餐廳仍保留此文化,用餐時必須輕聲談話,不得喧鬧。
酒吧在晚上7時以後必須回歸服裝標準,包括不能穿拖鞋,不能穿無領的衣服,因此我們備有峇迪衣及鞋子,讓會員可在特定時段後符合服裝標準,而在以前更必須穿西裝及繫上領帶。
為滿足會員的需求,俱樂部另闢運動酒吧,沒有衣著限制,讓會員在晚上7時以後,可從正式的酒吧轉移至無限制的運動酒吧。
排名第二悠久英式俱樂部
★芙蓉皇家雙溪烏絨俱樂部
歷史背景:1887年由英國人創辦,在英殖民時代,來自英國的公務員、種植公司管理人,是馬來西亞排名第二悠久歷史的英式俱樂部。
最早期的俱樂部建築物是在芙蓉拿督韓查路的舊高等法庭,之後才在60年代,與州政府達成協議,遷移至拿督格榔娜馬末路現有的建築物,也曾是森州最高統治者的行宮。
芙蓉皇家雙溪烏絨俱樂部的外觀屬英國都鐸風格(Tudor style),白色的建築物配上粗框,建築物風格簡潔樸素。
佔地7英畝的俱樂部,在主要建築物樓,底層是俱樂部入口及接待處,包含廚房、酒吧、餐廳、禮堂;樓上有圖書館、會議室、桌球室、健身房、舞蹈室。
週邊建設包括游泳池、羽球、網球、乒乓
室、壁球、室內足球、跑道。
該俱樂部的家具有不少是突顯“切斯特菲爾德”古典風格(Chester-field),典雅高貴及具氣派。
俱樂部會員籍在早期僅開放給英國人及當地的王族成員,直至1954年,才開始邀請3名本地領袖成為榮譽會員,即拿督昔阿末、拿督李鴻裕、J.山姆爾醫生,成為第一代的本地會員。
該俱樂部於2002年2月2日獲授予“皇家”稱號,並於2003年3月12日獲社團批准命名為“芙蓉皇家雙溪烏絨俱樂部”。
摩利斯建築風格
★森美蘭梅江五屬會館
歷史背景:梅江先賢南來,早期於亞沙發起梅城會館,隨著梅江五屬人越來越來多,同鄉以亞沙離市區較遠,會館空間有限,建議在沉香路物色新地點。
森州梅江五屬會館是在1928年落成,直至1933年9月30日舉行開幕,時任中國駐新加坡總領事刁作謙公使親臨芙蓉,場面熱鬧。
作為華人的建築物,梅江會館會的“摩利斯”(Moorish)建築風格,的確令人感到好奇,梅江五屬會館的文史中,並沒有記載當年建築物設計的由來。
該會主要建築物的樓上,至今保留作為會議廳及活動場所,而且內部散發古色古香氣息,地面就像老店屋的樓板,盡管時代變遷,會議室仍保留原來建設。
梅江先賢創設芙蓉啟華小學,最早期的校舍也是使用會館,如今會館後方已興建多用途禮堂,會館在1928年設立主要建築物,不受工程影響,依然成為受保護的座標。
建築風格無從解答
◆森梅江五屬會館會長吳立滄
許多人參觀梅江會館後,都會詢問梅江會館為何有“摩利斯”建築風格,我們也無從解答。
會館是戰前歷史建築物,會盡量保持建築物原貌,在出現損壞才維修、修補漏水的部分及重新髹漆。由於樓上的會議廳及活動中心的地面還是木板,已受到白蟻侵蝕。
在保護歷史建築的共識下,會館舊建築物再大興土木,位於後方的舊課室,已經被拆除進行興建禮堂工程,最早期的建築物則不會動用發展。
在禮堂建竣後,仍保留4層樓建築物,會館將考量設置小型歷史館,收集會館歷史。
會館的傢具也有歷史價值,例如古董椅子,屬於非常重的荔枝木,據瞭解至少有兩件古董傢具失竊。
市區地標建築物
★芙蓉天主教聖母往見堂
歷史背景:豎立於芙蓉嚴端路的芙蓉天主教堂,是芙蓉市區的地標建築物,這所百年教堂建築物,猶如芙蓉市的歷史見證,經歷世界大戰與馬來西亞建國的時代。
十九世紀的傳教活動,促成芙蓉天主教堂的建立,建築物本身承載許多故事,從簡陋亞答屋開始作為據點,在1899年建設一座歐式建築物風格的教堂建築物,直至1934年進行擴展工程;教堂的活動中心及禮堂,是在1996年建設。
教堂特色沒有打樁
◆教堂維修組組長廖國安
2010年教堂的石膏牆壁腐蝕,需要清理修復,要修葺戰前建築物並不容易,處理的方法與現代建築物有很大差別,必須採用混合化學品。
由於建築物濕氣重,在進行翻新時,要2個月後才可髹漆。
天主教堂另一個特色,是建築物沒有打樁,底下深層由磚塊堆砌,非常扎實。
超過百年歷史的天主教堂是文化遺產,雖然曾想過擴建,教會的議會大部分人意見認為不要改變天主教堂的原貌。
我們強調不允許在教堂釘任何東西,避免影響建築物建構,同時避免內部裝修,因為處理需要專業知識。
芙蓉是傳教士驛站
◆天主教華文教務促進會主席巫凱軍
1840年代,來自西班牙、法國、荷蘭的傳教士,最早來到馬六甲,之後再往其他地方延伸傳教,也來到芙蓉與原住民接觸。
由於考量芙蓉是一個傳教士驛站,傳教士開始向政府申請土地,1885年興建亞答教堂,在簡陋會所休息及聚集教友,並以“聖母訪親”的故事為教堂起名。
直至1899年,通過籌款建設新教堂,以“哥德式風格”興建主座教堂、神父住處及辦公室,奠下芙蓉的教堂驛站。
建築物鳥瞰圖為十字型,在戰爭時期,宗教場所可避免被襲擊。
芙蓉天主堂是芙蓉的地標,建築物外觀特別,吸引教友及非教友拍照,也是結婚照外景拍攝的熱門地點。
一樑一柱都在“說歷史”
★列聖宮
歷史背景:位於芙蓉甲必丹譚揚路的列聖宮,是芙蓉市區的百年古廟之一,由僑領甲必丹譚揚發起,但列聖宮裡面的一樑一柱,香爐、神像,都在“說歷史”。
進入宮殿迎面的一個香爐,刻著“大清光緒貳年”,即是1876年,距離現在有139年。
在殿堂神座的3個香爐,也有百年歷史,位於中央的香爐刻著“光緒廿七年仲冬吉旦”, 光緒廿七年,即是1901年;旁側的香爐則刻有“光緒丁酉孟冬吉旦”。
另一個能找到歷史印記的是進入大殿的門楣兩旁,有一副對聯寫著“恩光沾列聖,惠澤洽同人”,寫著光緒廿三年,歲次丁酉孟冬吉旦。
光緒廿三年是在1897年,根據列聖宮管理單位芙蓉華濟公會的史料顯示,列聖宮在1897年曾進行大型的重修工作,華濟公會依據在1952年信件內容提到“列聖宮建於百年”,而推算列聖宮或已有200年歷史。
每次重建保持原貌
◆芙蓉華濟公會已故前會長符史堯
曾提及,華濟管理的廟宇有3間,列聖宮、譚公先聖廟及三師爺廟,每當有損壞才會進行修葺,並沒有特定的重修廟宇計劃,例如進入列聖宮大門的柱子曾因損壞進行維修工程,圍牆也因倒塌重建。
“每次重建工程,都會仿造原本的建築外形,藉以保持廟宇的原貌。”
他曾提及,華濟公會保有列聖宮的建築圖測,可證明在1913年4月14日,列聖宮曾進行維修工程,記錄也顯示,在1996年的華濟公會記錄也顯示曾維修列聖宮的圍牆及屋頂。
目前華濟未有計劃要把列聖宮發展為市區的廟宇景點,主要是考量位於市區中心的地理位置,面對泊車及交通不便。
舊建築物底層建文物館
◆會長蕭富汶
會館在3年前已有計劃,在舊建築物底層開拓為“惠州文物館”,把惠州人在森州的歷史及文物展現給後輩。
根據初步的“惠州文物館”概念構思,涵蓋史料及文物計有“惠州人與森州”、全馬惠州同鄉的淵源(19個屬會)、中國惠州發展的情況、先賢葉亞來生平事跡,並規劃成5個展覽區。
在底層建議設立茶藝館,讓遊客參觀時有憩息地方。文物需要時間搜集,在展覽區希望可展示先仙四師爺廟的歷史文物,估計全馬至少有16間四師廟。
通過建設文物館,也希望參觀者來到惠州文物館,一覽全國惠州、甚至中國惠州的歷史。
由於本會位於知知港的店屋發生火災,決定先重建知知港雙層店屋,才把文物館計劃擱置下來。本會在森州共有7項產業。
全白建築物古色古香
★森美蘭惠州會館
歷史背景:位於芙蓉甲必丹譚揚路的森惠州會館,全白色的建築物,散發古色古香氣息,此建築物曾是惠州人辦校的地方,在1957年創立“循民學校”的校址,後因經濟拮據,無法維持,於1968年宣布停辦。
這座建築物是該會第一間會所,在1951年,由葉三領導的惠州會館,在全馬發動募捐活動,籌得9萬余令吉,向已故華社領袖黃益堂的公子黃能禎,以12萬5000令吉買下芙蓉馬厘街(譚揚路的前身)3至5號的三層樓大廈,連同屋後建有樓屋8間的地段。
惠州會館大廈在1955年12月28日開幕,由當時的馬來聯邦郵電部長翁毓麟蒞臨剪綵。
雖然會館理事無法確定建築物是在何時興建,但肯定有過百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