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分享海島 阿公阿嬤故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主題故事‧分享海島 阿公阿嬤故事

報導、攝影:譚絡瑜(部分圖由受訪者提)



人說數碼年代,紙本書慢慢被淘汰,可這年頭,本地仍有不少人寫書、出書,實在勇氣可嘉!

分享個人精彩故事、記錄在地歷史、用文字和圖像表達對家鄉土地人物的情懷、描繪走過的老街……以上都可以是出書的理由。

今年10月吉隆坡國際攝影節現場,也是攝影人出版社兩本新書《慢活、海島》和《索馬里,我的世界之外》的發表會,我有幸聆聽作者分享他們出書圓夢的喜悅。



讓海島活起來

莊立康捧著剛出爐的新書《慢活、海島》,與專程來捧場的親朋好友分享自己第一次寫書、出書的心情。在配合新書發表的講座上,他透過圖像介紹邦咯島、講述國內外藝術家們如何走入社區,與島民合作努力打造三屆海島節。他的分享有笑聲、有感動,正是新書最好的導讀。

莊立康的夢從邦咯島說起。他讓藝術的力量在小島上擦撞出不同的火花,居民畫圖、做雕塑、演奏音樂、一起看電影,在藝術滋潤中生活得很快樂,把島嶼的美麗用某種形式留住,並結合在地文化,吸引了觀光客,也讓島民回流,整個島活了起來。

海島節辦了三屆,今年海島節停辦“休耕”一年。立康覺得是時候沉澱、好好思考未來方向,同時把對邦咯島的印象和情感好好梳理一遍,以文字記錄下來出版成書。他捉緊日常工作和出國公干的空餘時間,利用手機鍵盤逐字敲出一篇篇文字。他坦承,自己並不擅寫于文字,只是單純想把阿公阿嬤的故事向更多人分享。

風土人文集一書

“這是一本關于邦咯島道地風土人情的故事,以最草根的心情記錄這個海島的人文景觀。我想莊立康似乎是一個最適當為此海島留下記錄的人。”攝影人出版社社長張榮欽在推薦序里如此寫道,他也是書中部分插圖的攝影師。

2014年,他與立康一起進入邦咯島拍攝“我是邦咯人”系列影像作品。在他鏡頭下,邦咯島頗具代表性的人物如:修理鐘錶、腳車的高佬、腳車面檔的淑嬌姨、造船的九仔、印裔領袖甘地、理髮店老闆、文琳書局老闆等,展現簡樸而親切的魅力。

獻給邦咯島的禮物

“四年前的一個早晨,天色未亮,我趕著要搭第一班船離島。我一人走在黑漆漆的路上,突然間一位騎著摩哆的阿公停下來問我要去哪?我說要趕船到碼頭去,他二話不說立刻叫我上車,就把我載到碼頭去。”簡單的文字,讀著就想像到了那個濃濃人情味的畫面。

《慢活、海島》是立康獻給邦咯島的一份禮物。他希望這本書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從大家各自的鄉鎮,開始去認識馬來西亞這片土地。從蝙蝠島傳說、邦咯島印象、小島人文與小日子,到海島節、展望未來,這本書帶大家走入邦咯島,認識島的歷史、古蹟、自然生態、人文、傳統老行業以及守著這座島的阿公阿嬤,還有邦咯海島節的出現和社區營造。

“我的企圖是召喚更多人一起來為這個島做更多事情。”他感恩所有協助他完成這本書的人,包括曾經參與海島節的志工、島民、藝術家、制作團隊,還有負責編輯圖文與設計的團隊。此書由東方人文藝術館支持出版印刷1000本 ,賣書收入將捐作海島節籌辦用途,10月多開始推書售賣,還未正式上架就已賣了800本。

海島節所見所聞

書名:《慢活、海島》
類別:地方誌
出版社:攝影人
作者介紹:莊立康

1976年出生于馬來西亞吉隆坡,藝術管理及文化企業行政人員碩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畢業。現任東方人文藝術館執行總監,2013~2015年邦咯海島節總監。

為什麼出書?

“想把我在邦咯島上辦海島節三四年里的所見所聞,讓更多人分享這座小島樸實的人情味。”

20161218heart01a

莊立康于2013年開始在邦咯舉辦海島節,想把島上的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上個月,他帶著新書回到邦咯島與島民分享。
莊立康于2013年開始在邦咯舉辦海島節,想把島上的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上個月,他帶著新書回到邦咯島與島民分享。

走向世界之外
遠方變成家

許有暉到非洲去當無國界醫生,把親身經歷寫成《索馬里,我的世界之外》,希望傳達一個訊息:“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但你看到的又是什麼?”

拿起書,第一眼看到封面,非洲金色夕陽餘暉下,許有暉坐在石牆上,景色浪漫而蒼涼;翻過來,黑白封底是嚴重營養不良病童的小手,緊緊握住他的手指,堅毅生命力震撼人心。浪漫蒼涼、充滿生命力,哪個是更真實的非洲,或兩者皆是?

許有暉寫這本書初衷是透過無國界醫生的視角,帶領讀者看到非洲另一面,一個我們能夠與麥可傑遜的《明天會更好》聯想起來,卻無法真正明白的世界。如書中特別章節“我可以和你分享,但你不能完全明白”,他希望讀者看完他的分享之后,自己去思考、自行了解更多。

脫離舒適圈,自我考驗

參與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大馬人寥寥無幾,許有暉是少數之一。2015年他暫時離開任職的新加坡醫院,實現夢想到非洲埃塞俄比亞服務。

對于這一段奇妙的人生旅程,他用文字如此交代:“日復一日的刻板操作,慢慢的消磨了意志。自己也清楚地感受到,漸漸的失去了目標和動力。于是,厭倦和挫折就這樣接踵而來, 與日俱增。

當了11個年頭的醫生,心中有一個想法開始變得越來越強烈,一開始還不知道那是什麼, 最后才發現,心裏那個越來越強烈的想法,就是暫時離開這裡的舒適圈,去過一些不一樣的生活。

于是2015年10月,我正式加入了無國界醫生,開始了生活的另一章。

在非洲的生活,老實說是完完全全脫離“舒適”圈,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問題、人事、環境考驗。雖然日子過得很累,生活素質很差,但生活和工作的動力卻相反的慢慢找回了。

有人會問,對于當初那個決定,你有后悔嗎?

我說,沒有,因為我不想‘我的那個全世界’永遠都在我的世界之外。”

想做就做,預了虧本

《旅游玩家》雜誌編輯統籌鄭恩妮在推薦序中寫道:“有暉的文正如其人,喜惡分明、直言、挑剔、坦誠、執著、果斷、但一點都不刻板。那些平時在朋友面前不顯露的醫者態度,卻在書裡表露無疑,比如自省、困惑、理智、堅持、無奈,矛盾的混雜著。”

許有暉喜歡文字和旅行,在電子旅游雜誌《大腳印》寫部落格分享旅游行醫故事。這一次以無國界醫生身分重返非洲,原本沒有把經歷寫成書的念頭。在索馬里的窮鄉僻壤服務,除了工作以外並沒什麼娛樂,他有很多時間思考,用文字抒發心情、記錄見聞感受。

通過其動人文字,讀了他在非洲的故事,不少人包括好友鄭恩妮建議他出書,于是有了《索馬里,我的世界之外》的誕生。他不覺得出書很有勇氣,只是認為應該做就去做。“只要你想做一件事,很多人都會來幫你完成。”

自資出書過程不容易,今年8月重返新加坡醫院工作崗位,他必須為新書來回新馬兩地。標準處女座追求完美個性,讓他與編輯在圖文校對、排版和封面選擇上花了許多時間溝通。自資印1500本,他坦率笑道:預了虧本,這年頭抱著賺錢出書是行不通的。

年輕帥氣的專科醫生有成為明星作家的條件,可他只想用溫暖、平實的文字和圖像說故事。接受報章記者采訪,也辦了新書發布會,但他說自己不太習慣在大眾面前說話,推拒了幾個電台、電視台訪問。他出書更重要目的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無國界醫生組織(Medecins Sans Frontieres),除了會把部分賣書收入捐給該組織,鼓勵公眾透過www.msf.org/en/donate進行網上捐款資助。

典型左腦思考者

書名:《索馬里,我的世界之外》
類別:旅游文學
出版社:攝影人

內容介紹:

一本關于一位大馬籍無國界醫生, 在非洲索馬里的真實記錄。

作者簡介:許有暉

馬來西亞吉打亞羅士打人,畢業于馬大醫學系。于新加坡國立腦神經醫學院專修腦科神經系,現任職新加坡中央醫院腦科神經部專科醫生。

典型右腦較左腦發達類型,故善與逆向思考,不善于邏輯思考。2015年毅然停職,加入無國界醫生,遠赴埃塞俄比亞的索馬里省為當地人服務。

為什麼出書?

“非洲大陸長期被世界忽略,必須讓更多人知道真正的非洲。”

20161218heart02a

許有暉開救護車。
許有暉開救護車。

認識我們生活的土地

近年,大馬各地興起地方誌風潮,城巿鄉鎮開始有人主動用文字、圖像記錄家鄉的歷史文化,采集居民故事,編輯成書出版。他們懷抱同樣想法:好好認識我們生活的土地。

雪州小鎮新古毛今年很熱鬧,文藝創作綻放,上個星期剛圓滿舉行了第一屆新古毛國際藝術節,而在短短幾個月內更一口氣出現好幾本由不同作者、用不同語文書寫的地方誌。

10月17日,一本關于古毛歷史的中文書《岳山.古毛:重拾洪水越堤的記憶碎片》出版了。此書由侯雯詩、陳舒璇編寫,新古毛區州議員李繼香贊助出版。

推廣深度旅游

關于以“岳山”做為書名,作者陳舒璇解釋,相傳以前古毛有許多鱷魚,“鱷”在方言裡與“岳”同音,就稱為“岳山”,《岳山.古毛》說的就是以華人角度來看古毛歷史。

“從最早期的水壩崩塌淹沒古毛,接著是連續大雨發生洪災摧毀古毛,然后新古毛的誕生。這本書寫著我們的家鄉古毛,記錄著一代華人在這座小鎮努力打拼的事蹟;記載經過一場大雨洗禮,重建家園的故事。 ”

舒璇是古毛人,新聞系畢業赴台灣深造修讀觀光管理系,學成后選擇回到家鄉,開古毛人餐廳並經營歡喜居民宿。她深愛這個小鎮,一直努力推廣深度旅游,帶領在地年輕人做導覽及保留傳統文化。接下寫書任務,她找來前記者友人雯詩共同分擔采集訪問工作。

她看到提倡深度旅游在本地慢慢成為一股風氣。到了一個小鎮,除了要知道哪裡好吃、好玩,認識一個地方的歷史背景與文化脈絡,也很重要。《岳山.古毛》這本書可以是旅游愛好者、學校圖書館的珍藏品,導游更應該擁有,才能發掘新古毛之美,真實地為游客敘述這個小鎮的一切。

《岳山.古毛》也為新古毛文藝活動盡一份力量,售書所得款項全部供作贊助新古毛國際藝術節開銷。此書可在古毛人茶餐室購得,有興趣者可聯絡陳舒璇017-6648591。

不同語言版的小鎮故事

華巫印作者從不同視角觀察、不同身分感受,以不同語文記載同一個地方、不同社群的歷史,這正是馬來西亞地方誌的獨特之處。

舒璇的鄰居、馬來西亞著名暢銷作家Rehman Rashid在相隔一個星期后,正式推介了以英文書寫新古毛的書《Small Town》。來此定居20多年的作家以此書做為獻給小鎮的禮物,從追溯古毛歷史、英殖民政府遷鎮打造全馬首個花園城巿,探討古毛多元社群人文歷史,呈獻的視角又與中文書《岳山.古毛》不同。此外,新古毛歷史學會于9月份出版馬來文刊物《Tarikh Kuala Kubu 1780~1931》,這個小鎮多元文藝創作豐富得令人驚嘆。更有意思的是,新古毛一位印裔作者N. Sri Vickneshwaran正在以淡米爾文書寫小鎮印度社群歷史故事,預計明年初出版。

Rehman Rashid鼓勵更多人書寫自已的家鄉,每個人用各自語言寫腳下這片土地的故事,每一本書就是拼湊出馬來西亞真實面的拼圖。

新古毛小鎮三個不同背景的人(左起)陳舒璇、Rehman Rashid和N. Sri Vickneshwaran,分別以不同角度、不同語文書寫小鎮不同社群的歷史。
新古毛小鎮三個不同背景的人(左起)陳舒璇、Rehman Rashid和N. Sri Vickneshwaran,分別以不同角度、不同語文書寫小鎮不同社群的歷史。
關于新古毛小鎮人不同語言的書。
關于新古毛小鎮人不同語言的書。

為家鄉盡一分力

雪州新古毛有許多人出版了好幾本書;而在南方柔佛州山城巴羅,則有一個人集合許多人的力量編寫一本關于他家鄉的書——《百年巴羅華人誌》。

巴羅于2016年剛好滿一百歲,攝影記者張紋綜對“巴羅”名字來源產生疑惑。因為是身媒體人,便開始找尋家鄉的歷史軌跡,才發現村民一直以為Paloh是paya譯音,查證之后,是從一條河Sg.Paloh而來。

他除了參與策劃百年巴羅文史館,也擔任《百年巴羅華人誌》主編。他花了超過一年時間收集資料,由學院講師、歷史學者幫忙審核資料,並通過許多好友關係穿針引線,請來新紀元學院師生及多位資深記者幫忙采集、訪問及撰寫。

此書以國家檔案局史料、報章報導、會刊會史及鄉親們提供的口述歷史訪談內容,書籍內容重要架構;分成十個部分:歷史誌、地理誌、政治誌、經濟誌、社會誌、宗教誌、教育誌、人物誌、憶巴羅和巴羅圖輯,完整記錄了華人開發巴羅的貢獻,並補全了從開埠到二戰前的缺漏歷史。

鄉親奉獻珍貴資料

編書過程艱鉅,張紋綜在序文《給未來一個傳承》中分享,這本書可說是巴羅鄉親們重新連結的集體創作。大家知道他亟需各種巴羅資料時,將家中珍藏的寶貴舊照片、剪報及資料無私奉獻,目的只有一個:為家鄉巴羅盡一分力。

“這本書為未來的巴羅孩子而出版,期望這本書得以作為未來世代認識自己家鄉和發展歷史的一個重要指標。此外,也藉著這本書,向過去一百年來為家鄉艱辛開墾及持續發展而努力經營,無論是有名或無名的先賢們致敬。”

他特別要感謝前部長拿督何襄贊熱心支持贊助出版,此書獲得好評、反應熱烈,1000本已以樂捐方式全部送出。

編委會7月份第一次開會,張紋綜(中)與新紀元師生討論《百年巴羅華人誌》書籍風格。
編委會7月份第一次開會,張紋綜(中)與新紀元師生討論《百年巴羅華人誌》書籍風格。
由編採團隊與當地居民集體創作的《百年巴羅華人誌》,把巴羅百年重大事件完整拼湊起來。
由編採團隊與當地居民集體創作的《百年巴羅華人誌》,把巴羅百年重大事件完整拼湊起來。

年少圓個出書夢

如果讓小朋友出書,會是多好玩的事情?甲洞寶川藝術中心老師帶著24位年齡介于6至19歲的學生,從吉隆坡乘搭火車到巴生印度街走街寫生,回來后每人將體驗編成16頁繪本印刷成書,實現人生第一個出書夢。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出書夢,但大人往往覺得很困難而放棄。”院長陳寶川表示,這次創意教學大膽讓學生們學習出書,整個過程很好玩,而且富有教育意義。孩子們通過走街寫生,更了解連結巴生的歷史和巴生老街印度社群文化,編繪本、訓練觀察想像、組織故事、表達想法,制作成書。學生通過展覽、宣傳、售書經驗,培養自信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作者每人各得9本書,售書所得歸學生本人。孩子們自己給書定價,有些高達50、80令吉不等,售價有點“脫離現實”,售書對象大多是家人、親友。寶川強調,其實書能否賣完、可以賺多少錢是其次,趣味和教育更重要。小朋友摸擬大人“出書”,更能體驗創作、圓夢的可貴。

寶川藝術中心將于12月31日舉辦一場新書發佈會,現場展覽孩子們的手稿和繪本,歡迎公眾出席參觀及認購。

小作者分享:

◆韓文創作

陳鈞幼(18歲)

因為喜歡看韓劇,所以用google翻譯寫韓文,讀者看不懂韓文沒關係,可以看圖。

帶著玩偶小熊和小雞走街,有很多趣味故事哦!
帶著玩偶小熊和小雞走街,有很多趣味故事哦!

◆波點風格

劉子頤(12歲)

她把老街超巿畫成日本藝術大師草間彌生的波點風格,令人眼前一亮。

走街體驗最難忘是參觀消防局,可以坐進消防車里玩。
走街體驗最難忘是參觀消防局,可以坐進消防車里玩。

◆走街看拉茶

陳煜昇(16歲)

小時喜歡和同學在作業簿上畫漫畫互相傳閱,這次創作的繪本《說走就走的旅行》,算是個人第一次出書。

陳煜昇喜歡日本動漫,所以用少女動漫角色當走街繪本主角。
陳煜昇喜歡日本動漫,所以用少女動漫角色當走街繪本主角。

◆小鳥占卜

林心愉(13歲)

書還未印好,爸爸便一口氣向她預購了多本。她第一次出書感覺好玩,沒試過5天內畫16張圖。

巴生老街小鳥占卜師和神秘男子的故事,要作者親自解畫才讀懂。
巴生老街小鳥占卜師和神秘男子的故事,要作者親自解畫才讀懂。

《老街新書發布會》

日期:12月31日(星期六)
時間:8pm
地點:寶川藝術中心
20, Jalan Burung Pucung,
Taman Bukit Maluri,
Kuala Lumpur
詢問:03-6258 2300
面子書:Poh Chuan art

寶川藝術中心院長陳寶川(右)與孩子們拿著繪本原稿拍照,左起:陳煜昇、陳鈞幼、林心愉、劉子頤。
寶川藝術中心院長陳寶川(右)與孩子們拿著繪本原稿拍照,左起:陳煜昇、陳鈞幼、林心愉、劉子頤。

開拓人文視野
城中散步

記錄一座城市故事的社區報,在外國一些城市很流行,社區自己辦雜誌的風潮,近年也吹到台灣。而于2014年5月誕生的檳城本土社區報《城視報》,成為馬來西亞免費社區畫報的先鋒!

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梁文道在多年前到訪檳城時曾說過,檳城是一座極富文化內涵和歷史之地,卻沒有一份記錄檳城故事的中文版社區報。較后,丹絨國會議員黃偉益的召集下,催生了這一份畫報。

《城視報》統籌人張麗珠是在地檳城人、前資深副刊記者。幾年前,她與在報館服務十多年、擔任美術主任的先生莊家源離開報館,創立黑土設計所。兩位資深媒體人帶領幾位年輕設計師,組成編採設計團隊,宗旨是:做有品質的出版。

初次邂逅《城視報》免費社區雜誌,感到驚艷。張麗珠在喬治巿舒適居家feel的辦公室里,向專程上門拜訪的記者介紹,《城視報》是他們工作室其中一個項目,除了出版平面書刊、商業產品宣傳冊子等,也開始跨界做空間設計、策展等。正確說來,他們並不是出版社,而是文創工作室。

夫唱婦隨辦刊物

麗珠與家源,一人是文字獸、一人精于圖像,兩人都喜愛創意和設計,閱讀大量書籍、雜誌。麗珠認為,越來越少人閱讀是整個數碼時代的趨勢,所以就更加要做有品質的刊物。她相信,只要用心就會被看到。

《城視報》創刊初期,為社區報定位、包裝、選紙、擬定主題和內容,他們不斷思考:如何做一份可以吸引人們閱讀並收藏的刊物?本地缺乏可供參考的對象,他們一邊摸索實驗、一邊進步。比較創刊早期與兩年后的《城視報》,欣喜看到了這份社區報從內容構思到排版設計的成熟,有了自成一派的風格:清新、創意、親切、用心。

麗珠表示,做為大馬第一份華文社區畫報,定位為觀察喬治市社區生活文化,自詡為社區文化的觀察人、推動者。《城視報》以季刊形式出版,目前發行量為一萬份,以免費贈閱的方式在檳城、吉隆坡、吉打等地60個指定餐廳和機構地點發送。

帶出世遺城市魅力

《城視報》的意思為:用城巿的眼睛看到好多事情。A3紙大小,全彩畫報,以文字、影像、手繪方式帶出這個世界遺產城市的魅力。

除了以平面媒體的形式見人,《城視報》也嚐試走入社群,包括主辦城視論壇“喬治巿被藝術騎劫了?”、配合“檳城人過年”在街頭擺攤、聯辦友弟“墟上的春光”社區演唱會和台灣電影放映會等。更多別出心裁的搞作,點燃更多的創意火花,鼓勵更多社區人文交流。

《城視報》發行兩年,獲得極大的回響,免費贈閱方式讓更多人接觸並喜愛上。叫麗珠始料未及的是,有些外國游客會把《城視報》帶回去當作紀念品,或當伴手禮送朋友。台灣、香港文創人來馬發現《城視報》主動聯系交流,對她與團隊也是極大鼓勵。

關注社區文化

“做文創刊物不容易,要有很多堅持。”資金永遠是最大挑戰,能夠有人贊助出版,不必操心經費,只需專心編好內容,是何其幸福的事。麗珠感恩得到亞洲文件集團主席林順發全力贊助這份季刊的全部經費,才使公眾得以免費閱讀。她與團隊不敢放松,每一期用心呈獻內容,期望《城視報》能更打動人心,吸引更多人民關注社區文化。

由于許多公眾反映希望收集完整的《城視報》內容,2015年9月,編輯團隊將前5期精華內容結集成書《城視好樣》。關于城視報與喬治市的相關議題,可上面子書: Penang City Eye城視報

多元角度看喬治市

書名:《城視報》
類別: 免費季刊
出版社:喬治巿文創中心

內容介紹:

《城視報》是一份免費季刊報,發行量一萬份,到目前為止共出版了11期。它每期以不同主題、人文角度記錄檳城的生活樣貌。

作者簡介:

城視報團隊負責采寫及攝影,黑土設計所負責設計及編排。

為什麼出版社區報?

以多元的角度觀察檳城首府喬治市,傳遞在地的精神樣貌。

20161218heart04a

主張麗珠主編的《城視報》,以多元角度觀察檳城喬治市。
主張麗珠主編的《城視報》,以多元角度觀察檳城喬治市。

不收錄即消失
與時間賽跑

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古城馬六甲,並非只是一個傳說而已。《傳.說古城》如同書名,採集述說古城故事,留下啟蒙和傳承的伏筆。

《傳.說古城》原本是社區口述歷史採集計劃,制成老街人文地圖,變成立體的故事館,再變成一本書附贈CD,過程本身就如同古城演變般豐富精彩。

2014年,馬六甲中華大會堂青年團沿著馬六甲河口的八條老街,展開老街居民口述歷史計劃,計劃命名為“傳.說古城”。《傳.說古城》出版民俗筆記的計劃,緣起于社區口述歷史故事館落成之后。企劃人前華堂青團長陳壽錦覺得,活動結束了,若不把用心采集的圖文保留下來很可惜,于是把資源回收再利用,加以整理出版。

分享道地小吃

2016年10月16日,《傳.說古城》新書分享會 “為未來留一個對照──馬六甲老城的故事”,第二站在吉隆坡城邦閱讀花園舉行,編委主席陳壽錦、主編陳麗晴、作者李彩菁與攝影林姃惠帶著新書和馬六甲道地小吃,與讀者分享。

這是一場有意思的分享會。陳壽錦先向出席者介紹《傳.說古城》 一書源起,馬六甲對照古今的變化。接著,陳麗晴帶領讀者認識編書過程,特別提到一些編者不說就會不為人知的小細節。比如一張看似平凡的廚房照片,在美編眼中是詳盡記錄了潮洲粥店生態的珍貴人文照片。

在兩人導讀下,更叫人對收集了馬六甲豐富文化習俗的《傳.說古城》產生興趣。听完古城故事,品嚐陳壽錦極力推薦、一般游客吃不到的黃梨餅和肉乾,深深認同馬六甲除了世遺區觀光景點、雞場街、雞飯粒、沙爹朱律以外,還有許多值得珍惜的文化。

連結不同時代的馬六甲

這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慶典、工藝和飲食,透過文字配以圖片呈獻。此書難能可貴在于采集資料,如實報導,內容細致深入。作者李彩菁與黃元珠經過長時間采集,深入不同群族社區,從老居民的記憶綴拾出庶民情感里的古城。彩菁覺得《傳.說古城》連結了不同年代的馬六甲,能夠為未來世代記錄保存過去一代的文化,于她而言是別具意義的書寫經驗。陳壽錦則以歷史人文角度寫他熟悉的馬六甲在地飲食文化,挖掘飲食背景趣味故事,比如神秘老人與海南沙爹傳奇、碼頭上的歷史茶室、豆腐街長桌會的人情味等等。

馬六甲許多傳統老行業隨著社會變遷,面臨斷層而淘汰消失。陳壽錦感嘆,編書最大挑戰是必須與時間賽跑,在老行業、傳統文化消失之前,用圖文和影像保留下來。采集故事過程中還未及約到采訪的老行業職人意外病故、老店因無后人接手關閉,都令編委會感到遺憾。

書出版后獲得好評,听見許多老街坊說,5年、10年后的馬六甲肯定會變得跟現在不一樣。《傳.說古城》為未來的馬六甲留下了一個對照,麗晴更確定自己與團隊的所有努力都值得。

為讓《傳.說古城》得到進駐華校圖書館的機會,讓更多年輕一代讀到,甲華堂青發起贈書計劃,獲善長仁翁熱烈響應,慷慨資助贈書給馬六甲65所華小、5所國民型中學和培風中學,每所小學獲贈2本、中學5本。

《傳.說古城》初版印2000本,反應熱烈將加印第二版,可向城邦閱讀花園(03-90563833)、文運企業(03-79578342)訂購,更多資訊瀏覽面子書:傳.說古城。

為未來留一個對照

書名:《傳.說古城》
類別:民俗筆記
出版:馬六甲中華大會堂

內容介紹:

《傳.說古城》

這是一本馬六甲民俗筆記,記述古城區的老行業、節慶和飲食。出版工作由馬六甲中華大會堂青年團前團長陳壽錦策劃,連同志同道合者分頭采集資料編撰成書。

作者簡介:

馬六甲中華大會堂青年團企劃執行,陳麗晴主編,陳壽錦、黃元珠、李彩菁負責文字,林姃惠、張民生、陳勵慶、李彩菁攝影,Angela(RIKU)與橘子本負責插圖。

為什麼出書?

憑借民間力量,記錄及保留古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版成書,為未來留一個對照。

20161218heart05a

(右起)企劃陳壽錦、主編陳麗晴、作者李彩菁、攝影林姃惠在吉隆坡城邦閱讀花園舉行《傳.說古城》新書分享會。
(右起)企劃陳壽錦、主編陳麗晴、作者李彩菁、攝影林姃惠在吉隆坡城邦閱讀花園舉行《傳.說古城》新書分享會。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