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故事‧分享海岛 阿公阿嬷故事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主题故事‧分享海岛 阿公阿嬷故事

报导、摄影:谭络瑜(部分图由受访者提)



人说数码年代,纸本书慢慢被淘汰,可这年头,本地仍有不少人写书、出书,实在勇气可嘉!

分享个人精彩故事、记录在地历史、用文字和图像表达对家乡土地人物的情怀、描绘走过的老街……以上都可以是出书的理由。

今年10月吉隆坡国际摄影节现场,也是摄影人出版社两本新书《慢活、海岛》和《索马里,我的世界之外》的发表会,我有幸聆听作者分享他们出书圆梦的喜悦。



让海岛活起来

庄立康捧著刚出炉的新书《慢活、海岛》,与专程来捧场的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第一次写书、出书的心情。在配合新书发表的讲座上,他透过图像介绍邦咯岛、讲述国内外艺术家们如何走入社区,与岛民合作努力打造三届海岛节。他的分享有笑声、有感动,正是新书最好的导读。

庄立康的梦从邦咯岛说起。他让艺术的力量在小岛上擦撞出不同的火花,居民画图、做雕塑、演奏音乐、一起看电影,在艺术滋润中生活得很快乐,把岛屿的美丽用某种形式留住,并结合在地文化,吸引了观光客,也让岛民回流,整个岛活了起来。

海岛节办了三届,今年海岛节停办“休耕”一年。立康觉得是时候沉淀、好好思考未来方向,同时把对邦咯岛的印象和情感好好梳理一遍,以文字记录下来出版成书。他捉紧日常工作和出国公干的空余时间,利用手机键盘逐字敲出一篇篇文字。他坦承,自己并不擅写于文字,只是单纯想把阿公阿嬷的故事向更多人分享。

风土人文集一书

“这是一本关于邦咯岛道地风土人情的故事,以最草根的心情记录这个海岛的人文景观。我想庄立康似乎是一个最适当为此海岛留下记录的人。”摄影人出版社社长张荣钦在推荐序里如此写道,他也是书中部分插图的摄影师。

2014年,他与立康一起进入邦咯岛拍摄“我是邦咯人”系列影像作品。在他镜头下,邦咯岛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如:修理钟表、脚车的高佬、脚车面档的淑娇姨、造船的九仔、印裔领袖甘地、理发店老板、文琳书局老板等,展现简朴而亲切的魅力。

献给邦咯岛的礼物

“四年前的一个早晨,天色未亮,我赶着要搭第一班船离岛。我一人走在黑漆漆的路上,突然间一位骑着摩哆的阿公停下来问我要去哪?我说要赶船到码头去,他二话不说立刻叫我上车,就把我载到码头去。”简单的文字,读著就想像到了那个浓浓人情味的画面。

《慢活、海岛》是立康献给邦咯岛的一份礼物。他希望这本书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从大家各自的乡镇,开始去认识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从蝙蝠岛传说、邦咯岛印象、小岛人文与小日子,到海岛节、展望未来,这本书带大家走入邦咯岛,认识岛的历史、古蹟、自然生态、人文、传统老行业以及守着这座岛的阿公阿嬷,还有邦咯海岛节的出现和社区营造。

“我的企图是召唤更多人一起来为这个岛做更多事情。”他感恩所有协助他完成这本书的人,包括曾经参与海岛节的志工、岛民、艺术家、制作团队,还有负责编辑图文与设计的团队。此书由东方人文艺术馆支持出版印刷1000本 ,卖书收入将捐作海岛节筹办用途,10月多开始推书售卖,还未正式上架就已卖了800本。

海岛节所见所闻

书名:《慢活、海岛》
类别:地方志
出版社:摄影人
作者介绍:庄立康

1976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艺术管理及文化企业行政人员硕士,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毕业。现任东方人文艺术馆执行总监,2013~2015年邦咯海岛节总监。

为什么出书?

“想把我在邦咯岛上办海岛节三四年里的所见所闻,让更多人分享这座小岛朴实的人情味。”

20161218heart01a

庄立康于2013年开始在邦咯举办海岛节,想把岛上的美,分享给更多人知道。上个月,他带着新书回到邦咯岛与岛民分享。
庄立康于2013年开始在邦咯举办海岛节,想把岛上的美,分享给更多人知道。上个月,他带着新书回到邦咯岛与岛民分享。

走向世界之外
远方变成家

许有晖到非洲去当无国界医生,把亲身经历写成《索马里,我的世界之外》,希望传达一个讯息:“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但你看到的又是什么?”

拿起书,第一眼看到封面,非洲金色夕阳余晖下,许有晖坐在石墙上,景色浪漫而苍凉;翻过来,黑白封底是严重营养不良病童的小手,紧紧握住他的手指,坚毅生命力震撼人心。浪漫苍凉、充满生命力,哪个是更真实的非洲,或两者皆是?

许有晖写这本书初衷是透过无国界医生的视角,带领读者看到非洲另一面,一个我们能够与麦可杰逊的《明天会更好》联想起来,却无法真正明白的世界。如书中特别章节“我可以和你分享,但你不能完全明白”,他希望读者看完他的分享之后,自己去思考、自行了解更多。

脱离舒适圈,自我考验

参与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大马人寥寥无几,许有晖是少数之一。2015年他暂时离开任职的新加坡医院,实现梦想到非洲埃塞俄比亚服务。

对于这一段奇妙的人生旅程,他用文字如此交代:“日复一日的刻板操作,慢慢的消磨了意志。自己也清楚地感受到,渐渐的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于是,厌倦和挫折就这样接踵而来, 与日俱增。

当了11个年头的医生,心中有一个想法开始变得越来越强烈,一开始还不知道那是什么, 最后才发现,心里那个越来越强烈的想法,就是暂时离开这里的舒适圈,去过一些不一样的生活。

于是2015年10月,我正式加入了无国界医生,开始了生活的另一章。

在非洲的生活,老实说是完完全全脱离“舒适”圈,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问题、人事、环境考验。虽然日子过得很累,生活素质很差,但生活和工作的动力却相反的慢慢找回了。

有人会问,对于当初那个决定,你有后悔吗?

我说,没有,因为我不想‘我的那个全世界’永远都在我的世界之外。”

想做就做,预了亏本

《旅游玩家》杂志编辑统筹郑恩妮在推荐序中写道:“有晖的文正如其人,喜恶分明、直言、挑剔、坦诚、执著、果断、但一点都不刻板。那些平时在朋友面前不显露的医者态度,却在书里表露无疑,比如自省、困惑、理智、坚持、无奈,矛盾的混杂着。”

许有晖喜欢文字和旅行,在电子旅游杂志《大脚印》写部落格分享旅游行医故事。这一次以无国界医生身分重返非洲,原本没有把经历写成书的念头。在索马里的穷乡僻壤服务,除了工作以外并没什么娱乐,他有很多时间思考,用文字抒发心情、记录见闻感受。

通过其动人文字,读了他在非洲的故事,不少人包括好友郑恩妮建议他出书,于是有了《索马里,我的世界之外》的诞生。他不觉得出书很有勇气,只是认为应该做就去做。“只要你想做一件事,很多人都会来帮你完成。”

自资出书过程不容易,今年8月重返新加坡医院工作岗位,他必须为新书来回新马两地。标准处女座追求完美个性,让他与编辑在图文校对、排版和封面选择上花了许多时间沟通。自资印1500本,他坦率笑道:预了亏本,这年头抱着赚钱出书是行不通的。

年轻帅气的专科医生有成为明星作家的条件,可他只想用温暖、平实的文字和图像说故事。接受报章记者采访,也办了新书发布会,但他说自己不太习惯在大众面前说话,推拒了几个电台、电视台访问。他出书更重要目的是希望让更多人认识无国界医生组织(Medecins Sans Frontieres),除了会把部分卖书收入捐给该组织,鼓励公众透过www.msf.org/en/donate进行网上捐款资助。

典型左脑思考者

书名:《索马里,我的世界之外》
类别:旅游文学
出版社:摄影人

内容介绍:

一本关于一位大马籍无国界医生, 在非洲索马里的真实记录。

作者简介:许有晖

马来西亚吉打亚罗士打人,毕业于马大医学系。于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专修脑科神经系,现任职新加坡中央医院脑科神经部专科医生。

典型右脑较左脑发达类型,故善与逆向思考,不善于逻辑思考。2015年毅然停职,加入无国界医生,远赴埃塞俄比亚的索马里省为当地人服务。

为什么出书?

“非洲大陆长期被世界忽略,必须让更多人知道真正的非洲。”

20161218heart02a

许有晖开救护车。
许有晖开救护车。

认识我们生活的土地

近年,大马各地兴起地方志风潮,城巿乡镇开始有人主动用文字、图像记录家乡的历史文化,采集居民故事,编辑成书出版。他们怀抱同样想法:好好认识我们生活的土地。

雪州小镇新古毛今年很热闹,文艺创作绽放,上个星期刚圆满举行了第一届新古毛国际艺术节,而在短短几个月内更一口气出现好几本由不同作者、用不同语文书写的地方志。

10月17日,一本关于古毛历史的中文书《岳山.古毛:重拾洪水越堤的记忆碎片》出版了。此书由侯雯诗、陈舒璇编写,新古毛区州议员李继香赞助出版。

推广深度旅游

关于以“岳山”做为书名,作者陈舒璇解释,相传以前古毛有许多鳄鱼,“鳄”在方言里与“岳”同音,就称为“岳山”,《岳山.古毛》说的就是以华人角度来看古毛历史。

“从最早期的水坝崩塌淹没古毛,接着是连续大雨发生洪灾摧毁古毛,然后新古毛的诞生。这本书写着我们的家乡古毛,记录著一代华人在这座小镇努力打拼的事蹟;记载经过一场大雨洗礼,重建家园的故事。 ”

舒璇是古毛人,新闻系毕业赴台湾深造修读观光管理系,学成后选择回到家乡,开古毛人餐厅并经营欢喜居民宿。她深爱这个小镇,一直努力推广深度旅游,带领在地年轻人做导览及保留传统文化。接下写书任务,她找来前记者友人雯诗共同分担采集访问工作。

她看到提倡深度旅游在本地慢慢成为一股风气。到了一个小镇,除了要知道哪里好吃、好玩,认识一个地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脉络,也很重要。《岳山.古毛》这本书可以是旅游爱好者、学校图书馆的珍藏品,导游更应该拥有,才能发掘新古毛之美,真实地为游客叙述这个小镇的一切。

《岳山.古毛》也为新古毛文艺活动尽一份力量,售书所得款项全部供作赞助新古毛国际艺术节开销。此书可在古毛人茶餐室购得,有兴趣者可联络陈舒璇017-6648591。

不同语言版的小镇故事

华巫印作者从不同视角观察、不同身分感受,以不同语文记载同一个地方、不同社群的历史,这正是马来西亚地方志的独特之处。

舒璇的邻居、马来西亚著名畅销作家Rehman Rashid在相隔一个星期后,正式推介了以英文书写新古毛的书《Small Town》。来此定居20多年的作家以此书做为献给小镇的礼物,从追溯古毛历史、英殖民政府迁镇打造全马首个花园城巿,探讨古毛多元社群人文历史,呈献的视角又与中文书《岳山.古毛》不同。此外,新古毛历史学会于9月份出版马来文刊物《Tarikh Kuala Kubu 1780~1931》,这个小镇多元文艺创作丰富得令人惊叹。更有意思的是,新古毛一位印裔作者N. Sri Vickneshwaran正在以淡米尔文书写小镇印度社群历史故事,预计明年初出版。

Rehman Rashid鼓励更多人书写自已的家乡,每个人用各自语言写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每一本书就是拼凑出马来西亚真实面的拼图。

新古毛小镇三个不同背景的人(左起)陈舒璇、Rehman Rashid和N. Sri Vickneshwaran,分别以不同角度、不同语文书写小镇不同社群的历史。
新古毛小镇三个不同背景的人(左起)陈舒璇、Rehman Rashid和N. Sri Vickneshwaran,分别以不同角度、不同语文书写小镇不同社群的历史。
关于新古毛小镇人不同语言的书。
关于新古毛小镇人不同语言的书。

为家乡尽一分力

雪州新古毛有许多人出版了好几本书;而在南方柔佛州山城巴罗,则有一个人集合许多人的力量编写一本关于他家乡的书——《百年巴罗华人志》。

巴罗于2016年刚好满一百岁,摄影记者张纹综对“巴罗”名字来源产生疑惑。因为是身媒体人,便开始找寻家乡的历史轨迹,才发现村民一直以为Paloh是paya译音,查证之后,是从一条河Sg.Paloh而来。

他除了参与策划百年巴罗文史馆,也担任《百年巴罗华人志》主编。他花了超过一年时间收集资料,由学院讲师、历史学者帮忙审核资料,并通过许多好友关系穿针引线,请来新纪元学院师生及多位资深记者帮忙采集、访问及撰写。

此书以国家档案局史料、报章报导、会刊会史及乡亲们提供的口述历史访谈内容,书籍内容重要架构;分成十个部分:历史志、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社会志、宗教志、教育志、人物志、忆巴罗和巴罗图辑,完整记录了华人开发巴罗的贡献,并补全了从开埠到二战前的缺漏历史。

乡亲奉献珍贵资料

编书过程艰钜,张纹综在序文《给未来一个传承》中分享,这本书可说是巴罗乡亲们重新连结的集体创作。大家知道他亟需各种巴罗资料时,将家中珍藏的宝贵旧照片、剪报及资料无私奉献,目的只有一个:为家乡巴罗尽一分力。

“这本书为未来的巴罗孩子而出版,期望这本书得以作为未来世代认识自己家乡和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也借着这本书,向过去一百年来为家乡艰辛开垦及持续发展而努力经营,无论是有名或无名的先贤们致敬。”

他特别要感谢前部长拿督何襄赞热心支持赞助出版,此书获得好评、反应热烈,1000本已以乐捐方式全部送出。

编委会7月份第一次开会,张纹综(中)与新纪元师生讨论《百年巴罗华人志》书籍风格。
编委会7月份第一次开会,张纹综(中)与新纪元师生讨论《百年巴罗华人志》书籍风格。
由编采团队与当地居民集体创作的《百年巴罗华人志》,把巴罗百年重大事件完整拼凑起来。
由编采团队与当地居民集体创作的《百年巴罗华人志》,把巴罗百年重大事件完整拼凑起来。

年少圆个出书梦

如果让小朋友出书,会是多好玩的事情?甲洞宝川艺术中心老师带着24位年龄介于6至19岁的学生,从吉隆坡乘搭火车到巴生印度街走街写生,回来后每人将体验编成16页绘本印刷成书,实现人生第一个出书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出书梦,但大人往往觉得很困难而放弃。”院长陈宝川表示,这次创意教学大胆让学生们学习出书,整个过程很好玩,而且富有教育意义。孩子们通过走街写生,更了解连结巴生的历史和巴生老街印度社群文化,编绘本、训练观察想像、组织故事、表达想法,制作成书。学生通过展览、宣传、售书经验,培养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作者每人各得9本书,售书所得归学生本人。孩子们自己给书定价,有些高达50、80令吉不等,售价有点“脱离现实”,售书对象大多是家人、亲友。宝川强调,其实书能否卖完、可以赚多少钱是其次,趣味和教育更重要。小朋友摸拟大人“出书”,更能体验创作、圆梦的可贵。

宝川艺术中心将于12月31日举办一场新书发布会,现场展览孩子们的手稿和绘本,欢迎公众出席参观及认购。

小作者分享:

◆韩文创作

陈钧幼(18岁)

因为喜欢看韩剧,所以用google翻译写韩文,读者看不懂韩文没关系,可以看图。

带着玩偶小熊和小鸡走街,有很多趣味故事哦!
带着玩偶小熊和小鸡走街,有很多趣味故事哦!

◆波点风格

刘子颐(12岁)

她把老街超巿画成日本艺术大师草间弥生的波点风格,令人眼前一亮。

走街体验最难忘是参观消防局,可以坐进消防车里玩。
走街体验最难忘是参观消防局,可以坐进消防车里玩。

◆走街看拉茶

陈煜升(16岁)

小时喜欢和同学在作业簿上画漫画互相传阅,这次创作的绘本《说走就走的旅行》,算是个人第一次出书。

陈煜升喜欢日本动漫,所以用少女动漫角色当走街绘本主角。
陈煜升喜欢日本动漫,所以用少女动漫角色当走街绘本主角。

◆小鸟占卜

林心愉(13岁)

书还未印好,爸爸便一口气向她预购了多本。她第一次出书感觉好玩,没试过5天内画16张图。

巴生老街小鸟占卜师和神秘男子的故事,要作者亲自解画才读懂。
巴生老街小鸟占卜师和神秘男子的故事,要作者亲自解画才读懂。

《老街新书发布会》

日期:12月31日(星期六)
时间:8pm
地点:宝川艺术中心
20, Jalan Burung Pucung,
Taman Bukit Maluri,
Kuala Lumpur
询问:03-6258 2300
面子书:Poh Chuan art

宝川艺术中心院长陈宝川(右)与孩子们拿着绘本原稿拍照,左起:陈煜升、陈钧幼、林心愉、刘子颐。
宝川艺术中心院长陈宝川(右)与孩子们拿着绘本原稿拍照,左起:陈煜升、陈钧幼、林心愉、刘子颐。

开拓人文视野
城中散步

记录一座城市故事的社区报,在外国一些城市很流行,社区自己办杂志的风潮,近年也吹到台湾。而于2014年5月诞生的槟城本土社区报《城视报》,成为马来西亚免费社区画报的先锋!

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在多年前到访槟城时曾说过,槟城是一座极富文化内涵和历史之地,却没有一份记录槟城故事的中文版社区报。较后,丹绒国会议员黄伟益的召集下,催生了这一份画报。

《城视报》统筹人张丽珠是在地槟城人、前资深副刊记者。几年前,她与在报馆服务十多年、担任美术主任的先生庄家源离开报馆,创立黑土设计所。两位资深媒体人带领几位年轻设计师,组成编采设计团队,宗旨是:做有品质的出版。

初次邂逅《城视报》免费社区杂志,感到惊艳。张丽珠在乔治巿舒适居家feel的办公室里,向专程上门拜访的记者介绍,《城视报》是他们工作室其中一个项目,除了出版平面书刊、商业产品宣传册子等,也开始跨界做空间设计、策展等。正确说来,他们并不是出版社,而是文创工作室。

夫唱妇随办刊物

丽珠与家源,一人是文字兽、一人精于图像,两人都喜爱创意和设计,阅读大量书籍、杂志。丽珠认为,越来越少人阅读是整个数码时代的趋势,所以就更加要做有品质的刊物。她相信,只要用心就会被看到。

《城视报》创刊初期,为社区报定位、包装、选纸、拟定主题和内容,他们不断思考:如何做一份可以吸引人们阅读并收藏的刊物?本地缺乏可供参考的对象,他们一边摸索实验、一边进步。比较创刊早期与两年后的《城视报》,欣喜看到了这份社区报从内容构思到排版设计的成熟,有了自成一派的风格:清新、创意、亲切、用心。

丽珠表示,做为大马第一份华文社区画报,定位为观察乔治市社区生活文化,自诩为社区文化的观察人、推动者。《城视报》以季刊形式出版,目前发行量为一万份,以免费赠阅的方式在槟城、吉隆坡、吉打等地60个指定餐厅和机构地点发送。

带出世遗城市魅力

《城视报》的意思为:用城巿的眼睛看到好多事情。A3纸大小,全彩画报,以文字、影像、手绘方式带出这个世界遗产城市的魅力。

除了以平面媒体的形式见人,《城视报》也尝试走入社群,包括主办城视论坛“乔治巿被艺术骑劫了?”、配合“槟城人过年”在街头摆摊、联办友弟“墟上的春光”社区演唱会和台湾电影放映会等。更多别出心裁的搞作,点燃更多的创意火花,鼓励更多社区人文交流。

《城视报》发行两年,获得极大的回响,免费赠阅方式让更多人接触并喜爱上。叫丽珠始料未及的是,有些外国游客会把《城视报》带回去当作纪念品,或当伴手礼送朋友。台湾、香港文创人来马发现《城视报》主动联系交流,对她与团队也是极大鼓励。

关注社区文化

“做文创刊物不容易,要有很多坚持。”资金永远是最大挑战,能够有人赞助出版,不必操心经费,只需专心编好内容,是何其幸福的事。丽珠感恩得到亚洲文件集团主席林顺发全力赞助这份季刊的全部经费,才使公众得以免费阅读。她与团队不敢放松,每一期用心呈献内容,期望《城视报》能更打动人心,吸引更多人民关注社区文化。

由于许多公众反映希望收集完整的《城视报》内容,2015年9月,编辑团队将前5期精华内容结集成书《城视好样》。关于城视报与乔治市的相关议题,可上面子书: Penang City Eye城视报

多元角度看乔治市

书名:《城视报》
类别: 免费季刊
出版社:乔治巿文创中心

内容介绍:

《城视报》是一份免费季刊报,发行量一万份,到目前为止共出版了11期。它每期以不同主题、人文角度记录槟城的生活样貌。

作者简介:

城视报团队负责采写及摄影,黑土设计所负责设计及编排。

为什么出版社区报?

以多元的角度观察槟城首府乔治市,传递在地的精神样貌。

20161218heart04a

主张丽珠主编的《城视报》,以多元角度观察槟城乔治市。
主张丽珠主编的《城视报》,以多元角度观察槟城乔治市。

不收录即消失
与时间赛跑

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城马六甲,并非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传.说古城》如同书名,采集述说古城故事,留下启蒙和传承的伏笔。

《传.说古城》原本是社区口述历史采集计划,制成老街人文地图,变成立体的故事馆,再变成一本书附赠CD,过程本身就如同古城演变般丰富精彩。

2014年,马六甲中华大会堂青年团沿着马六甲河口的八条老街,展开老街居民口述历史计划,计划命名为“传.说古城”。《传.说古城》出版民俗笔记的计划,缘起于社区口述历史故事馆落成之后。企划人前华堂青团长陈寿锦觉得,活动结束了,若不把用心采集的图文保留下来很可惜,于是把资源回收再利用,加以整理出版。

分享道地小吃

2016年10月16日,《传.说古城》新书分享会 “为未来留一个对照──马六甲老城的故事”,第二站在吉隆坡城邦阅读花园举行,编委主席陈寿锦、主编陈丽晴、作者李彩菁与摄影林姃惠带着新书和马六甲道地小吃,与读者分享。

这是一场有意思的分享会。陈寿锦先向出席者介绍《传.说古城》 一书源起,马六甲对照古今的变化。接着,陈丽晴带领读者认识编书过程,特别提到一些编者不说就会不为人知的小细节。比如一张看似平凡的厨房照片,在美编眼中是详尽记录了潮洲粥店生态的珍贵人文照片。

在两人导读下,更叫人对收集了马六甲丰富文化习俗的《传.说古城》产生兴趣。听完古城故事,品尝陈寿锦极力推荐、一般游客吃不到的黄梨饼和肉干,深深认同马六甲除了世遗区观光景点、鸡场街、鸡饭粒、沙爹朱律以外,还有许多值得珍惜的文化。

连结不同时代的马六甲

这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庆典、工艺和饮食,透过文字配以图片呈献。此书难能可贵在于采集资料,如实报导,内容细致深入。作者李彩菁与黄元珠经过长时间采集,深入不同群族社区,从老居民的记忆缀拾出庶民情感里的古城。彩菁觉得《传.说古城》连结了不同年代的马六甲,能够为未来世代记录保存过去一代的文化,于她而言是别具意义的书写经验。陈寿锦则以历史人文角度写他熟悉的马六甲在地饮食文化,挖掘饮食背景趣味故事,比如神秘老人与海南沙爹传奇、码头上的历史茶室、豆腐街长桌会的人情味等等。

马六甲许多传统老行业随着社会变迁,面临断层而淘汰消失。陈寿锦感叹,编书最大挑战是必须与时间赛跑,在老行业、传统文化消失之前,用图文和影像保留下来。采集故事过程中还未及约到采访的老行业职人意外病故、老店因无后人接手关闭,都令编委会感到遗憾。

书出版后获得好评,听见许多老街坊说,5年、10年后的马六甲肯定会变得跟现在不一样。《传.说古城》为未来的马六甲留下了一个对照,丽晴更确定自己与团队的所有努力都值得。

为让《传.说古城》得到进驻华校图书馆的机会,让更多年轻一代读到,甲华堂青发起赠书计划,获善长仁翁热烈响应,慷慨资助赠书给马六甲65所华小、5所国民型中学和培风中学,每所小学获赠2本、中学5本。

《传.说古城》初版印2000本,反应热烈将加印第二版,可向城邦阅读花园(03-90563833)、文运企业(03-79578342)订购,更多资讯浏览面子书:传.说古城。

为未来留一个对照

书名:《传.说古城》
类别:民俗笔记
出版:马六甲中华大会堂

内容介绍:

《传.说古城》

这是一本马六甲民俗笔记,记述古城区的老行业、节庆和饮食。出版工作由马六甲中华大会堂青年团前团长陈寿锦策划,连同志同道合者分头采集资料编撰成书。

作者简介:

马六甲中华大会堂青年团企划执行,陈丽晴主编,陈寿锦、黄元珠、李彩菁负责文字,林姃惠、张民生、陈励庆、李彩菁摄影,Angela(RIKU)与橘子本负责插图。

为什么出书?

凭借民间力量,记录及保留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成书,为未来留一个对照。

20161218heart05a

(右起)企划陈寿锦、主编陈丽晴、作者李彩菁、摄影林姃惠在吉隆坡城邦阅读花园举行《传.说古城》新书分享会。
(右起)企划陈寿锦、主编陈丽晴、作者李彩菁、摄影林姃惠在吉隆坡城邦阅读花园举行《传.说古城》新书分享会。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