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點亮舞台慧燈 藝術弘法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點亮舞台慧燈 藝術弘法

何靈慧
何靈慧

特約:歐芙伶
圖:亞洲音樂劇制作



大馬音樂劇有知音嗎?

如何籌措資金,如何找人表演?

然而,重重困境阻撓不了有志者,何靈慧為著理想,勤耕不斷……

有人說音樂劇是何靈慧的DNA,這句話說得沒有錯,自1994年從美國邁阿密念完電影回來后,98年開始創作大馬有史以來首部音樂劇到現在,17年漫長的歲月裡,創作了8部音樂劇,不只放在大馬,甚至放在世界,她都是多產的。



不藍瘦˙不香菇

當我們告訴人家,大馬本土有自己的中文音樂劇,99年就有百萬製作的音樂劇時,很多人都會訝異,不是中文主流的大馬,卻有這樣的成績,大馬人對藝術的驕傲,有一半來自她對音樂劇一直都沒有放棄。

她說這次“遇見觀音”整個製作費需要40萬令吉,40萬製作一部音樂劇,大概只有在大馬才做得到,28位台前演員,7位樂手,台前幕后加起來共50位同仁,大家都沒有說要多少的報酬,唱就對了,做就對了,正因為這樣對藝術的一份認真,才可以不斷地做下去。

《遇見觀音》能夠落實,她出家的姐姐滿香法師是她最大的助緣,法師也是這次“遇”劇的發起人,靈慧說,現場賣票,每場504個位子,即便是賣完,也只是籌得一半的製作費。另外一半的經費就需要法師啟建法會來籌款,或點一盞燈,如此一點一滴地募款把藝術興起來。用藝術來弘揚佛法這條路,需要很多助緣。記得中國有一位年輕人放了一段視頻“藍瘦、香菇”(難受、想哭),因特別的音調而火紅,當藝術“藍瘦香菇”時,唯一能做的是,繼續堅持,創造因緣。

但是如果你問靈慧,她會告訴你,藝術“不藍瘦˙不香菇”。

《遇見觀音》有多支精彩舞蹈
《遇見觀音》有多支精彩舞蹈

回頭不見人水中顯倒影

問靈慧《遇見觀音》的緣起,原來是很多年前的一顆種子。當時剛畢業不久的靈慧去找出家的姐姐滿香法師,“師父就和我說起觀世音菩薩三十三化身的故事,其中有提到魚籃觀音。我就記起了。這次要做觀世音菩薩的故事時,就想到這個民間傳說的故事。”所以不要小看平常的一句話,可能也會成就某一種因緣。

《遇見觀音》四個故事〈妙善公主〉、〈魚籃觀音〉、〈不肯去觀音〉、〈水月觀音〉都是民間熟悉的故事,說的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不同的身份來到度化人間,所以你不會看到一般電影鏡頭裡飄在雲端的觀世音菩薩出現,只有一幕,在〈水月觀音〉裡,觀世音菩薩化身一名美麗婦女到了姑蘇(現今的蘇州一帶),當時被金兵殺害的冤魂無數,便築台念誦49天的大悲咒,村裡的人都說美麗的婦女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不知是否有因緣見到?婦女就指著河水中,那不是觀音嗎?此時一輪明月當空,水中倒影觀世音菩薩,村民回頭,婦女已經不見了,只有水中觀音和明月,非常喜歡這個意境。

靈慧是電影科班出身,她會把電影蒙太奇的手法用在音樂劇,以段落組合方式來呈現,其實早在第一部音樂劇《釋迦牟尼佛傳》時,她就用了3D來呈現,當時1999年,用3D的人少之又少,那次的3D還用了兩萬令吉來製作。而后,3D開始普遍。

誠心去做自有助緣

問靈慧《遇見觀音》有主題曲嗎?她說,沒有特別的主題曲,不過有大家熟悉的佛教梵唄比如《觀音偈》、《大悲咒》、《觀音發願文》和《南海觀音普陀贊》,都是非常動聽的梵唄。佛教梵唄放到音樂劇裡,有一種特別動人的美。

就像靈慧說的:“佛教音樂劇也是弘法的道場。”問靈慧,導演了這麼多佛教音樂劇,有感應嗎?遇見觀音有感應嗎?

她說:“在音樂劇路上,雖然辛苦,但是身邊一直有一群人在幫忙,這些助緣不就是感應嗎?

確實的,每一次籌備一部音樂劇,她都不知道觀眾在那裡,不知道經費在那裡,但是走下去,就有助緣,不就是感應嗎?甚至在艱難的過程中,她還領悟到:只要可以平衡收支,不要想籌募其他。冥冥中,就會籌到剛剛好的經費,不多也不少。

靈慧說12月23日至25日,請大家都來遇見觀音,都來做觀音。

馬逸龍
馬逸龍

沙畫 美在瞬間萬變

你有想過音樂劇可以用沙畫來呈現嗎?

這的確是非常特別的一件事情,靈慧是非常敢于創新的人,有一天她在一個企業家林氏家族聚會上遇到了馬逸龍,當時他正在表演沙畫,把林氏家族從中國南來辛苦創業的過程都用沙畫一一呈現出來。

靈慧覺得這個非常特別,就請他來為《遇見觀音》的第一個故事《妙善公主》作沙畫的呈現,開啟了音樂劇不同的風格,

觀眾可以在長達二十多分鐘的故事裡,看到這位大馬第一位沙畫藝術家馬逸龍的才華。

馬逸龍走入沙畫的過程其實有一小段故事,“四年前,在網上看到《魯豫有約》訪問一位沙畫家,便深深喜歡上沙畫藝術。” 這種不需要畫筆、畫紙,“空中生妙有”的創作方式特別適合這位有夢想的年輕人。

個子瘦瘦的馬逸龍,意外地手指沒有特別修長,卻可以左右手同時並用,畫出了一幅幅出神入化的沙畫,他給我看他沙畫的作品,變化于一瞬間的美,確實需要不同的創作靈感。

不介意沙粒粗細

“記得第一次表演是在大專的學院,表演的欄目是《嫦娥》。就這樣,那年的中秋節,馬逸龍開始了他的沙畫創作,原本預算500人卻來了逾800人,讓他特別開心,也給他很大的鼓勵。

一小袋大概半公斤的沙,卻可以畫出山河大地、人物風景,還有意境。他常常帶著一袋海沙到處表演,也受邀到一些國家展露身手。這位在靈慧口中“非常期待”的沙畫家,有一次到澳洲表演,隨身攜帶的沙子不能過關卡,他就把沙子留在海關,另外請當地朋友到海邊取了海沙。澳洲的海沙比較粗,對他來說,沙的粗細不是什麼問題,重要的把儲存在腦海裡的故事畫出來。

從腳開始畫讓人有期待

對馬逸龍來說,沙畫是“停不下來”的,因為是現場的創作,手指要不停地畫,速度要快,要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即便是同樣的故事,每次手指劃過的線條都不可能是相同的,而且觀眾在畫師作畫時有一種“期待”,尤其是他喜歡畫人物從“喜感”開始。一般人會從頭畫起,他則喜歡從腳開始畫,或你想像不到的角度。沙畫的好玩在于你可以一直猜他在畫什麼,直到最后一分鍾揭曉,過程中有很多喜感。

表演過無數的場合的他,和佛教因緣最貼近的應該是幾年前為星雲大師畫沙畫,畫出大師的一生。《遇見觀音》可以說是他延續佛教的因緣。雖然他對佛教沒有很深入的瞭解,卻有著不淺的緣分。

這位從小就喜歡畫畫的藝術家,笑說除了畫畫滿分以外,其他功課都沒有很好。小時候在學校畫壁畫,現在畫沙畫,問他有授徒嗎?無師自通的他說, 11歲的女兒在學校常上台表演沙畫,語言間有著父親的驕傲和安慰。

訪問結束時,靈慧重複說:好期待他的沙畫!

我們也一樣,期待他怎樣把這些畫面變成沙畫:翻山越嶺往須彌,神鴉嶺處取谷喂神鴉……魔劫現前擋去路……

單看文字都覺得有點難度啊!

體現觀音大慈大悲

《遇見觀音》音樂劇共有28位歌唱演員及舞者,以最虔誠的心與觀眾一起《遇見觀音》。牽動人心的歌舞讚頌,一幕幕體現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

何靈慧導演與她的頂尖合作夥伴,包括作曲家黃慧音及阮柳韻,編舞家陳淑琳,繼《釋迦牟尼佛傳》、《雪域上的光芒:文成公主》音樂劇后,再度帶來視聽覺的震撼與感動。

《遇見觀音》音樂劇

日期:12月23至25日

時間:下午3時、晚上8時30分

地點:吉隆坡演藝中心(KL Pac)

詢問:+6018 2666900

網站:www.asiamusicalproductions.com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