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被禁成分 “掺料”化妆品 要你命
(吉隆坡23日讯)“掺料”冒牌化妆品渗入大马市场,逾百万国民在不知情下每日使用这些产品,不只有损健康,甚至有致命风险!
《新海峡时报》特别调查小组过去数月调查发现,这些疑似来自中国、泰国和菲律宾,部分本地制造的化妆品和保养品,常被吹捧使用后能令肌肤变亮丽无瑕,孰不知里头成分骇人。
报导披露,一些顾客使用这类产品后出现并发症,包括皮肤严重肿胀、发红、变薄、患赭色症等,甚至有焦虑、抑郁、精神病和周围神经病变。
确认含重金属成分
健康和医学专家警告,使用这些“掺料”冒牌化妆品,可导致慢性疾病,包括癌症、急性肾衰竭,甚至使用几年内死亡的风险。
调查小组从一些知名商场专柜、夜市及网络平台,购买一些民众爱用热门产品样本,送往知名大学或专业机构化验,发现里头不仅有用作皮肤美白剂的神经毒素即氢和水银,还有其他有害物质如镉(消除黑色素沉淀)、铬(着色剂)、铅(持久亮丽效果)和砷(改善肤色),皆是在东协化妆品指令(ACD)化妆品管制下禁用的成分。
“小组也蒐集网络售卖的化妆品,其中一种注射式产品经化验后确认有重金属成分。”
报导指出,由于化妆品市场每年经济效益达20亿令吉,发展快速却管制不当,出现许多漏洞,专家要求当局重新检讨东协化妆品指令,即只技术性要求商家在产品进入市场前,透过“通知程序”申报产品成分做法,因商家根本无需注册或为产品进行化验。
报导说,卫生部没有取缔或对这些产品进行上市后监督,诸产品只在标签列明产品安全和当局允许使用的成分。
厂商未依卫生部“通知程序”
卫生总监拿督诺希山就美容品含毒一事发文告指出,该部确实面对化妆品厂商未向该部进行“通知程序”,便将化妆品推出市场的问题。
他说,获得卫生部发出“通知书”(notification note)的商家,有责任确保售卖的化妆品成分的可信度,市面上的化妆品都必须符合其产品资料文件内阐明的标准和规格。
“一旦发现市面上有含有禁止成分的化妆品,我们会指示产品下架。”
他披露,法律禁止商家售卖没有获卫生部发出“通知书”的化妆品,违规者牴触1952年毒品法令,罪成可判处最高2万5000令吉罚款,监禁不超过3年,或两者兼施。
诺希山强调,化妆品是禁止透过注射方式使用,国内也从没有公司向卫生部注册针注式射产品,包括维他命C或静脉注射谷胱甘肽,因此并没有化妆品厂商或美容院获卫生部许可进行美白针注射疗程一说。
他警告,使用拥有禁止成分的化妆品,可令使用者蒙受重大健康风险,譬如水银损害肾脏和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