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新山老城區重塑計劃(中篇)缺乏規劃 人口外移 小汕頭淪為小印度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零秘密.新山老城區重塑計劃(中篇)缺乏規劃 人口外移 小汕頭淪為小印度

如今的新山市容,與早期的新山已有很大不同。
如今的新山市容,與早期的新山已有很大不同。

報導:吳振威
曾是新山經濟命脈“小汕頭”,如今就像遲暮美人,年華老去、風光不再,更淪為“小印度”!



新山人口中的老城區,就是圍繞著黃亞福街與直律街兩條長道路的地區,間中也中許多為人熟悉的街道,如陳旭年街、紗玉街、羅咪街、彭亨街、明里南街、兆南街、兆坤街等。

在大馬依斯干達特區下,新山也被列為其中一個重要發展旗艦,然而其發展觸角,似乎卻沒有伸入老城區內。

印度商家進駐



新山老城區,曾經繁華過,但如今就猶如一個老太太,逐漸色衰,如今后來追上的依斯干達布蒂里、武吉英達花園、五福城、茂奧斯汀園等新興地區搶去風采。

目前,大多數人對新山市區的印象,多停留在塞車、難找泊車位、骯亂、外勞、治安不好等負面印象。

新山文史工作者吳華感慨,昔日的小汕頭如今正漸漸轉變為小印度。

他說,新山市區早期由華人開埠,因此新山市區許多街道都是由華裔先賢命名,就是為了紀念這些華裔先賢的功績。

他遺憾,在缺乏合理人文規劃的城市發展計劃下,身為新山最大的開埠功臣的華裔族群,正始逐漸從老街撤退,昔日的“小汕頭”可能最終演變成“小印度”。

吳華說,早期華裔主要都集中在新山市區一帶從商,但隨著市區經商條件越來越嚴苛,華裔人口也逐漸外移,空下的店鋪被其他種族的商家接手。

他形容,今時今日的新山,中華色彩已逐漸暗淡,而取而代之的,則是越來越多印度商家進駐,也令老城區開始成為人人口中的小印度。

人潮流失 老店難經營

面對人潮流失,傳統老店難繼續經營。

在新山老城區很出名的霍有用涼茶鋪業者黃愛華(70歲)指出,該間店鋪是丈夫的爺爺傳下的店面,是近百年的招牌。

她說,大略算一算,她在新山老城區經營涼茶舖也有40多年,見證了老城區的轉變,從人潮多到人潮稀少。

“自從新關卡開通之后,來往馬新兩地工作的人都不再經過老城區了,當地業者的生意就一落千丈,如今我也都是依靠當地熟客在維持生意。”

她說,很多業者在維持不了生意的情況下,都選擇了搬走,之后就沒有再回來過。

“以前這條街都被稱為華人街,如今,已慢慢成為了印度街,有越來越多印裔在這裡開店,許多印裔都來這裡光顧。”

關卡拆人潮散

關卡拆了,人潮散了!

取代位于新山市區舊關卡的新山蘇丹依斯干達大廈(CIQ、新山關稅、移民與檢疫中心),于2008年啟用后,更加速著新山老城區的進一步衰退。

吳華指出,舊關卡關閉,是對新山老城區造成最大影響的一樁事。

他說,早期舊關卡的設計,新山市區人和車必經之路,隨著新關卡啟用后,新山市區則成為“避”經之路。

他說,早期,來往馬新兩國的民眾都會途徑老城區,當時新山老城區生氣勃勃,錢幣兌換店、雜貨店及商店林立。

“當時的新山,不管是開車、騎摩哆、還是搭巴士、步行的人,都一定要經過這裡,許多人都會在這裡換鈔票、買東西,到處都非常熱鬧。”

他說,隨著新關卡的啟用,新山也逐漸失去了昔日的繁華。

此外,政府行政“重心”也陸續遷移至依斯干達布蒂里區,及新山市區商業區也逐漸分散到各地區,他認為,這些都是導致新山市逐漸失去繁華的因素。

巴剎仔老新山人的回憶

當年的中央大巴剎及巴剎仔,是許多老新山人的集體回憶。

根據新山文史工作者吳華編著的《新山今與昔》書中,五十年代時,新山中央巴剎就是在目前巫統大廈和馬華公會大廈所在的地點,但在1964年遷移至黃亞福街與敦拉薩路之間,繼續為新山市民提供魚肉蔬菜供應。

此外,新山最早的小販中心則是當年位于翁固本街熟食中心,俗稱為“巴剎仔”,而“巴剎仔”則有小巴剎意識,是售賣熟食的巴剎,但于八十年代中期被拆除了。

吳華說,這兩個大小巴剎,是老新山人的集體回憶,當年人們要辦貨,或要尋美食,都一定會想起這兩個巴剎,但都因發展重新規劃,而相繼被拆除。

提起老城區,他認為必須要提到舊巴士總站,經歷了當年幾度遷移,才有如今的拉慶巴士總站。

“巴士總站在60年代就設在中央巴剎隔壁,德士也停在那裡,非常熱鬧。”

商店開了又關好無奈!

商店開了又關、關了又開,業者好無奈!

塞車、泊車位難找、治安不好,使人潮對新山老城區卻步;此外,還在施工的紗玉河整治工程,佔用汽車通道,令黃亞福街每日都處在塞車情況,進一步促使人潮卻步。

在新山老城區經營洗衣店的邱開樻(65歲)指出,這是他祖傳的生意,在當地經營已有近百年,傳到他手上也有三四十年。

他說,在20多年前,新山人潮還非常多,當時有許多外地人湧入這裡,前往鄰國討生活。

“如今老城區的人潮已經不如以往了,平常白天都沒有什么人,只有到週末一些節目或晚上新山市集,才會有人潮,與白天相差甚遠。”

他說,老城區的年輕人也逐漸搬出這裡,這裡許多店都是開了有關,關了又開,不容易維持經營,主要原因就是老城區的泊車位不多,且經常塞車,導致人潮都卻步。

市集入侵老街髒亂

新山市集入侵老街,製造髒亂,令商販大吐苦水。

受訪的商家曾秀蓮(66歲,洗衣店業者)就投訴,她長期忍受著新山市集(JB Bazzar)攤販為當地商家帶來的困擾。

她說,新山市集小販幾乎每天都擺攤,攤販甚至擺到商店門口前,封路做生意,車輛都不能進入。

但最令她無法忍受的,還是攤販製造的髒亂問題,她每日開門,都要忙著處理攤販或消費者在店前留下的垃圾。

此外,她說,該處經常也有沒公德心的人在街邊便溺,造成臭味,且市集天天擺到凌晨3時,還將音樂調很高,製造聲浪,擾人清夢。

“我曾經多次與他們理論,但都無效,報警后,他們才略為收斂,但最早收攤也是差不多凌晨2時許了。”

歷史背景‧1855年開埠曾繁華一時

新山于1855年開埠,昔日的新山市區,過番客沿著紗玉河的兩旁居住,在河的西岸為紗玉街,曾設有新山巴士總站;而在河的東岸則是黃亞福街,商店林立。

另外,巴剎則建于紗玉河的中央,附近的車站及周邊商店刺激當地經濟與商業活動發展,使當地形成繁榮的城鎮,成為新山市中心的起源地。

當地各類型經濟活動活躍發展,銀行、雜貨、鐘錶、文具、裁縫、理髮、金鋪、咖啡、涼茶、洋貨、電影院等,分佈在紗玉河的兩岸。

曾經繁華一時,記載著新山歷史的老城區,在一連串的發展洪流下,卻逐漸走向沒落,唯如今可以“徐娘半老,風韻猶存”來形容這個地區。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