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 传承手艺 吸引游客 村妇炭窑场烤糕加必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就地取材 传承手艺 吸引游客 村妇炭窑场烤糕加必

■侯美珠(左起)与妹妹美春搭档,在炭窑场烤制糕加必。
■侯美珠(左起)与妹妹美春搭档,在炭窑场烤制糕加必。

报导/摄影:林顺利
(太平24日讯)十八丁村妇在炭窑场烤制农历年应节食品糕加必(Kuih Kapit),除了就地取材用木炭烤制方便外,也吸引游客参观华人过年烤制糕加必的传统手艺,一举两得,炭窑场一时飘香处处。



居住十八丁村的姐妹花侯美珠与妹妹侯美春,乘着下个月的华人农历新年来临之前,选在炭窑场联手搭档烤制糕加必,在宽阔的炭场劳作,贪其方便,也乘学校假期让游客参观,够特别,也乐在其中。

侯美珠也是其中一个炭窑场的老板娘,在十八丁区,大大小小的炭窑场不少过10个,但目前只有一个炭窑场有进行烤制糕加必的劳作,也供游客参观的点子。

侯美珠受访时透露,这是她与妹妹第2年在炭场烤制糕加必,多年前曾尝试过在自己的炭场烤制糕加必,但后来停下,近2年来,由于十八丁游客增加不少,参观炭场的人潮日渐增加,因此去年又开始在炭场烤制糕加必。



年轻人少见

她说,在炭场烤制糕加必,主要是贪其空间大,空气流通不会热,不像在家里,加上木炭即从炭场拿取,非常方便。

她也说,现代的传统手艺比较难寻找及看得到,尤其对年轻人,因此,以传统的手法烤制糕加必,也可让到来炭窑参观的游客,参观及了解这个传统手艺。

“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只在过年看到及吃到糕加必,但对糕加必的制做,尤其是传统烤制法,都很陌生及没看过。”

侯美珠强调,传统炭烤的糕加必,吃起来比较健康,同时口感较佳,食客多赞好。

她透露,糕加必制作相当考工夫,需要多人手,因此,与妹妹搭挡下,5天前已开始,一天只可以烤制十多罐糕加必,一天劳作5至6个小时,会持续每天烤取直至农历年前才休息。

她表示本身只属家庭式制作糕加必,都是现场在炭场散卖给游客及村民,有多的就赠送给亲戚好友,没作批发。

原料食材起价

由于烤制糕加必的原料食材起价,使到明年的糕加必也跟着水涨船高,但涨幅不大,尤其是传统家庭式的,纯粹乐在其中。

侯美珠透露,制作糕加必的原料包括糯米、粘米粉、鸡蛋、椰浆及白糖,这些原料起价,尤其是椰浆,每公斤已涨价1令吉,其它原料也稍起价。

她说,虽然如此,但本身烤制糕加必只属家庭式,较少商业化大规模,因此今年只起价1令吉,即每罐卖24令吉,去年卖23令吉。

侯美珠授招时说,要糕加必烤制起来美味秘诀不多,例如不可加水,鸡蛋要加多,糕加必做起来才会香喷够味道。

她说,烤制糕加必工作繁多,手脚也要熟练,拿捏火喉要准,与妹妹有搭档经验,因此也算上手,顾客也喜爱其制作的糕加必。

改良自中国鸡蛋卷

“糕加必”(Kuih Kapit,也称夹必糕),是华人农历新年时的应节食品,纯手工炭烤形状如同扇子,口感酥脆及浓浓的椰浆风味。

相传糕加必(娘惹鸡蛋卷〉改良自中国南方的鸡蛋卷,娘惹却懂得在原材料中多加了椰奶,薄薄一层面糊,夹在圆形铜模里,放到火炭上烘熟时却还是软身的,趁热快速卷成管状或双折成扇,一经冷却即酥脆无比。

要了解糕加必的源头,就必须先从制作程式开始。马来话Kapit是夹的意思,当薄薄的一层面糊倒在特制长柄的圆形饼模的一边时,另侧必须马上盖合夹紧,然后置放在炭火上翻转烘烤。

原本糕加必(Kuih Kapit)是属于马来人的糕饼,从材料到用具完全没有传统的中国烹饪因素。但是现在的糕加必在峇峇娘惹的时代传给本地的华人后,竟变为华人新年的传统糕饼。

烤制用具包括火炭炉及铁模,材料则包括糯米粉、粘米粉、鸡蛋、白糖及浓椰浆。

糕加必的制作不难,最好是由三个人分工才能达到香、快、美的水准,所以糕加必还能拉近家庭成员的距离,传统式的通常都全家出动一起做,大人小孩乐在其中。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