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 傳承手藝 吸引遊客 村婦炭窯場烤糕加必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就地取材 傳承手藝 吸引遊客 村婦炭窯場烤糕加必

■侯美珠(左起)與妹妹美春搭檔,在炭窯場烤製糕加必。
■侯美珠(左起)與妹妹美春搭檔,在炭窯場烤製糕加必。

報導/攝影:林順利
(太平24日訊)十八丁村婦在炭窯場烤製農曆年應節食品糕加必(Kuih Kapit),除了就地取材用木炭烤製方便外,也吸引遊客參觀華人過年烤製糕加必的傳統手藝,一舉兩得,炭窯場一時飄香處處。



居住十八丁村的姐妹花侯美珠與妹妹侯美春,乘著下個月的華人農曆新年來臨之前,選在炭窯場聯手搭檔烤製糕加必,在寬闊的炭場勞作,貪其方便,也乘學校假期讓遊客參觀,夠特別,也樂在其中。

侯美珠也是其中一個炭窯場的老板娘,在十八丁區,大大小小的炭窯場不少過10個,但目前只有一個炭窯場有進行烤製糕加必的勞作,也供遊客參觀的點子。

侯美珠受訪時透露,這是她與妹妹第2年在炭場烤製糕加必,多年前曾嘗試過在自己的炭場烤製糕加必,但后來停下,近2年來,由于十八丁遊客增加不少,參觀炭場的人潮日漸增加,因此去年又開始在炭場烤製糕加必。



年輕人少見

她說,在炭場烤製糕加必,主要是貪其空間大,空氣流通不會熱,不像在家裡,加上木炭即從炭場拿取,非常方便。

她也說,現代的傳統手藝比較難尋找及看得到,尤其對年輕人,因此,以傳統的手法烤製糕加必,也可讓到來炭窯參觀的遊客,參觀及瞭解這個傳統手藝。

“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輕人,只在過年看到及吃到糕加必,但對糕加必的製做,尤其是傳統烤製法,都很陌生及沒看過。”

侯美珠強調,傳統炭烤的糕加必,吃起來比較健康,同時口感較佳,食客多贊好。

她透露,糕加必製作相當考工夫,需要多人手,因此,與妹妹搭擋下,5天前已開始,一天只可以烤製十多罐糕加必,一天勞作5至6個小時,會持續每天烤取直至農曆年前才休息。

她表示本身只屬家庭式製作糕加必,都是現場在炭場散賣給遊客及村民,有多的就贈送給親戚好友,沒作批發。

原料食材起價

由于烤製糕加必的原料食材起價,使到明年的糕加必也跟著水漲船高,但漲幅不大,尤其是傳統家庭式的,純粹樂在其中。

侯美珠透露,製作糕加必的原料包括糯米、粘米粉、雞蛋、椰漿及白糖,這些原料起價,尤其是椰漿,每公斤已漲價1令吉,其它原料也稍起價。

她說,雖然如此,但本身烤製糕加必只屬家庭式,較少商業化大規模,因此今年只起價1令吉,即每罐賣24令吉,去年賣23令吉。

侯美珠授招時說,要糕加必烤製起來美味秘訣不多,例如不可加水,雞蛋要加多,糕加必做起來才會香噴夠味道。

她說,烤製糕加必工作繁多,手腳也要熟練,拿捏火喉要準,與妹妹有搭檔經驗,因此也算上手,顧客也喜愛其製作的糕加必。

改良自中國雞蛋卷

“糕加必”(Kuih Kapit,也稱夾必糕),是華人農曆新年時的應節食品,純手工炭烤形狀如同扇子,口感酥脆及濃濃的椰漿風味。

相傳糕加必(娘惹雞蛋卷〉改良自中國南方的雞蛋卷,娘惹卻懂得在原材料中多加了椰奶,薄薄一層麵糊,夾在圓形銅模裡,放到火炭上烘熟時卻還是軟身的,趁熱快速捲成管狀或雙摺成扇,一經冷卻即酥脆無比。

要瞭解糕加必的源頭,就必須先從製作程式開始。馬來話Kapit是夾的意思,當薄薄的一層麵糊倒在特製長柄的圓形餅模的一邊時,另側必須馬上蓋合夾緊,然后置放在炭火上翻轉烘烤。

原本糕加必(Kuih Kapit)是屬于馬來人的糕餅,從材料到用具完全沒有傳統的中國烹飪因素。但是現在的糕加必在峇峇娘惹的時代傳給本地的華人后,竟變為華人新年的傳統糕餅。

烤製用具包括火炭爐及鐵模,材料則包括糯米粉、粘米粉、雞蛋、白糖及濃椰漿。

糕加必的製作不難,最好是由三個人分工才能達到香、快、美的水準,所以糕加必還能拉近家庭成員的距離,傳統式的通常都全家出動一起做,大人小孩樂在其中。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