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訓接班人(第1篇)體校出身羽隊揚威奧運 青訓機制顯成果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青訓接班人(第1篇)體校出身羽隊揚威奧運 青訓機制顯成果

 ■黃天鴻:在體育項目表現出色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國家體育學校。

■黃天鴻:在體育項目表現出色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國家體育學校。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2016年巴西奧運會,大馬國家羽球隊拿下3枚奧運銀牌,讓人對大馬培養體育項目的人才燃起希望。

8名代表大馬出戰的羽球國手中,其中7人來自國家體育學校或相關的培訓項目。體育學校是否已開始發揮它的作用呢?

本專題特稿將根據小學、教 育部在體育選才方面、體校甄選體人才機制、體育專家和學者的看法,探尋體育學校和青訓機制對體壇接班人的影響。



隨著時代不同,一名運動員站在獎台上,其成功的條件不再只是自己的努力,也可能和整個體育選才和培訓機制有關。

以在今年奧運中取得出色成績的國羽隊為例,8名國家隊代表即李宗偉(男單)、吳蔚昇與陳蔚強(男雙)、陳炳順與吳柳螢(混雙)、鄭清憶(女單)、以及許嘉雯與溫可微(女雙),除了陳炳順,其他人皆與體校有關。

李宗偉並非來自武吉加里爾體校,但他來自國家體校成立前,類似體校的青訓單位,負責訓練他的皆是國內教練,因此廣義而言也屬國家青訓機制一份子。

目前教育部體育司(Bahagian Sukan)和各體總合作,每年在小學挑選12歲體育人才,進入國家體育學校受訓,為國家的體育青訓建起一個適當的選才機制。

教育部委派選拔活動專員到各州選才,然后將這些體育人才推荐給國家體育學校;然而,獲得機會進入體校的學生有選擇權,決定是否進入體育學校。

從12歲開始選才

黃天鴻是一名體育教師,他是博特拉大學體育科學碩士,專攻運動生理學(Exercise Physiology),也是教育部體育選拔活動人員,每年負責協助教育部評估和尋找體育人才。

“教育部選材很全面和完整,在小學時,12歲就有一個選拔,由縣、州各自挑選后,再到全國選拔。”

他指出,在體育項目表現出色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國家體育學校(Sekolah Sukan Malaysia,簡稱SSM),表現良好但未達進入國家體校標準的學生,可進入州級體育學校(Sekolah Sukan Negeri)。

進入上述兩類體育學校的學生,都需要離開原本的學校;至于進入地區或縣級的體育訓練學校(Pusat Latihan Daerah, 簡稱PLD),則可視比賽時間和情況,到所屬的學校(中學)報到。

黃天鴻指出,州教練委員會確認人選后,再推薦給州教育局,然后提呈給教育部。

“一般上,都是從12歲開始選才,因為年紀太小選出來也沒有效果;超過12歲還是有機會進入體校,大多數是由體育組織鑑定和推荐。”

他于2005年開始參與教育部體育司的選材工作,由于他出身自體育系,也是運動生理學碩士,這些都與現代體育領域強調的體育科學有關,因此教育部委任他成為挑選小學體育人才的一員。

“教育部的選材標準包括運動員的形體、身高、腳的長度,其次是體能和素質,也從爆發力、速度、敏捷程度、柔軟程度、心肺功能等各種條件測試小學內的運動苗子。”

天才刻苦訓練皆重要

萬丈高樓從地起,及早選拔體育青苗能夠成為國家體育運動發展的助力,這也是許多體育大國注重青訓的原因。

“選拔是好的方式,可以省很多功夫,如果能夠找到適當人才,早些訓練不是更好嗎?外國已這樣做,大馬這方面發展的還不錯。

體育學校是發展青訓的關鍵之一,黃天鴻認為體校有存在價值,然而成功與否就胥視各體育總會母體組織的配合,才能有效的發展體育項目。

需訓練8至10年

透過從小學選拔體育人才是方式之一,至于選拔何種青苗,各有各的說法,但離不開遺傳因素和刻苦訓練這兩種因素。

“選拔有兩種學說,其一是遺傳因素,支持這方面學說的人認為,一個人天生厲害就是厲害;有者則相信刻苦訓練,起碼需要經過8至10年的訓練,才能展現其體育能力,但大前提是需要有品質的訓練,並不是每天只訓練兩小時就算了。”

在他看來,先天和后天的條件皆重要,他舉例,音樂神童莫扎特6歲就可以作曲,但別忘了他在這之前已有3500個小時的練習時間,而且其父親也是音樂家,這才促成了他的“天才”因素。

此外,許多人常形容我國羽球一哥拿督李宗偉是天才型球員,但他認為大多數人可能忽略了其少年時期刻苦訓練的過程。

培養健將需要時間

培養人才不應揠苗助長,急于看到運動員的表現,進而忽視了基礎打造,否則或會兩頭不到岸,令體育發展受挫之餘,也浪費了相關運動員的資質。

“有時培養人才不能急於求成,培養運動人才也是一樣,需要很多時間。就如竹子,生長10年只有短短數寸,但可能多半年,就一下子長高,這是由于因過了發育期,根已舖好,所以說雨后春筍,一下子就會冒很多出來,變成竹林。”

黃天鴻指出,培養體育人才同理,球員在賽場還沒看到成績,那是因他還在紮根和擴張,只是等待時機到來。

但他認為時機到來時,運動員能否一飛沖天,另一個關鍵在于訓練的素質,如果訓練的品質不佳,即使時機到來,也無濟于事。

換句話說,在青訓時期的選才和訓練環環相扣,體育學校的選才和訓練系統,將成為運動員成才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找出“運動廠”出錯問題

對黃天鴻而言,培養一個運動員就像工廠的流程,當制造鍊某一環發生問題,產品就會出現瑕庇,就要儘快找出問題。

“教練不能只是口說,而是需要量化和記錄,以此評審與考核運動員,這樣才能清楚球員的情況。老一套的訓練思維要丟掉。”

他舉例,英超和美國籃球聯賽(NBA)都是數據化,非常清楚知道雙方攻守的情況,有可能通過數據馬上扭轉乾坤。

但只有在訓練準備充足下,數據才能發揮作用;至于青訓部份,訓練得當才能使培養“運動員工廠”這個流程,不會出現差錯而影響運動員的能力。

數據和運動知識需相輔

黃天鴻成為教育部體育選拔活動人員這些年,主要負責挑選羽球苗子,並且協其他體育項目的體能測驗,從中更加認定小學是許多球類項目的搖籃。

每次的選拔都為50多個運動項目找苗子,他也參與分析數據,從不同的數據中再找出適合的人選;但他強調,數據並不是絕對的關鍵,因為這些數據需要分析,分析者也需要擁有運動知識,才能對整個選才過程有所幫助。

“舉例,如果經過測試有10人可跑10秒,當然很好,但對不懂這些數據有何用的人來說,能跑10秒並不能代表什么。”

這些人經過培訓后,爆發力較好的可以去田徑,也可能適合足球,因為足球員需要速度,但足球員的條件需要許多運動能力(Motor Ability),才能很好的控球,因此就需要再用不同的方式培養這個人。

甄選和檢測各有不同

一個小孩在12歲接受運動選拔時,表現出色有很多原因,其一可能是受父母影響,其二可能是有較好的機會。

“例如家庭經濟能力許可,能夠接受很好的訓練,也可能有充足的營養,發育比較好,速度和力量就可勝過同儕。”

黃天鴻指出,如果另一個小孩沒有上述條件,可能他的表現就不如擁有上述條件者。

“如何看出一個小孩有運動條件有很多標準,20世紀60年代東歐國家如保加利亞、東德和俄羅斯,他們發現以比較科學化方式挑選運動員較有成績。”

這些國家通過測試小孩子的體能、身高和速度,在小學中找出適合的運動員,經過青訓培養后在奧運都有不錯的表現。

這種稱為“檢測”(Detection)的方式與“甄選”(Selection)方式有所不同,前者的挑選並不一定直接是從某種體育項目選出人才,而是綜合小孩的各種潛在能力,如速度、柔軟度、敏捷度、爆發力等等方面,讓他們進入適合的體育項目;“甄選”方式一般則是從某項體育項目內,直接挑選相關的苗子。”

大馬體育學校簡介

20世紀80年代 大馬政府計劃成立國家體校

1988年1月20日 內閣批准成立國家體校

1996年,第一間大馬體校武吉加里爾體校成立

1998年,第二間體校在柔佛哥打丁宜的班達本那哇體校(Bandar Penawar Sports School),也稱東姑馬哥達依斯邁體校(Sekolah Sukan Tunku Mahkota Ismail)
全馬共有4間國家體校,另外兩間座在彭亨和沙巴,分別以州為名,即彭亨國家體校和沙巴國家體校。

巴西奧運國羽隊3枚銀牌

男單李宗偉

男雙吳蔚昇、陳蔚強

混雙陳炳順、吳柳螢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