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训接班人(第1篇)体校出身羽队扬威奥运 青训机制显成果
报导:潘有文
图:摄影组∕本报资料中心∕互联网
2016年巴西奥运会,大马国家羽球队拿下3枚奥运银牌,让人对大马培养体育项目的人才燃起希望。
8名代表大马出战的羽球国手中,其中7人来自国家体育学校或相关的培训项目。体育学校是否已开始发挥它的作用呢?
本专题特稿将根据小学、教 育部在体育选才方面、体校甄选体人才机制、体育专家和学者的看法,探寻体育学校和青训机制对体坛接班人的影响。
随着时代不同,一名运动员站在奖台上,其成功的条件不再只是自己的努力,也可能和整个体育选才和培训机制有关。
以在今年奥运中取得出色成绩的国羽队为例,8名国家队代表即李宗伟(男单)、吴蔚升与陈蔚强(男双)、陈炳顺与吴柳萤(混双)、郑清忆(女单)、以及许嘉雯与温可微(女双),除了陈炳顺,其他人皆与体校有关。
李宗伟并非来自武吉加里尔体校,但他来自国家体校成立前,类似体校的青训单位,负责训练他的皆是国内教练,因此广义而言也属国家青训机制一份子。
目前教育部体育司(Bahagian Sukan)和各体总合作,每年在小学挑选12岁体育人才,进入国家体育学校受训,为国家的体育青训建起一个适当的选才机制。
教育部委派选拔活动专员到各州选才,然后将这些体育人才推荐给国家体育学校;然而,获得机会进入体校的学生有选择权,决定是否进入体育学校。
从12岁开始选才
黄天鸿是一名体育教师,他是博特拉大学体育科学硕士,专攻运动生理学(Exercise Physiology),也是教育部体育选拔活动人员,每年负责协助教育部评估和寻找体育人才。
“教育部选材很全面和完整,在小学时,12岁就有一个选拔,由县、州各自挑选后,再到全国选拔。”
他指出,在体育项目表现出色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国家体育学校(Sekolah Sukan Malaysia,简称SSM),表现良好但未达进入国家体校标准的学生,可进入州级体育学校(Sekolah Sukan Negeri)。
进入上述两类体育学校的学生,都需要离开原本的学校;至于进入地区或县级的体育训练学校(Pusat Latihan Daerah, 简称PLD),则可视比赛时间和情况,到所属的学校(中学)报到。
黄天鸿指出,州教练委员会确认人选后,再推荐给州教育局,然后提呈给教育部。
“一般上,都是从12岁开始选才,因为年纪太小选出来也没有效果;超过12岁还是有机会进入体校,大多数是由体育组织鉴定和推荐。”
他于2005年开始参与教育部体育司的选材工作,由于他出身自体育系,也是运动生理学硕士,这些都与现代体育领域强调的体育科学有关,因此教育部委任他成为挑选小学体育人才的一员。
“教育部的选材标准包括运动员的形体、身高、脚的长度,其次是体能和素质,也从爆发力、速度、敏捷程度、柔软程度、心肺功能等各种条件测试小学内的运动苗子。”
天才刻苦训练皆重要
万丈高楼从地起,及早选拔体育青苗能够成为国家体育运动发展的助力,这也是许多体育大国注重青训的原因。
“选拔是好的方式,可以省很多功夫,如果能够找到适当人才,早些训练不是更好吗?外国已这样做,大马这方面发展的还不错。
体育学校是发展青训的关键之一,黄天鸿认为体校有存在价值,然而成功与否就胥视各体育总会母体组织的配合,才能有效的发展体育项目。
需训练8至10年
透过从小学选拔体育人才是方式之一,至于选拔何种青苗,各有各的说法,但离不开遗传因素和刻苦训练这两种因素。
“选拔有两种学说,其一是遗传因素,支持这方面学说的人认为,一个人天生厉害就是厉害;有者则相信刻苦训练,起码需要经过8至10年的训练,才能展现其体育能力,但大前提是需要有品质的训练,并不是每天只训练两小时就算了。”
在他看来,先天和后天的条件皆重要,他举例,音乐神童莫扎特6岁就可以作曲,但别忘了他在这之前已有3500个小时的练习时间,而且其父亲也是音乐家,这才促成了他的“天才”因素。
此外,许多人常形容我国羽球一哥拿督李宗伟是天才型球员,但他认为大多数人可能忽略了其少年时期刻苦训练的过程。
培养健将需要时间
培养人才不应揠苗助长,急于看到运动员的表现,进而忽视了基础打造,否则或会两头不到岸,令体育发展受挫之余,也浪费了相关运动员的资质。
“有时培养人才不能急于求成,培养运动人才也是一样,需要很多时间。就如竹子,生长10年只有短短数寸,但可能多半年,就一下子长高,这是由于因过了发育期,根已舖好,所以说雨后春笋,一下子就会冒很多出来,变成竹林。”
黄天鸿指出,培养体育人才同理,球员在赛场还没看到成绩,那是因他还在扎根和扩张,只是等待时机到来。
但他认为时机到来时,运动员能否一飞冲天,另一个关键在于训练的素质,如果训练的品质不佳,即使时机到来,也无济于事。
换句话说,在青训时期的选才和训练环环相扣,体育学校的选才和训练系统,将成为运动员成才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找出“运动厂”出错问题
对黄天鸿而言,培养一个运动员就像工厂的流程,当制造炼某一环发生问题,产品就会出现瑕庇,就要尽快找出问题。
“教练不能只是口说,而是需要量化和记录,以此评审与考核运动员,这样才能清楚球员的情况。老一套的训练思维要丢掉。”
他举例,英超和美国篮球联赛(NBA)都是数据化,非常清楚知道双方攻守的情况,有可能通过数据马上扭转乾坤。
但只有在训练准备充足下,数据才能发挥作用;至于青训部份,训练得当才能使培养“运动员工厂”这个流程,不会出现差错而影响运动员的能力。
数据和运动知识需相辅
黄天鸿成为教育部体育选拔活动人员这些年,主要负责挑选羽球苗子,并且协其他体育项目的体能测验,从中更加认定小学是许多球类项目的摇篮。
每次的选拔都为50多个运动项目找苗子,他也参与分析数据,从不同的数据中再找出适合的人选;但他强调,数据并不是绝对的关键,因为这些数据需要分析,分析者也需要拥有运动知识,才能对整个选才过程有所帮助。
“举例,如果经过测试有10人可跑10秒,当然很好,但对不懂这些数据有何用的人来说,能跑10秒并不能代表什么。”
这些人经过培训后,爆发力较好的可以去田径,也可能适合足球,因为足球员需要速度,但足球员的条件需要许多运动能力(Motor Ability),才能很好的控球,因此就需要再用不同的方式培养这个人。
甄选和检测各有不同
一个小孩在12岁接受运动选拔时,表现出色有很多原因,其一可能是受父母影响,其二可能是有较好的机会。
“例如家庭经济能力许可,能够接受很好的训练,也可能有充足的营养,发育比较好,速度和力量就可胜过同侪。”
黄天鸿指出,如果另一个小孩没有上述条件,可能他的表现就不如拥有上述条件者。
“如何看出一个小孩有运动条件有很多标准,20世纪60年代东欧国家如保加利亚、东德和俄罗斯,他们发现以比较科学化方式挑选运动员较有成绩。”
这些国家通过测试小孩子的体能、身高和速度,在小学中找出适合的运动员,经过青训培养后在奥运都有不错的表现。
这种称为“检测”(Detection)的方式与“甄选”(Selection)方式有所不同,前者的挑选并不一定直接是从某种体育项目选出人才,而是综合小孩的各种潜在能力,如速度、柔软度、敏捷度、爆发力等等方面,让他们进入适合的体育项目;“甄选”方式一般则是从某项体育项目内,直接挑选相关的苗子。”
20世纪80年代 大马政府计划成立国家体校
1988年1月20日 内阁批准成立国家体校
1996年,第一间大马体校武吉加里尔体校成立
1998年,第二间体校在柔佛哥打丁宜的班达本那哇体校(Bandar Penawar Sports School),也称东姑马哥达依斯迈体校(Sekolah Sukan Tunku Mahkota Ismail)
全马共有4间国家体校,另外两间座在彭亨和沙巴,分别以州为名,即彭亨国家体校和沙巴国家体校。
巴西奥运国羽队3枚银牌
男单李宗伟
男双吴蔚升、陈蔚强
混双陈炳顺、吴柳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