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吉:没有动物表演的马戏团
圣诞节重温童年记趣,我去看了一场马戏表演。我成长的70年代,欧美多个马戏团到全国各地的小镇表演,让我们见识了动物表演和杂技。我没有赶上“大天球马戏团”和“沈常福马戏团”,两个华人马戏团彼此竞争,推出新节目的年代。我也错过了马戏团到来时,还会让全体演员以及大象到街道上游行市区一圈,为表演做宣传,人头攒动的街景。我们看到的马戏团已经是金发碧眼的杂耍人在表演,而不是新马华人表演的节目。
那个年代的许多小孩,都是因为看马戏团的动物表演而第一次看到活生生的大象、老虎、狮子。马戏团里的喷火人、空中飞人、高空走钢索,都是憋著尿也不想离开座位,心惊胆跳的观赏经验。惊呼声四起,掌声雷动。那是一个没被电影、媒体、网络羶腥色报导视频导致观众心肠变硬的年代。现在的小朋友看动物表演,大多在动物园或水上乐园看到。这些露天的动物表演,缺乏了看Show的情绪,没有在大帐篷内的激情。我可怜驯兽师大热天力竭声嘶,只得掌声稀落。
马戏团就是大家庭
平安夜我去看英国特技团(Great British Circus Malaysia),中文翻译已经说明了这个Circus是没有动物表演的马戏团。现在的马戏就剩下帐篷、小丑和杂技表演。场内卖汽水、棉花糖、小玩具的都是金发碧眼的年轻男女。咦?!这种卖小吃的工作,不是应该让当地人或是移工代劳吗?让外国人卖不是本钱很高吗?然后第一个杂耍节目的帅哥一登场,咦?!不就是刚才那个提着棉花糖叫卖的男孩吗?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随后认真一看,才看出大多在台上表演的演员,也就是刚才在台下卖小吃的俊男美女。他们有些还是Crew,帮忙拉钢线,三四人把蜘蛛侠拉起来满场飞,每人都是一头汗。
马戏团原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到了当地表演尽量不请外人,除了是成本考量外,也是考虑到节目演出的效果。一场场危险的演出节目,除了台前演员外,还得有幕后工作人员的配合才可以完成。这是马戏团戏班大家庭式的团结互助表现。圣诞以及元旦是西方人最重视的家庭团圆节日,这群异乡人来赤道演出赚钱,真是不容易。我们也多买了几包爆米花、棉花糖,作为回报演员们落力的演出。
寄自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