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吉:沒有動物表演的馬戲團
聖誕節重溫童年記趣,我去看了一場馬戲表演。我成長的70年代,歐美多個馬戲團到全國各地的小鎮表演,讓我們見識了動物表演和雜技。我沒有趕上“大天球馬戲團”和“沈常福馬戲團”,兩個華人馬戲團彼此競爭,推出新節目的年代。我也錯過了馬戲團到來時,還會讓全體演員以及大象到街道上遊行市區一圈,為表演做宣傳,人頭攢動的街景。我們看到的馬戲團已經是金髮碧眼的雜耍人在表演,而不是新馬華人表演的節目。
那個年代的許多小孩,都是因為看馬戲團的動物表演而第一次看到活生生的大象、老虎、獅子。馬戲團裡的噴火人、空中飛人、高空走鋼索,都是憋著尿也不想離開座位,心驚膽跳的觀賞經驗。驚呼聲四起,掌聲雷動。那是一個沒被電影、媒體、網絡羶腥色報導視頻導致觀眾心腸變硬的年代。現在的小朋友看動物表演,大多在動物園或水上樂園看到。這些露天的動物表演,缺乏了看Show的情緒,沒有在大帳篷內的激情。我可憐馴獸師大熱天力竭聲嘶,只得掌聲稀落。
馬戲團就是大家庭
平安夜我去看英國特技團(Great British Circus Malaysia),中文翻譯已經說明了這個Circus是沒有動物表演的馬戲團。現在的馬戲就剩下帳篷、小丑和雜技表演。場內賣汽水、棉花糖、小玩具的都是金髮碧眼的年輕男女。咦?!這種賣小吃的工作,不是應該讓當地人或是移工代勞嗎?讓外國人賣不是本錢很高嗎?然後第一個雜耍節目的帥哥一登場,咦?!不就是剛才那個提著棉花糖叫賣的男孩嗎?我一下子沒反應過來,隨後認真一看,才看出大多在台上表演的演員,也就是剛才在台下賣小吃的俊男美女。他們有些還是Crew,幫忙拉鋼線,三四人把蜘蛛俠拉起來滿場飛,每人都是一頭汗。
馬戲團原來就是一個大家庭,到了當地表演盡量不請外人,除了是成本考量外,也是考慮到節目演出的效果。一場場危險的演出節目,除了台前演員外,還得有幕後工作人員的配合才可以完成。這是馬戲團戲班大家庭式的團結互助表現。聖誕以及元旦是西方人最重視的家庭團圓節日,這群異鄉人來赤道演出賺錢,真是不容易。我們也多買了幾包爆米花、棉花糖,作為回報演員們落力的演出。
寄自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