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演唱會(第1篇) 大馬演唱會放光芒 憶起我們曾捧場的巨星……
報導:許雅玲
我們的爸爸媽媽的年代,放工下班拖手仔,在濕熱天氣里,聽了無數遍的“愛在深秋”。
我們的情竇初開哥哥姐姐的年代,隨身聽裡皆是四大天王的情歌循環播,而我們的弟弟妹妹,不約而同地說:陳奕迅的歌曲陪伴我們長大!
不管年代輪轉,一首首的流行歌曲,仍是那般地動聽。然而,歌曲再動聽,還是及不上在演唱會上搖擺吶喊,近距離對偶像表示支持的娛樂享受。
那些年和這些年,大馬演唱會業者不遺余力引進海外歌手的巡演,甚至,不惜工本全新策劃本土演唱會。
其實,舉辦演唱會是一項大工程,不只是找人上台唱歌而已!
1990年代前后,港台藝人頻繁來馬演唱,剛送走周華健,又要接譚詠麟的機,后頭,天王天后在排期演出。來到近幾年,西洋演唱會越來越多,韓流演唱會亦逐漸崛起,大馬演唱會生態,呈現百花齊放美景。
現在,在雲頂高原,每年主辦600場表演,幾乎每天有2場演出,甚至每個週末,都有演唱會登場。
我最喜愛的演唱會,便是2002年5月17日,雲頂雲星劇場舉行的“梅艷芳極夢幻演唱會 ”,那是已故的百變天后梅艷芳踏入歌壇20年巡演。難忘場上梅姐一頭亮白秀髮,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服裝造型,更忘不了她將40首歌串聯成精彩絕倫的音樂短劇,輕而易舉把現場的5000名觀眾炸熱。
遺憾的是,這是梅艷芳最后的巡演──2003年12月30日,她因病逝世,得年四十!
許冠傑臨場反應快
80后的梁金龍,自韓新學院新聞系畢業后,從事的三份工作(娛樂記者、金河廣場公關,以及現在的電台主持人),經常被請看免費演唱會。
“我最喜愛的演唱會,必然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購票觀看的陶晶瑩演唱會,價格大約是99令吉。那一年,我只是高二學生,得到父母允許,便和朋友心跳加速地從吉打乘坐巴士到吉隆坡,直奔演唱會場地。”
第一次觀看喜愛歌手的大型演唱會,兩個毛頭小子的心頭是滿滿的震撼和感動。“陶子的歌,我都很熟悉,幾乎從開唱跟唱到結束。”他回味說。
至于和音樂打了半個世紀交道的本地音樂人周金亮,最喜愛的演唱會,是早期的許冠傑演唱會,“我有3個偶像:劉家昌、許冠傑、羅大佑。我只看過許冠傑演唱會,且不只一場。”
1970年代,夾著電影《半斤八兩》的余勁,許冠傑帶上他的四人樂隊,在客觀條件很差的怡保市議會,舉行一場容納不到千人的演唱會。
“那一場,許冠傑很年輕,舞台上的他,十分親切。禮堂很小,近距離看他,就像看朋友在唱歌,看一個我心中崇拜的長輩,在分享音樂。”他笑說。
實際上,一開場,鼓手就出狀況,這對台下的周金亮是何等大事,但台上的許冠傑大而化之,“鼓壞了,我們就來聽沒有鼓的音樂”,拿起吉他就自彈自唱,還報告“哥哥有來”,請出許冠文,弟弟彈吉他,哥哥演唱。
至今,周金亮仍無限緬懷,“半小時后,問題解決,樂隊重新上場。半小時,大家等得很開心。那場演出,加歌又加歌,大家沒有壓力、沒有使命感、沒有大道理,有很多的笑話,音樂玩得很棒,親切得像參加朋友的自在派對。”
許冠傑演唱會
啟蒙周金亮音樂路
許冠傑的演唱會,讓周金亮內心產生“很多,很多”感動,並且啟蒙了正要闖蕩音樂之路的他,關于歌唱和演出的想法,包括對“成功演唱會”的定義──自在的演唱會。
“今天,我很享受和珍惜每一次的演出。能夠站在舞台上,是一種福氣,你要何德何能,才能讓這么多人坐在舞台下聽你講話唱歌,花時間花金錢買票進來。”他說。
一至兩個小時的音樂時光,至少要讓觀眾自在地坐在台下聽歌,暫時忘卻工作上的煩惱、生活上的不如意。
“我對自己要求:演出一定要很自在。那么,觀眾才能自在享受藝人的演唱。千萬不要讓台下觀眾為歌手捏一把冷汗:你的高音拉得起嗎?低音還唱得下嗎?或者,擔心歌手講錯話……若你問我,有哪一場做到這點?我大膽講,幾乎每一場都有若干層面會達到這方面的要求。”
粉絲互動添增氣氛
有人戲稱,現場演唱會的浮世繪是:聽歌、看明星和打卡的活動。
到了現場,先打個卡自拍。燈光亮起,靜靜聽歌,揮揮手已是消耗最多能量的動作,再不然,高舉手機,隔著屏幕看騷。萬一前座有歌迷站起來互動,馬上問句:你是否吃玻璃長大?不好彩旁邊坐著愛大聲跟唱的狂熱粉絲,直斥他們:我來不是聽你唱,是聽歌手唱!
對于包括梁金龍在內的粉絲而言,現場演唱會,講求的是歌曲起承轉合 ,表演一氣呵成,還有,歌手和觀眾的互動。一場演唱會,沒有粉絲應援,全程跟唱和揮動螢光棒,才令人好奇。
“看演唱會前,粉絲首先要練歌。同時,養好喉嚨、養足精神,以及照顧好健康,應援的哨子、熒光棒要備好。假如身邊都是粉絲,大家看一起大聲跟唱,若身邊是一般大眾,請小聲跟唱,免得被罵:誰要聽你難聽的歌聲?”他說。
然而,一些時候,歌手叫歌迷站起來,保安員禁止歌迷站起來,不愉快的衝突因此產生。
自己買票觀賞最享受
關于演唱會,梁金龍也有煩躁苦痛記憶。
“當小型雜誌的娛樂記者時,為了工作去看演唱會 ,還要身兼拍攝的任務。試想,一邊記錄演唱會重點,一邊按快門拍照,哪能享受?加之,相機功能有限,還要蹲在舞台前第一排位子拍照,更是折騰。特別是某個體育館的演唱會,泊車場遠一點,又要擔心車子會不會被爆竊。”他說。
真的惟有自掏腰包看演唱會,才有辦法全情投入享受演出。
“第二次花錢看演唱會,是孫燕姿的演唱會。當時,我告訴主編,不想採訪演唱會,因為要買票入場。300令吉的門票很值得,代表了粉絲對喜愛歌手的支持。”他說:“第三次看購票演唱會,便是歌神張學友的演唱會,票價已超過400令吉。”梁金龍說。
目前階段,他不打算自掏腰包去外國看演唱會,“我很慶幸,喜歡的歌手都有來馬開唱。好看的演唱會很多,但最不想錯過潘美辰,如果她宣布辦最后一場演唱會,就算遠至美國,我也會追去看。現在,還是抱一絲希望:潘美辰來雲頂演唱。”
話說至此,演唱會業者該識做了吧。
歌神紀錄無人超越
他們說:大馬華人粉絲最愛歌神的演唱會。
1999年,歌神張學友來馬舉辦《友個人演唱會 》演唱會,第一場門票即創下10天內售罄的紀錄。
2008年,歌神在雲頂山上連開三晚《學友光年世界巡迴演唱會》,還是有粉絲解決不到交通和住宿問題,錯過演唱會。3年后,《張學友1/2世紀演唱會》轉戰山下默迪卡體育場,每晚還增加500個位子,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還是撲不到票。
大馬演唱會的上座率,直到現在,都是歌神保持記錄──入場人數超過5萬人。
今年12月,張學友宣布開始在香港紅館連開20場《學友/經典世界巡迴演唱會》,明年確定移師台北和新加坡,但歌神保證,“我們有大馬站,但要等場地空出來才可以辦。”
他堅持所有站都開四面台,屬意武吉加里爾布特拉室內體育館。但配合明年的東運會及殘運會,體育館9月才對外開放,最快10月才唱進大馬,估計2018年開唱機會更大。
對此,IME Productions亞太區總監宮芑樺說:“我覺得,不能說大馬華人最愛歌神。我們統計過,大馬消費者喜歡實力派。大馬的民情便是:我要花在這個人身上,我要覺得值得。把錢花在實力派演唱會,他們會覺得值得。所以,實力派的歌手的演唱會票房,要比偶像派賣得更好,比例大約是,一個賣90%,另一個賣40%。票房落差大亦因為,偶像派的學生歌迷,很多沒錢支持偶像。”
拼盤演唱會不再主流
從以前到現在,不管是單人、雙人或拼盤演唱會,演出模式大同小異,只不過,舞台經驗的積累,加上硬體的發達,讓演出呈獻變得更好。
周金亮坦言披露,“大馬演唱會表演最密集的地點是雲頂。雲頂最常看到拼盤演出,一名香港電視演員不能擔大旗撐整場,那就四人擔綱演出。藝人人數是商業考量,周杰倫一個人便是票房保證;縱貫線的周華健、張震嶽,羅大佑、李宗盛,四人演出經常售罄,到最后,李宗盛個人票房也爆滿。演唱會賣或不賣,要看怎么包裝推銷。”
星藝娛樂營運總監劉家雯披露,“拼盤演唱會,有一陣子冒出很多。起初,大家可能貪新鮮,爭相購票看拼盤演唱會,但現在,看的人慢慢變少,拼盤不再成為主流。消費者很精明,新鮮感過后,還是覺得:這不是我喜愛歌手的完整演唱會,買了整票,只看了四分之一演出,寧可購票只看偶像一人。”
后期,“拼盤”做得多的,主要是商演。商演,主要都是華人商家在辦,港台藝人亦是主流。並且,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拼盤而拼盤,“拼”得毫無主題,票房當然一敗塗地。就連購票觀眾梁金龍也坦言,“雙人演唱會,一人半場,這還行,但拼盤式已不太行,搞到最后,就是不完整的演唱會,像歌友會。我就沒法接受超過5人以上的演唱會。”
星藝10週年紀念,劉家雯捨棄拼盤演出,別出心裁策劃《那些年我們喜愛的歌手星藝音樂節》,找到姜育恆、趙傳、蘇芮、邰正宵和伍思凱,在兩天內完成了5場個人演唱會,“他們的歌很紅,但很少來大馬辦演唱會,出道30年的姜育恆,還是第一次來馬辦演唱會。”
當然,追求熱鬧歡騰的跨年演唱會,不在“票房一敗塗地”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