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任平:语言文化的沟通 | 中国报 China Press

温任平:语言文化的沟通

威利斯·巴斯顿(Willis Barnstone),著作70多部,他是诗人、翻译家、《圣经·新约》专家,今年87岁。1972年,他为了翻译毛泽东诗词,要求中国当局让他见翻译家叶君健,他们两人就毛的诗词谈了3个小时。叶君健早年负笈英国剑桥大学。



一直要到1978年文革烽火平熄后,巴斯顿才知道与他会面的叶君健,当年被红卫兵斗臭,坐牢已逾3年。当局释放他出来与巴斯顿见面,过后又被丢回牢房去,一直到四人帮倒台,邓小平掌权,叶才被释放。

本文无意讨论毛泽东的诗词与相关译本,同年美国总统尼克逊走访大陆,用英语朗诵毛泽东作品,英译即出自巴斯顿手笔。本文打算记下的反而是,巴斯顿在接受访问时的一些中国观察,他于汉语特征的评议,还有他在大陆写的诗。

1972年毛泽东是中国惟一被许可写诗的诗人,他的诗词名句被张贴在大街小巷的墙壁,成为一种壁画似的奇观。邮票虽小,邮政局用极小的字体印上毛的诗词。1972年文革闹得风风火火,在北京,还可看到老胡同。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中国,拆除古老建筑,造成的古蹟破坏比文革还厉害。



中国人的“群众性格”

由于巴斯顿是国家特邀佳宾,红卫兵与一般百姓都不敢碰他,他走到哪里都有人拍掌。奇怪的是,当巴斯顿向他们趋近示好,中国群众全都小心翼翼的后退,避免任何近距离接触。他与别人打乒乓,纵使技术差,中国观众都会为他胜出的每一分热烈鼓掌。中国人的“群众性格”,令他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巴斯顿指出汉语的单音节特性,王维的诗仿似以一种单音在舞蹈,这种语文的优势是简洁、紧凑,视觉效果佳。多音节的英文有作过这样的试验吗?有的。不多。美国诗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雪夜林边驻足》(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我想我认识这座森林

林主的屋子就在邻村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全诗除了“village”一词都用单音字,佛洛斯特是对盎格鲁-撒克逊(Anglo-sexon)复音语言的挑战。Willis的诗铿锵有声:

我的自行车在黄昏里作响,像夏日突降的冰雹

匡啷砸在颐和园的长廊

音响效果甚佳。他的《清晨五点在北京》(5 a.m. in Beijing),作者从王府井的街衢行走,想起家人,想起他走过的中国大小城乡:

“不再。我不会在外国专家食堂里张望着/你为我们挑选蔬菜/我不指望我们走近死去的皇帝/在承德的馨香离宫/你明白我从未解读你,你从未像/黎明打鸣的公鸡/ 那样活过/我们从未在西北的火车上共度时日/那里的村民在紫色的田地里拔萝卜”

整首诗,既现代而又浪漫,像个花圃,遍植视觉意象的花卉。我们应该能从语言与诗的翻译交流,得到双边语文提升与蜕变的某些启示与契机。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