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月14日,是西方傳統的瓦倫丁節(Valentine’s Day),又稱“情人節”。
關於西洋情人節的由來是眾說紛紜,不過根據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早期羅馬的牧神宗教節慶。因當時的羅馬郊外,有許多野狼給人畜不少威脅,而牧神能驅趕野狼,給人們安全,於是在2月15日大肆慶祝。牧神曾與不少仙女和女神有許多風流韻事,曾有一雕刻描述祂跟女愛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親近,愛神厄洛斯(Eros)則在上面振翅盤旋,如同大家所說的邱比特一樣。
漸漸的演變,只要在牧神節的前夕,也就是2月14日當晚,羅馬女孩子的名字會被寫在一張小紙籤上,再由男孩子抽出,而這一年她會成為他的愛人。至於後來為何名稱變為瓦倫丁日(Valentine’s Day)?根據《世界書籍百科全書》所提供的資料指出,這是為了紀念一位勇敢抗爭及偉大情操的Valentine修士。
★第1個版本★
公元3世紀時,古羅馬有位暴君叫克勞多斯(Claudius)。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座非常漂亮的神廟,瓦倫丁(Valentine)修士就住在這裡。羅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聖火前,聆聽瓦倫丁的祈禱。
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綿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徵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人們怨聲載道。男人們不願意離開家庭,小伙子們不忍與情人分開。克勞多斯暴跳如雷,他傳令人們不許舉行婚禮,甚至連所有已訂了婚的得馬上要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悲憤地走向戰場;年輕的姑娘們由于失去愛侶,抑鬱神傷。
瓦倫丁對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1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丁在神聖的祭壇前為他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裡,在瓦淪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
消息終于傳進宮殿,傳到暴君的耳裡,克勞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們衝進神廟,將瓦倫丁從1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關入地牢。人們苦苦哀求暴君都徒勞而返。瓦倫丁終於在地牢裡受盡折磨而死,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於聖普拉(St. Praxedes)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
★第2個版本★
不過,關于情人節的由來有另一版本,傳說中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1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倫丁被抓住,關入監牢。
在牢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這個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將瓦倫丁斬首示眾。
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倫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1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最后寫有: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倫丁)。
★第3個版本★
另有關于情人節的歷史記載,瓦倫丁情人是在十五世紀早期,法國年輕的奧爾良大公(Duke of Orleans)在阿根科特(Agincourt)戰役中被英軍俘虜。
然后,他被關在倫敦塔中很多年,他寫給妻子很多首情詩,大約60首保存至今。用鮮花做瓦倫丁節的信物在大約200年後出現。
法王亨利四世(Henry IV)的1個女兒在瓦倫丁節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晚會,所有女士從選中她做Valentine的男士那裡獲得一束鮮花。
就這樣,延續著古老的傳說,我們得以在每年的2月14日向所愛的人傳遞愛的信息。
鮮花,心形糖果,用花邊和摺穗掩蓋了送物人名字的信物,不僅僅是代表著一份份真摯的愛,更是對敢于反抗暴政的瓦倫丁修士的最好緬懷。
★故事說完了★
說完了這3個故事,最後,要送給沒有情人的朋友(包括小編)以下圖片,收著吧,如果有關心的人問起,或許用得上↓↓↓
資料來源:互聯網、本報電子報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