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被鄰桌同學玩鬧時,摑了一巴,不敢跟父母說。中心老師知道了,還發現這孩子有被同學排擠的情況。班上同學把他的書包書本撒落一地,加以踐踏弄髒。問他為什麼沒告訴父母?他說不想媽媽緊張。
無論如何,事情還是得知會家長,便約了時間會面。中心老師沒把握說服家長,請我助陣。
果不其然,我還沒把來龍去脈說完,媽媽已經很緊張,頻頻問孩子為什麼不告訴她,是不是壓力很大?孩子一再被追問,困窘地漲紅臉,欲言又止,望向老師和我,祈求援助。
我讓孩子放鬆,平復情緒,要他針對媽媽的提問作答,請他告訴媽媽為什麼不把事情告訴媽媽。
“因為不喜歡你很緊張。”
“我當然緊張啊!你……”
“稍等一下。”我打斷媽媽的發言。“為什麼你會說‘不喜歡’?通常應該會說‘怕’吧?”其實我是要提醒媽媽注意這個細節。
“對啊,你不喜歡什麼?”媽媽又搶著發言。我笑著伸手制止媽媽。“你這麼緊張,我都不敢講話了。何況孩子。”所有人聞言大笑。在維持輕鬆的氣氛下,我幫助孩子條理地表達了他的想法。
孩子覺得掌摑他一巴掌的同學只是玩得忘形,一時失手,其實並不在意。至于書包書本被踐踏,他是覺得很生氣,並沒有覺得害怕,他覺得自己可以處理,不想媽媽去學校過問。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第一次被掌摑后,通報了校方,引發了第二件書包書本被踐踏,因為同學覺得他動不動就搬動家長老師,小事化大事,不顧同學利益。孩子的世界有他們的相處模式和規則。孩子要自己去摸索和適應,父母急著出面,反而剝奪了孩子與他人學習相處,磨合的機會。
這孩子雖然被欺負,但他願意嘗試去面對,解決和同學間的誤解和衝突。中心老師評估孩子的情況,認為孩子間的衝突不涉及暴力,認同孩子願意嘗試自己面對問題的決定,希望說服媽媽相信自己的孩子,放手一次。
終于,在爸爸協助說服下,媽媽願意不再操心此事,讓孩子處理。只是對于孩子無法坦露心聲的原因是自己,感到耿耿于懷。
“這很正常。”我說,“孩子慢慢長大,不可能鉅細靡遺地跟家長報告近況。這不是不信任,或關係生疏,反而是孩子正在學習獨立的好現象。家長正好也學習放手,從旁關注,適時提點。事事插手,孩子反而無從施展,更糟的是覺得被否定,肯定跟家長起齟齬。”
我想,媽媽耿耿于懷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她一直擔心孩子有壓力,怕家庭以外的環境對孩子不友善,沒想到自己的緊張情緒,才是孩子壓力的根源。
“我會跟他們講清楚。”
“怎麼講?你要怎麼講?你會處理嗎?”
“我會先問老師意見,想好再跟他們談。”
孩子的世界,自有他們的相處模式和規則。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處理和面對,是難得的成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