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葉翠梅經營的這家假發專賣店,裏頭備有大鏡子、椅子、電動剃刀、洗頭盆、毛巾、梳子、吹風筒,這裏每個時段隻接受一個人的預約,而她會領著對方到一個隱密空間裏進行“發”事,對方或許帶著負面情緒進來,但葉翠梅的任務是,讓對方帶著開心走出去。是的,讓醫療假發為罹患乳癌的癌友重拾顏值,重展歡顏,正是她過去10年來,非常專心且集中精力做的唯一一件事。
現年60歲的葉翠梅(Cindy),在美發領域沉浸了40年,從最初追隨姑姑學美發直到自己開美發院。如今更是開了這家MediWigs Resources假發專賣店。
在這個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的空間裏,前來的顧客都必須事先預約,而他們大部分是乳癌癌友,都在面對因化療而引起的掉發狀況。
她的任務就是為她們提供落發跟裝上醫療假發服務。在這個以白牆與黑地磚打造的空間裏,兩道牆面的架上有一排一排的假人頭,戴著各式各樣如假似真的醫療假發,當中,有真發和化纖製作的,也有全手工和半機器打造的。
經過了這個讓人有點眼花繚亂的假發之後,走到空間尾端,有一道白牆把視線阻隔開來,走入牆後,那裏頭是有著一般美發院發座的裝潢。

在這半隱密式的空間裏,備有鏡子、椅子、電動剃刀、洗頭盆、毛巾、梳子、吹風筒,裏頭還有可拆式假發支架,用來置放顧客挑選後的醫療假發。
這裏的梳子與吹風筒並不是給顧客本身使用,而是用來吹梳顧客挑選好的醫療假發;洗頭盆則是用作洗掉三千發絲剃盡後的殘餘發絲;洗頭液則是剃光頭後,所需要的特製洗頭液。
走進這樣一個同樣處理頭發之事的空間,一切仿佛跟往常進入美發院一樣,但其實,一切都跟過往不一樣了,唯有經曆過的人才能明白,而她見多了、接觸多、交流多了,也就比別人都多懂一點。
她深知,每個上門找到她的顧客,哪怕再樂觀、開朗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曆過忐忑不安,也曾掙紮彷徨過,對於那些帶著沮喪見她的癌友,她知道頭發於她們是最重要的東西,“不能失去頭發。”
“她們或許帶著負面情緒進來,但我的任務是,讓她們帶著開心走出去。”讓癌友們重拾顏值,重展歡顏,正是她過去年10年來,非常專心且集中精力做的唯一一件事。
材質柔軟戴起來舒服
10年前,葉翠梅有個親戚的孩子患有乳癌,於是,向她討教哪裏有販賣假發,可惜,她本身毫無頭緒,只能幫忙找一找,遍尋各地之後,才勉強找到一個發質不好的假發。
“也因為我會剪發,於是幫她把假發做適當的修剪。”在那個時候,她說道,市場上不是沒有假發,隻是都是時尚假發(fashion wigs),而並非醫療假發(medical wigs) 。
美國醫藥脫發專家伊瓦(Eva Lucarelli)在一個視頻中說過,時尚假發是為了改變個人形象和發型而存在,但其內部對化療後脫發的女癌友,帶來不舒服感。
反觀,醫療假發則是會依柔軟的頭皮來挑選柔軟的內部材質,同時也讓使用者在自由轉動頭部時,假發不會移動或掉落,也可以梳理,戴起來有自信心。
那一年,正在為退休之齡找尋新路的她,正懊惱著不知要如何繼續走下去,“由於家境非常清苦,早在13歲時就輟學出來打工了。”
然後,歲月雖匆匆,但她沒有虛度光陰,忙於美發工作之餘,也通過友族同胞學會英語對話,也先後到過英國、新加坡、香港等地精進手藝,為自己建立起這份頂天立地的事業。
人到中年,這個為患癌侄女修剪假發的經曆,意外她給了她一個冥冥之中的生命指引,“我問她在哪裏買的假發。”反正這也跟美發有關,自然而然就想到可以轉做癌友的“發事”。
“剛好從事廣告行業的丈夫正要退休,他就幫我負責市場規劃啊!”當時,她倆開始鑽研醫療假發,並且直接與海外廠家合作,不斷改進假發的內部材質,讓癌友也能享有舒服的發型。
她指出,即使到了現在,許多癌友都不了解也分不清時尚假發和醫療假發的區別。
“初期,我持續做原來的美發院,普通顧客與癌友顧客各占一半。”在口耳相傳之下,她的癌友顧客越來越多,以致她索性經營一家專為癌友和其他脫發者而開的醫療假發專賣店。

癌友充電站重振失落心情
這些年來,通過網絡或經由顧客介紹而上門來的顧客,葉翠梅指出,以乳癌癌友為主,肺癌與子宮癌的癌友不是沒有,隻是為數不多。
“一般上,乳癌癌友在第一次化療之後的兩個星期,就會開始出現掉頭發的狀況,有的到了第三個星期就會一撮一撮地掉,直到第二次的化療療程,基本上就會掉完了。”
眼見相依相偎數十年的發絲,一天一天的落下,再怎麼強大的心也難以接受,有的癌友抱著快刀斬亂麻的態度,第一次化療之後就選擇直接剃光頭,隨之經曆戴上假發到開始慢慢等待頭發重新長出的曆程。
“對她們來說,頭發的漸落也導致心情的失落,有的甚至無勇氣見人,所以,她們到這裏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想著要找一個適合的假發,找到以後,就會特開心的。”
與此同時,她也會跟她們分享當今醫療先進,化療後產生的副作用改善許多了,“相比10年前已經有很大改善了。”依她所見過的無數個案中,她分析說道:“過去乳癌癌友在化療後會很痛苦,除了疲累,還會嘔吐,甚至食不下咽。”眼見這些癌友的不舒適,她也要鼓起勇氣去面對她們。
“看著她們憋著化療後的痛苦,就覺得很可憐,我就會教他們多喝薏米水或是多吃水果,這些都是我從其他顧客那裏聽來和學來的。”她的專賣店成了癌友們的充電站跟加油站。

梳理發事梳理情緒
看多了以後,也就學會了看開、看透,有的時候,葉翠梅的任務還包括借出一雙耳朵傾聽,也交出一顆心去開解。
有的癌友難免會感到害怕,自己可能面對的是死亡,“我就會對對方說,每個人最終都會面對死亡,總要學會去面對和接受患有癌症的事實,即使每天傷心也無補於事,對病症也不好的呀。”
“就這樣慢慢地解釋給她們聽,也開導她們不必擔心。”有鑒於此,她現在花在每一個顧客身上的時間,遠比過去開普通美發院時處理一個顧客的時間來得長。
她堅持每個顧客都會為對方預留兩個小時的時間,“先結束一個預約,才會接另外一個。”在這120分鍾裏頭,她從輔導到挑假發、試假發,再到剃發、洗頭、裝假發、修假發。
如此一來,她不必趕時間,也可以讓癌友顧客有時間梳理情緒,“有些比較難接受剃光頭的人,她會先給我剪短兩寸頭發,剪成男仔頭,兩天後,才再回來把頭剃光光。”
“無論如何,隻要能幫得到她們,看著她們快樂且自信地走出店門口,我也就跟著快樂起來了。”她用行動印證了“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的意義。

確保隱私一次接待一客戶
另外,葉翠梅也明白癌友不可能到購物廣場的美發院去剃光頭,“在這裏,我們注重個人隱私,也隻設有一個位置,同一時間也隻會接受一個預約。”
“有些人不想給外人知道她罹患乳癌,因為擔心親朋戚友的問長問短。”但她還是會鼓勵她們無需刻意隱瞞病況,“如此一來,才會活得比較自在,否則連曬個衣服都要戴上假發。”
她語重心長地說:“不妨給周邊的朋友知道,多一點人關心你,不是更好嗎?”
她有感而言道,在接觸過的乳癌顧客之中,大部分都是在城裏拚搏且身居高位的職業女性,“多半是工作壓力造成的吧。”來自雪蘭莪雪邦區小新村雙溪比力的她,說道:“你瞧,慢活的鄉村人就不容易罹患癌症。”
能力再強,心再強大,來到了這裏遇上了梁翠梅,任誰都要乖乖坐在那兒聆聽她的專業意見,然後抱著愉悅的心情離開,“以前沒有想過會經營這門事業,也沒有想要長久經營,但如今可以一直做到老去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