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摄影:陈佩欣
(槟城15日讯)走入乔治市椰脚街,就会看到槟州华人大会堂大厦,走入大厦再绕到后方的泊车场,在稍微“隐蔽”的地方,就会看到“图书馆”3个红色的大字。
走入这个图书馆,就进入了中文文字的世界,投入浩瀚的中文书海里。
华堂图书馆管理委员会署理主任杨欣儒说,槟华堂图书馆是全马唯一由华人大会堂创立的中文图书馆,图书馆内藏有约有6万本。
“这里的书籍几乎都是中文书,仅有0.1%是英文书,这些英文书籍主要是专业及技术性的书籍。”
他说,当初设立图书馆的初衷,是察觉到当时大部分图书馆,都以英文及马来文书籍为主,较少有中文书,因此希望能为当地华社提供阅读中文书的地方。
“我们在1984年开始策划,隔年开始在华堂大厦内设立图书馆,原本是设立在4楼,但为了方便一些年老访客,后来决定将图书馆搬到底层。”
他指出,开馆初期,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藏书不足,因此当时积极发动民众捐书,幸好获得热烈响应,图书馆接获不少书籍。
“这些年来,在运作及管理方面,并无多大问题,因为槟华堂每年都会拨款作为买书用途,也有不少人会捐赠书本。”
他说,虽然他们欢迎民众捐书,但不接受传教性质的宗教书籍。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经常需要过滤所收获的书籍,有些不适合,或已拥有的书籍就必须淘汰,然后再将留下的书籍排到书架上。”
此外,他也说,除了槟华堂拨款订购书本外,也有一些会员每月会赞助图书馆订阅杂志。
看书者日减
将于2024年迎来40周年庆的槟华堂图书馆,也逃不过科技“竞争”,随着电子书崛起,越来越多人选择阅读电子书,对于纸质书的需求就更少了。
杨欣儒坦言,比起开馆时期,如今前来图书馆访客越来越少。
“刚开馆时,图书馆内常坐满人,工作人员每天都忙不过来;如今前来图书馆的人越来越少。”
为吸引更多人到图书馆,阅读纸质书,杨欣儒计划在图书馆举办各种活动,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及学生,亲自到图书馆体验书香气息。
“活动在图书馆内进行,让参与者在图书馆内翻阅书本寻找资料及答案,让参与者更了解及更贴近图书馆。”
他认为,图书馆是知识宝库,仍有很多资料并非是网上就能找到,还是需要翻阅书本查询,因此图书馆仍是非常重要,还有存在价值。
《四库全书》镇馆之宝
踏入槟华堂图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整个橱柜的《四库全书》。
这套精装版的《四库全书》共有600多册,是由中国驻马大使馆及中国驻槟领事馆所赠送,由时任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在2016年12月17日移交给槟华堂。
杨欣儒指出,《四库全书》在我国较少见,因此能够拥有1套精装版的《四库全书》,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有不少人因对《四库全书》感到好奇,特地前来这里见识。”
他说,图书馆内的《四库全书》是非常珍贵的书籍,因此并不允许外借,只能在图书馆内翻阅。
开班授中文
除了能够借书看书,槟华堂图书馆也是“中文课室”!
杨欣儒指出,图书馆成立不久后,就成立“中文基础班”,教导不谙中文的人学习会话。
他说,当时“中文基础班”是由已故吕辉学讲师授课,过去每班都会有约20名学生,每星期在图书馆内上课。
“不过,因为疫情关系而停办了,而授课老师吕辉学也在去年过世,因此我们目前还在讨论,要重启这个中文班,以及寻找适合的老师。”
采“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
在图书馆创办初期,杨欣儒就教导时任图书馆主任(执行秘书)王素珍使用“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以及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来分类图书。
他说,“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是由美国图书馆专家杜威所撰写,以编号来分类图书,如编号000为总类、编号100为哲学,以及编号200为宗教等。
“但杜威并非中国人,并无将中文书籍纳入分类法内,因此就有了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此分类法是以杜威图书分类法为基础,特地为中华文化、语言及文学等而设的分类法。”
他说,通过这类分类法,能够更整齐的排列各类书籍,寻找特定书籍时也更为方便快速。
“目前我们仍使用这种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