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城19日訊)根據天然資源、環境及氣候變化部的經驗證明,馬來西亞有可能發生地震。
作為一項長期緩解措施,該部已通知大馬礦物及地球科學局(JMG)與地方當局和利益相關者,就地震災害圖的應用開展合作計劃。
根據該部今日發布的馬來西亞地震風險聲明,該部已針對面臨地震風險威脅的州當局、當地居民和學校展開公眾意識計劃。

“天然資源、環境及氣候變化部也建議在國內的建築結構設計中,參考加入地震災害圖。”
在1923年、1958年、1976年和2015年,沙巴發生了以馬來西亞為中心的裏氏6.0至6.3級強地震,砂拉越最強烈的地震發生在1996年,震級為5.3級。
“在西馬半島也發生幾次地震,震央在彭亨武吉丁宜、登嘉樓肯逸湖大壩、森美蘭瓜拉庇勞以及霹靂曼絨和天孟莪。強度範圍在1.6至4.6之間,分別發生在1984、1985、1987、2007、2009、2010和2013年。
該部獲悉,為了監測可能導致地震的活動斷層運動,大馬礦物及地球科學局已在沙巴安裝6個台站、主動地震基準(PAG)和在6個州屬安裝54個被動地震基準,包括沙巴(29)、彭亨(13)、雪蘭莪(6),以及霹靂、森美蘭和砂拉越各2個,並且實時監控。
大馬礦物及地球科學局也曾於2019年發布半島、沙砂的地震危險地圖,該地圖以峰值地面加速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為基礎,描述了地震危險區的特征,作為建築物抗震設計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