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鼓励孩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想象力,同时间接提高他们的文学书写能力。”身为编辑,刘育龙在工作上经常接触儿童文学,也有参与策划和编选各类儿童文学著作,包括童诗集、儿童小说选集、图画书、桥梁书等。兴趣使然,他在工余会去阅读和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童诗,其他文类则没有涉及。从编辑到书写,再到成为评审,这些年来他从不同角度参与了儿童文学。
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转换
在童诗、儿童小说比赛担任评审,刘育龙需要找出每篇作品的优缺点,再比较和评估,因此他会侧重运用理性思维和逻辑判断去衡量和取舍。童诗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借助儿童的视角去看待事物,从而展现出童心、童真和童趣。同一件事情、同一个经历,孩子们的感受和青年或大人的感受可能会很不一样。评童诗时,刘育龙会注重作品是否表现出通过儿童视角去写出属于儿童的观感或心声。参赛作品有没有文学的艺术表现能力、有没有创意和想象力,这些也很重要,“当评审经常要做很多的解读、判断、比较和分析。”
在创作时,尤其写童诗时,要思考如何尽量展现童心,写得有趣好玩,他认为这时候的自己比较常调动的是感性的思维和想象力。“如何用简单、浅白易懂的技巧或文字,写出有诗意或创造力的作品,去表达心声、感动读者,比较常用到的应该是偏感性方面的感受力、想象力、联想力。”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刘育龙心里住着一个小孩。他喜欢收集模型,追看动画、漫画和绘本,“自己小时候喜欢的一些东西,到现在仍然喜欢。可能因此保留了孩子会有的一些特质。因此,当他从成年作者的身分转换到想象中的儿童作者来创作童诗时,不会面对太大的问题。
刘育龙在担任评审和身为作者时所侧重的面向有所不同,但并非完全不需要另一面向的思维或感受能力。创作也要有理性思维,修改作品时要理性判断内容、排列先后、斟酌词语、思考作品所展现的意象恰不恰当;评审也要调动感性,或者比较属于美感方面的感受能力,去感受那些作品里哪首更令人感动、惊喜,或出乎意料。
童诗难在构思
基本上,童诗的情感、层次、意境相对新诗会比较浅,这是童诗先天存在的限制,因为小孩是最主要的预设读者,考虑到他们的文学水平和理解能力,所以童诗不能写得太深、太曲折,或者把情感或意境藏得太隐秘。
童诗的创作技巧比新诗少,常用的大概都是比拟、比喻、比较,不会用太多复杂的技巧。习惯写新诗、现代诗的刘育龙认为,写童诗的过程里最难的是要掌握到构思,把它整理或提炼出来。当构思已经成形,要通过文字把它呈现出来时,较新诗容易得多,也较快完成,但作品也不一定出色。不是每一篇创作都那么成功、能令自己满意,那是必然会面对的境况。
担任童诗创作比赛评审时,刘育龙发现有些刚开始写童诗的孩子,可能才写过几篇作品,写出的诗已相当出色。童诗更注重作品是否把握到主题的纯粹性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或在构想里展现儿童天真单纯的特质,对文字和修辞的要求则比较低。只要有好构想,很好玩、有童趣、有童心,或是从儿童视角去思索、去展现,那就是一首很吸引人的童诗。刘育龙感叹,很多时候大人写的童诗不及孩子写的那么有创意、视角新奇,“大人有时没办法从儿童的观点和视角去构想,有时读孩子们的作品会给我们很大的惊喜或启发,我们也从他们的作品学到很多东西。”
儿童文学旅途不少收获
刘育龙认为,刚开始写作时,不要太在意才华,因为经营得不够,涉猎得不深,很难判定到底有没有才华。如果喜欢文学就去参与,三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之后,慢慢沉淀下来,就知道自身有大才或是小才。如果有大才当然很好,可以成为很出色的文学作者;如果才华不高,也不代表我们就从此放弃创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可能当不了大作家,但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创作者、书写者。刘育龙喜欢阅读和创作,经常参与比赛和发表作品,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陆续得到认同和满足感,心灵收获颇丰富,刘育龙觉得这也是不错的处境。“现在的大多数作品会在百年里消失,只有一小部分作品能真正被文学史认同和接受而且被传承下去,所以不用太在意作品能否在百年之后依然留存。太长远的东西就交给时间和文学史去判定,我们就不要太快去下定论。”在刘育龙看来,只要感受创作过程的乐趣、在文学旅途里阅读佳作、认识一些真正能够一起讨论作品、交换心得、值得深交的朋友,都已是珍贵的礼物。
有时候,刘育龙读到国内外一些很精彩的儿童文学作品,会为之赞叹,或有惊喜的感觉,“发现它能展现童真童趣、或者是比较属于小孩的独有想象力,读了会觉得灵光一闪、会心一笑”,刘育龙觉得这是很重要的收获。再者,积累阅读过程也可以培养起对创作的兴趣。刘育龙的经验是当他有一定阅读量后,心里有想法和构思在酝酿,便会用文字去表达。创作儿童文学时的刘育龙会尝试从小孩的心态、思维和视角去思考和看待事物,令他回想起童年时光,提醒自己要一直保留赤子之心。当写出一些很特别、有创意甚至有点古怪或另类的童诗,刘育龙会觉得有满足感。此外,参与儿童文学的书写和编辑,让刘育龙有机会认识一些国内外的儿童文学创作者,其中不少是主要或纯粹涉猎儿童文学的作家,若非从事这一块,不会有这些珍贵难得的机缘去接触他们。刘育龙以自己和本地童诗作家宋飞龙认识的经历为例:在编选小学课本和童诗合集时,他选了一些宋飞龙的作品,彼此相识后,不时保持联系和接触。宋飞龙每次出版童诗集都会送一本给他;他也很钦佩宋飞龙在童诗创作方面的长期努力,写出了很多有特色的佳作。
文学路是一个人的马拉松
刘育龙认为,从事文学创作要有足够的恒心和耐心,也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文学创作像是一个人参加马拉松长跑比赛,每个人有不同的起点和终点,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停下来,到晚年依然继续勤于笔耕。有时我们会碰到一群人一起跑一小段路,比如说参加文学研讨会、文学奖、文学讲座、文学营等,那时就很热闹,大家一起聊天交流。但其他时候都是独自活动,自己一人在创作、在思索、在阅读。
刘育龙身为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大树出版社出版经理,又时常担任文学创作比赛的评审,有时也主讲有关诗歌的课程,生活忙碌。他的这些工作都与文学活动有关,对宣扬文学、传承文学有帮助,因此他十分重视。他自认,忙不忙、有没有时间去参与一项活动,其实说白了,就看在我们心目中那件事情占了多重要的分量,如果觉得很重要,就会为其割舍时间。此外,刘育龙自认不算是多产的作者,虽然不时都有写一些童诗、现代诗、微型小说、读后感等,但基本上写得不频密,因此他比较能在这方面取得平衡。“我在创作数量方面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或期许。把东西写好,要比大量生产来得更重要。”他觉得,创作无捷径,若想要写得有深度和广度,还需多阅读、多思考想象、多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人事物,最重要是勤练笔。前面的准备工作,最终目的就是把这些东西写出来,而且是要越写越精炼、越写越好。创作对刘育龙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他不会限制自己必须在什么时候写出多少作品,而是期望自己能继续阅读和写作、不断和别人交流创作心得,期望自己能够越写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