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导指出,大马90%蜂蜜是人造假蜜,引起轩然大波,甚至还惊动卫生部对市场上多个样本做了检测,最后发现……
针对人造假蜜,卫生部对市场上769个样本做了检测,最后发现有45个产品是真的不合格的,只不过这不合格的比例大概是6%,并没有报导所言90%这么夸张。这事件后续如何,目前还算在继续发酵,且让我们期待后续发展。
搭本次事件顺风车,我整理了一些辨认真假蜂蜜方式是否可行的理论,以让大家可在日后选购中,做出更好判断。
须跟大家严正说明的是,网络上流行的那种非常简单的、在家就可以轻松检测的方式:比如把蜂蜜滴在碟子里,加水摇晃就会出现六角形蜂窝状。这方法想必喜欢蜂蜜的人一定都不陌生,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影片,但很可惜,我“实在”地告诉大家,这个方式“too浪漫to be true”。
要知道,将蜂蜜滴在水里摇晃会出现六角形现象,是因为蜂蜜组成成分中,含有大量果糖和葡萄糖。从化学结构来看,果糖是5碳糖,葡萄糖是6碳糖,这两种糖在水里的溶解速度是不一样的,在水中摇晃时,会溶解不均匀,于是就出现了不规则线条,看起来就像是蜂窝一般。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这个做法只能用来确认该“蜂蜜”,是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的。假设使用的是用麦芽糖冒充的假蜂蜜来做这个测试,就确实不会发生这种溶解不均且出现“蜂窝”现象,因为麦芽糖都只有葡萄糖。然而,只要你使用的是高果糖糖浆,就可以制造出和“真蜂蜜”同样的效果,这是由于高果糖糖浆也是由大量果糖和葡萄糖组成的。
换而言之,这个摇水测试,没办法分辨出是蜂蜜,还是高果糖糖浆。这部分内容,我曾经做过实验,也拍成了影片,各位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也有人说,把蜂蜜加水在瓶子里摇一摇,会出现大量泡沫,若泡沫持久不散的就是“真蜂蜜”,没有泡沫或是泡沫快速消散的就是假蜜。这原理是因为蜂蜜只要没有经过过滤,就会留下各种物质,包括氨基酸、蛋白质和花粉等。这些物质在跟水混合后摇晃之下,就会产生大量泡沫。
然而,如果欲造一款假蜜,想让泡泡持久不散,只要简单地加入蛋白质就可以了(比如蛋白粉)。蛋白质含量越多,摇晃后产生的泡泡就能越持久。这情况就和蛋白尿的原理类似。其实只要有心,加上一点点化学知识,这种程度的造假一点都不难。
林冠良:不同种类不同反应
大家也须了解,不同种类蜂蜜在不同环境中,可能会有截然相反反应,比如:放在冰箱里会或不会结晶,蚂蚁会不会吃的说法,都是以蜂蜜种类而异。
有些种类蜂蜜,只要气温低一点就会出现结晶,吃起来有“沙沙”口感,有些则就算放冷冻柜也不会凝结,流动性依旧。这其实都跟真假无关,而是不同种类蜂蜜本身就有的差异。
至于蚂蚁到底吃不吃蜂蜜,可以用一个有趣现象来解释。有些蜂蜜含水量很低,粘稠度很高,蚂蚁寻找食物时,遇到这种蜂蜜可能会被沾着,难以脱身,被沾着的蚂蚁没办法回窝禀报,也就没办法召集其他蚂蚁过来搬蜂蜜。这样看起来,就好像蜂蜜不受蚂蚁青睐的样子。反之,有一些蜂蜜含水量比较高,粘稠度就比较低,发现了蜂蜜的蚂蚁不会被沾着,可以回窝禀报,也就能召集大量蚂蚁过来搬蜂蜜,一副蜂蜜非常受蚂蚁欢迎的样子。
其实,蚂蚁怎么可能不喜欢蜂蜜呢?蜂蜜是很好的单醣来源,属于非常营养的食物。或许各位也可以做个实验,如果你的蜂蜜是蚂蚁“不喜欢”的,你滴一滴在桌上,加一点点水,再看看蚂蚁会不会来。
逛超市时,我们也能看到,就算是同一个品牌蜂蜜,也会有颜色清淡清澈见底的、暗沉的、颜色偏暗整体浑浊的,甚至还有凝结成块的。虽同是蜂蜜,却不止颜色,连质地也不一定相同。
因此,哪有什么只用一两个简单“表面现象”就能分辨真假蜂蜜的事情?反而,如果“迷信”其中任何一个简单说法,不止容易使你把劣等货当宝,还很可能还会让你“错怪好蜜”,把好蜜当坏蜜。
各位看到这里应该已经知道,这种简单的在家检测方式非常不可靠,顶多顶多,就是找出一些低端造假,但因为蜂蜜种类不同,不确定性也是很高的,所以想要可靠的测试结果,就只有交给实验室做检测,出报告!
更多精彩:我们对蜂蜜期望过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