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30日综合电)台湾宝林茶室中毒事件持续延烧,不少民众想知道,食物污染米酵菌酸后,是否可以从外观判断?哪些食物最容易出现米酵菌酸?营养师表示,米酵菌酸无臭、无味,受污染的食品外观、气味、味道都会正常。
营养师程涵宇表示,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导致高死亡率。小至1~1.5毫克剂量就可能会对人类致命,报告的症状如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症状,重症患者会出现肝脏和肾脏等多个器官衰竭。
哪些食物容易有米酵菌?
程涵宇指出,最容易遭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主要有4大类,像是变质淀粉类产品(糯米、小米、高粱米、马铃薯粉等)、变质的新鲜银耳、完全或不完全发酵的玉米、椰子制品,因此肠粉、河粉、米线、湿米粉、湿冬粉、久泡木耳、久泡银耳、凉皮、发酵玉米面都是米酵菌酸可能出现的食物。
很多人会想,那我加热食物,应该可以去除米酵菌酸吧?程涵宇坦言,“没办法”,即使使用120度加热1小时毒性一样在。而且目前也没有针对解毒的特效药。
吃得出来食物有米酵菌酸吗?
那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能够吃出来,或是从外观判断吗?程涵宇解释,米酵菌酸无臭、无味,因此受污染的食品具有正常的外观、气味和味道,即使吃了遭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味道上也吃不出来。
程涵宇指出,接触遭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后,潜伏期约为1~10小时。主要影响器官为肝脏、大脑和肾脏。人类的征兆和症状与其他粒线体毒素的临床表现相似,但严重程度和时间进程有所不同。
米酵菌酸症状包括不适、头晕、嗜睡、出汗过多、心悸、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少尿、血尿等,患者检查期间的发现,则有低血压、心律不整、体温过高、黄疸和四肢僵硬、嗜睡、谵妄、休克、昏迷和死亡。
2010年至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疫情监测系统共通报19件米酵菌酸 (Bongkrek acid)中毒事件,在中国属于法定传染病,这些通报共导致146例疾病、139例住院、43例死亡,病死率为29.5%。
文:台湾TVBS新闻
图: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