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48年霹雳州拉律(Larut)发现锡矿之前,华人并非马来半岛采矿业的主力,当时的采矿人主要都是个体经营的马来人,采用最原始的人手操作方式开挖,产量和效率偏低。直到一名马来酋长之子Long Jafaar在拉律一带发现丰富的矿产后,他才和来自槟城的华人投资者合作,引进华裔劳工开采锡矿,掀开华人下南洋打拼的矿业血泪史。
Long Jafaar发现锡矿的经过也非常传奇,据说有一天他的宠物大象突然走失3天,回来后身上沾满沉甸甸的泥浆,经过他的确认后证实是锡苗,马上就到槟城找来20名华裔劳工进行开采。这头大象叫Si Larut,据说就是这个地区命名的由来。Long Jafaar随后获得霹雳苏丹的批准,成为拉律的管理者,把这里的锡矿当成自己的产业。
在他去世后,其子Ngah Ibrahim继承父业,继续和华人合作,在拉律战争期间支持海山会,后来因为涉及霹雳参政司刺杀案,与当时的霹雳苏丹一起被英国殖民政府流放到印度洋的塞舌尔群岛,最后在新加坡去世。
巫华合作引进劳工
从此之后,华人便与锡矿业结下不解之缘,1859年叶亚来带着87名同胞在巴生谷一个位于泥泞河口的蛮荒之地发现锡矿,很快就把这个河口发展成为未来的大马首都吉隆坡,他本身也成了开埠功臣,被委任为华人甲必丹。
为了纪念华人开矿先驱,叶亚来于1883年建立仙四师爷宫,成为吉隆坡最古老的华人庙宇。另外一位从中国广东省南下的陆佑也在拉律矿场当厨师时学会经营矿场之道,后来成为家财万贯的锡矿大亨。
据估计,到了1891年左右,华人已经垄断马来半岛90%的矿场经营权,采锡的华工多达10万名。由于华人的积极投入开采,马来亚也因此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产锡国,产量占了全球的一半。
矿工争地盘 爆拉律战争
马来半岛的锡矿主要集中在霹雳近打谷一带,这里因此成为矿家必争之地,从1861年到1873年先后爆发四次拉律战争,主要是华人矿工争地盘引发,客家人为主的“海山”和福建人为主的“义兴”是当时两大华人帮派,彼此壁垒分明,经常藉各种小风波开战。
第一次为了水源,第二次为了赌博,第三次为了婚外情,第四次更涉及霹雳苏丹继承权的内战,事态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严重影响社会秩序。英国海峡殖民政府最终应各方的要求介入,于1874年签订邦咯条约,确定苏丹的正式继承人,拉律改名太平,矿场分配给海山,而义兴则得到甘文山的矿场,两帮的首领都分别受封华人甲必丹。
英国人正式插手马来统治者的政权,先后拿下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和彭亨四个产锡州属,组成马来联邦定都吉隆坡,进一步控制锡矿业和锡价。
太平开埠功臣 定居槟城
除了东方熔锡厂的创办人李振和与他建立的Birch House之外,在拉律战争中,领导海山会的郑景贵虽然是太平的开埠功臣,但晚年却选择定居槟城,他还特地买下死对头义兴会在义兴街的总部,将之改造为自己的私宅“海记栈”,如今成为专门收藏峇峇娘惹文化的侨生博物馆,乔治市内的阿贵街和景贵街都是以他命名。
另外一位在泰国南部发迹的许心美,则把家族位于旧关仔角的地段捐赠给海峡殖民政府,后来成为槟州大会堂所在。还有一位槟城出生的余东旋,父亲是余仁生药行的创办人,在他的经营下成为本区域规模最大的中药连锁店,同时继承父亲在霹雳州的11个矿场和1万2000名矿工。
加速交通与城镇建设
锡矿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交通建设,马来亚第一条铁道建于1885年,从太平延伸到十八丁(当时叫Port Weld),第二条则是1886年从吉隆坡开往巴生港口(当时的Port Swettenham),都是为了把锡苗从矿场运送到港口。
马来半岛多个城镇因开采锡矿而兴盛起来,霹雳有太平、怡保、金宝、务边,雪兰莪有加影、安邦和万宜,还有森美兰的芙蓉和芦骨,彭亨的林明,每个地方都留下大小不一的矿场遗迹。英国殖民政府积极在城镇之间开辟公路和铁道,加快锡产的速度,从中征取可观的税收。
他们引进欧洲投资者,同时并购华人开发的矿场和公司,旨在垄断经营权,但也带动经济发展,奠定大马独立后的发展根基。如今回顾一切,不得不承认锡矿业曾经风光一时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