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簡
APP
主頁 > 副刊 > Like周刊

主題故事

傷痛後重生

文 文 文

主題故事|回憶無罪 直面曆史 共赴明天

主題故事|回憶無罪 直面曆史 共赴明天
主題故事|回憶無罪 直面曆史 共赴明天
主題故事|回憶無罪 直面曆史 共赴明天
主題故事|回憶無罪 直面曆史 共赴明天
主題故事|回憶無罪 直面曆史 共赴明天
+33

【五月雪漫天 恨已矣殤未平】

紀念日的存在,是要讓後人了解其曆史。然而面對五一三,很多人不知該從何說起,幹脆不說,或短短幾句帶過。了解發生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的曆史事件,多一份看見與理解,才有昂首闊步向前走的可能……

餘家和:電影打開公眾討論廣度

作曲家餘家和與五一三甚有牽連,並非他經曆過這事件,而是十年前就陸續在五一三墓地演奏,以悠揚的樂器聲化作對逝者的安撫與祝福。

“十年前五一三墓地被發現之後,導演張吉安到過現場拍照,也跟我分享此事。後來墓地舉辦公祭儀式,我和他也都參加過幾次,他哼唱和吟詩,我吹簫伴奏。在更早以前,我們就在不同的場合合作表演,包括街頭表演,非常熟悉彼此的音樂語言。”

由於雙方對音樂的想法一致,後來張吉安邀請他共同創作電影《五月雪》配樂。這部電影恰巧是以五一三事件作為故事背景,餘家和與五一三之間的羈絆便更深了。

在創作配樂時,他們一起構思,想著怎樣的劇情和場景,應該配搭怎樣的音樂、聲音,最後再由他寫譜──即使沒有經曆過五一三,但是因為要為畫面創作配樂,這些畫面和音樂,或多或少呈現出在他心中的五一三。

餘家和說,劇情式電影不是紀錄片,也不是曆史重現,而是帶有藝術性的創作。

“每個人對於五一三有不同解讀,而這部電影是導演根據他所采訪得多位五一三受害家屬的故事、通過他自身對五一三的見解,再經過藝術加工,最後呈現的故事,藉此引導大家去認識五一三事件。”

他強調,電影情節不代表事件本身,而是提供一個途徑,讓看電影的觀眾去了解那個時代發生的事情,或激發社會思考的可能性。

“很多史料記載已無法考證對錯,因為政府沒有公開相關數據,在五一三事發55年後的今天,依舊是X檔案。位於雪州雙溪毛糯的五一三墓地,沒有一個墓碑上寫著5月13日這一日期,回避這個日期儼然反映出當時政府的態度,所以我們希望現在的昌明政府能坦白公開這件事。”

餘家和認為,《五月雪》也發揮了社會性作用,通過電影上映、公眾討論,五一三事件不再是恐嚇、心照不宣的隱秘,大家都可以言說曆史、討論曆史,發表自身觀點。

“這個曆史是真實發生過的,過去卻被掃在地毯下。如今通過電影引發公眾討論,促使年輕人去了解曆史,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餘家和在五一三墓地為“513事件50周年公祭”演奏。
餘家和演奏簫(suling)向罹難者致意,導演張吉安朗誦傅承得詩作《因為我們如此深愛》。

坦然面對過去 才能更好走向未來

關於五一三,有人希望它的細節能被公開;但也有另外一種聲音:事情過去這麼久了,為什麼還要再談它?難道不能忘掉過去的傷痛嗎?

餘家和認為,五一三是一件真實發生的曆史,其中細節卻時至今日仍未被公開,造成眾說紛紜。“若繼續避而不談,它依然還會是一個隱患,曆史可能還是會不斷地重演。

“公開討論是一件好事,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我們的前人做錯了什麼,我們千萬不要重複同樣的錯誤。”

除了作曲,餘家和長期致力於印尼、馬來西亞民間音樂研究,主要研究馬來皮影戲與甘美蘭(gamelan)。在《五月雪》電影中,他采用馬來民族最古老的瑪蓉音樂(Mak Yong)作為電影音樂的主調。

“我和導演都喜歡東南亞風格的音樂,當中瑪蓉最能代表本地或馬來民族的文化。電影中出現的傳統音樂,很多是用馬來拉弦樂器rebab演奏。”

“另外,我們想要表現東南亞的鑼鼓文化,但又不想純粹使用鑼和鼓,最後以再現的方式,用特定的樂器模仿鑼鼓,在類似的節奏上表現出自己的音樂語言。比如,使用大提琴,以手指撥弦演奏(Pizzicato )及虛按弦方式(Harmonics泛音)製造類似鑼的特殊聲響。”

餘家和使用了多種音樂技巧,以增加戲劇感、展現角色的情緒變化。《五月雪》目前在上映中,若你也想從電影中嚐試了解五一三事件,不妨仔細聆聽電影配樂,讓旋律進一步將你帶入電影想要表達的深意當中。

周心怡:需要更多元角度看待曆史

兩個月前,雪州雙溪毛糯五一三墓地舉辦“513事件55周年公祭”,周心怡把一枝菊花放在某個墓碑上,再雙手合十,默默禱告。她並不認識這墓碑的主人,來到這裏是因為父親帶她來參與公祭,讓她體驗課堂課本以外的人事物。

“我們之前來過五一三墓地,那時這裏還沒有圍起籬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進出。”問她不害怕墓地嗎?她搖頭,其父親因為在做華人義山的研究,經常帶她探尋華人義山。她不但不害怕墓地,更已習以為常。“我也並不會忌諱,但我相信,逝者是有靈力的,隻要懷抱尊重,他們就不會惹你。”

周心怡

在家裏,父母親經常會在她面前談論國家大事,包括五一三事件。加上對曆史有興趣,閱讀過相關的曆史書籍,因此對五一三有些許了解。“我覺得我們現在看到的曆史並不完整,需要更多元的角度去看待它,要多閱讀其他不同方面的書籍,或自己親身探訪、聽聽當地人的說法,收集更多信息,才比較能接近曆史真相。”

一位十多歲的少女,會想要知道曆史的真相嗎?周心怡說,曆史真相可以讓大家明白當年事件的起源、究竟什麼原因導致衝突,“不能讓五一三事件的罹難者不明不白死掉。”不過,她也認為,五一三事件太遙遠了,而且這個傷疤太沉重,要不要重新揭開它,她不置可否。

“五一三事件,不論如何討論,最終還是會回到種族課題,雖然是敏感課題,但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國家,我們不否認其中馬來人占大多數,但在此基礎上,馬來西亞應當是一個多姿多彩、開放包容的國度。”

周心怡為逝者禱告。

鄧康耀:了解真相避免重蹈覆徹

舉凡敏感課題都會遭受打壓,五一三事件在大學校園中亦不例外。“私底講是沒有問題,課堂上就並非如此,以往就發生過老師因為探討敏感課題,而被校方對付。在馬來西亞,敏感課題都會被打壓,包括在校園。”

馬大新青年主席鄧康耀對五一三事件的了解,很多都是從親友那聽說的,或是瀏覽網絡讀到的,“能在網絡上看到的,我都看了”他說。

鄧康耀

依他所見,這段傷痛曆史的導火線有兩種說法,一是黨派權力鬥爭和政治陰謀,二是種族糾紛。“因為沒有公開調查報告,沒有人知道實情,在曆史不完整的狀況下,身為馬來西亞未來力量的年輕人,要如何去了解、避免重蹈覆轍?”

鄧康耀在小學、中學時就已經知道五一三事件,但信息不完整、眾說紛紜,故此他期望政府能公開機關檔案,畢竟如果沒有檔案、沒有資料,何談“曆史真相”。

“這也是馬大新青年自2001年成立,每次都參加‘513公祭儀式’的原因,希望呼籲政府公開調查報告,除了能讓大家從曆史中學習、還給受害家屬一個正義之外,民眾也有知情權。”

他認為,從曆史中學習,可以為推動國家的進步。以史為鑒,避免錯誤重蹈覆徹,其實適用於任何領域,不要單單把它局限於種族問題。

鄧康耀帶領馬大新青年參與“513事件55周年公祭儀式”。

反之,若曆史如果沒有厘清,這會對事件相關人士造成長期累積的負面情緒。“要求公開調查報告,並不是要揭開傷疤,而是讓大家知道國家曾經發生過如此不堪回首的衝突,然後看重此事,要從曆史中學習,避免類似的事件重演。”

鄧康耀說,五一三是馬來西亞重要的一段曆史,但在學校課本中隻有一兩頁的描述,這是不足夠的。“政府有責任把完整的曆史寫入課本,一代傳一代,讓大家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而不是一直阻止民眾討論。”

另外,一討論五一三,總會有一些人跳出來發表極端言論,如“難道又要五一三再次發生嗎”,他認為,應該抱持更開放的態度去看待和學習,因為曆史不論對個人、社會和國家,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主題故事|55年後 她們尚在找尋主題故事|喪親之痛55載 暴動無贏家

高興
高興
驚訝
驚訝
憤怒
憤怒
悲傷
悲傷
關懷
關懷

主題故事

傷痛後重生

相關文章

看好文:主題故事|全網公審 網暴有夠狠

看好文:主題故事|當紅樹林消失 祖靈還回來嗎?

看好文:主題故事|瑪美裏族 跟著祖靈花找歸家路

看好文:主題故事|張慧慧若當媽 我會讓孩子跌倒

看好文:主題故事|何欣憶的遺憾 笑容比眼淚重要

看好文:主題故事|直升機、虎爸媽、放牛羊 你是哪種父母?

本网站将存储和使用您的 Cookie 数据,以改善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
同意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