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报导:潘有文
图:吉隆坡广东义山
马来西亚的土地上,散落着不少的纪念碑,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二战时期那段血腥的历史。
从吉隆坡到马六甲,从霹雳州到森美兰州,这些纪念碑记录了华人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与奉献,见证了大马多元文化的融合。
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后人记得历史,珍惜和平。这些纪念碑提醒人们,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
吉隆坡广东义山及其他华团单位每年定期于8月15日,除疫情管制令期间,风雨不改地举办全国性的“纪念马来亚二战蒙难人民系列活动”。
联办单位透过系列活动如文艺表演、讲座、和平奖颁奖典礼、公祭仪式等,以期还原历史真相,传递和平声音,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今年举办的815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纪念活动,于8月14日迎宾宴、于8月15日全国性公祭,活动主旨是“珍惜和平,不忘历史”。
在此之前,透过一些二战纪念碑的历史,反思战争的残忍与和平的可贵。
花蕊喷泉象征新生
●吉隆坡广东义山-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纪念总碑与和平公园
吉隆坡广东义山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纪念总碑暨和平公园,是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蒙难牺牲的平民百姓而建立。
公园占地面积超过8000平方公尺,由雄伟的纪念碑和宁静的公园组成。 纪念总碑高30.8公尺,对应了1941年12月8日到1945年8月15日,即3年8个月的日据时期。
纪念总碑的设计采用了五瓣木槿花(大红花)的塔尖设计,反映各族人民推崇和平,在国家原则下友爱相敬,共建繁荣国家的精神。
纪念总碑中的花蕊喷泉,象征和平友爱精神所带来的源源不绝的新生、创新力量。 纪念总碑周围被88只和平鸽环绕,和平鸽象征战后迎来珍贵的和平。
纪念总碑前的巨石上刻着“和平公园”四个大字,两座景观台环绕着纪念总碑,景观台的墙体上布满坑洞,和平公园内的石长凳也有同样的设计,这象征着战时炮弹横飞所造成的破坏。
二战抗日共同记忆
●吉隆坡福建义山-纪念中华民国男女侨胞惨死坟
吉隆坡福建义山纪念中华民国男女侨胞惨死坟,是一座纪念二战期间日军侵略马来亚时屠杀华裔的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6年,当时有无名氏立碑纪念遇难的华裔侨胞。1995年,在雪隆海南会馆青年团、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青年团、华社研究中心和马来西亚华人协会的推动下,首次举行公祭仪式。
2005年,有鉴于墓地环境恶劣,相关团体组成纪念日据时期殉难同胞工委会,规划重建纪念碑。工委会向福建义山申请一万平方尺土地,并得到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的大力支持。
在重建过程中,工人挖掘出约800具骸骨,推测为1942年日军在半山芭监狱大屠杀的受害者。 新的纪念碑于2006年落成,以四种语言讲述历史背景和工委会的贡献。
工委会希望将之塑造为全民共同记忆,并得到政府代表的参与。
2011年,日本政治人物首次出席公祭,显示纪念碑受到日本政界和学界的重视。 除了追思亡魂,工委会还要求日本政府赔偿当年的奉纳金。
多年来,相关团体不断举办公祭、出版书籍、主办论坛等,努力向大众推广二战历史。 惨死坟已成为马来西亚人民抗日的象征,也标志着吉隆坡沦陷的历史。
南侨机工贡献力量
●吉隆坡广东义山-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
吉隆坡广东义山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简称“南侨机工纪念碑”,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期间,从南洋到中国参与抗战的南侨机工而建。
这座纪念碑于1947年11月30日揭幕,位于吉隆坡广东义山克拉容路,象征着华侨的忠诚与奉献。
“南侨机工”是由南洋华侨组成的志愿团体,旨在支援中国抗战。自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急需熟练的司机和维修工人来运送军需物资。
南侨总会在陈嘉庚的号召下,发起招募,最终有超过3000名华侨机工去到中国,为抗战贡献力量。这些机工在滇缅公路等重要路线上,经历了艰苦的工作,并且有许多人在战争中牺牲。
纪念碑的建设由雪华筹赈会发起,并获得吉隆坡广东义山董事会的支持。纪念碑高约19尺4寸,宽8尺4寸,底座宽8尺3吋,设计上呈方尖形,象征着坚定不移的精神。
每年7月7日,纪念碑会举行公祭,以纪念这些为国舍生的机工。这一传统自揭幕以来持续至1969年,后来因故暂停,直到2021年重新恢复。
日军残杀无名之士
●冷水河新村-忠魂纪念碑
冷水河新村的“忠魂纪念碑”位于霹雳州冷水河新村(Kampung Baru Coldstream),是为了纪念在1944年2月16日被日军残忍杀害的无名死者而建立。
该村成立于1950年代,主要由广东高州及客家方言群体的移民组成,距离美罗约12公里。村名“Coldstream”源于当地居民对英军冷溪卫队的感激,因为他们在新村成立期间表现友好。
纪念碑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在二战期间,被日军用卡车从水闸运送到冷水河新村的12名无名死者。这些人被关在茅屋中,最终遭到放火烧死。
虽然早期的报导指出死者人数为12人,但根据2024年吉隆坡广东义山董事会的调查,村民表示可能有21至22名死者,具体数字仍无法确定。
忠魂纪念碑的碑文记载了捐躯日期及其背景,并且在碑旁还有三座坟墓,其中一座为五合碑造型,另外两座则无碑无骸骨,可能是为了风水考量而设立。
这些墓地的存在反映了当地人对历史的重视与怀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冷水河新村的社区也面临着人口外流和土地征用的挑战。村民们积极寻求保护这一重要历史遗迹,并希望能够在商业发展与历史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忠义成仁后人榜样
●忠贞足式碑-马六甲华人抗日殉难者纪念碑
忠贞足式碑,全名为“马六甲华人抗日殉难义士纪念碑”,位于马六甲市区三宝山附近。
该碑设立于1946年,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蒋中正题写碑文“忠贞足式”。这四个字意指马六甲华人在抗日过程中忠心耿耿、坚韧不拔的精神,足以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碑文下方刻有一段长文,描述了二战期间日军残酷屠杀马六甲华人的惨烈情景。据记载,当时有上千名华人义士被日军以各种酷刑折磨致死,遗骸被丢弃在郊外。
后来马六甲华人组织寻找失踪者委员会,在各处发掘出大量骸骨。其中培风中学教务主任沈慕周的遗骸,在1947年被确认并安葬在纪念碑后方。
沈慕周是马六甲抗日烈士中的代表人物。他年仅32岁就壮烈牺牲,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生存权而奋斗到底的忠贞之士。
1947年,蒋中正主席特别电告沈氏家属,表达哀悼之意,并承诺从优抚恤以彰显沈君的忠勇。 忠贞足式碑的建立,不仅是为了纪念马六甲华人抗日殉国英雄,更是要将他们的爱国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碑文最后一段寄语道:“你们现成就了仁,便请安息吧!”这座纪念碑,将永远见证马六甲华人为民族解放而不惧牺牲的英勇事迹。
血腥焚村屠杀千人
●森美兰知知港-余朗朗蒙难华族同胞纪念碑
位于森美兰州知知港的余朗朗蒙难华族同胞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日军屠杀的华族同胞而建造。
这座纪念碑于1979年9月由当地华族社群自费建立,碑下埋葬了许多无辜蒙难者的骸骨,旨在让后人能够凭吊和哀悼,以慰冤魂。
余朗朗村镇在1942年3月18日遭到日军的血腥攻击,当时村内约有1474名无辜的男女老幼被杀害,村庄也被彻底焚毁。
这场惨案是南洋华社中最为震惊的事件之一,至今仍然是许多华人心中的痛。村民们在日军的诱骗下,被迫聚集到学校接受检查,却遭遇了无情的屠杀。幸存者仅有35人,许多家庭因此破碎,留下了无数的悲痛与哀伤。
纪念碑的建立过程充满艰辛。1976年,知知港的华团召开会议,决定要对散落在荒野中的蒙难者骨骸进行整理,并要求日本政府资助建造纪念碑。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在1979年成功落成。
纪念碑的建立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警示,提醒人们珍惜和平。
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公祭仪式吸引了许多社会人士参加,并有当地的国会议员出席,强调要让年轻一代了解战争的悲剧,并共同推动世界和平。
近年来,随着疫情的影响,公祭仪式一度中止,但在2024年,知知港的华人社团再次恢复了祭拜活动,并邀请了当年事件的幸存者出席,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这段历史。
安葬骸骨确认英魂
●霹雳州太平市-抗日殉难侨胞公墓
霹雳州抗日殉难侨胞公墓位于霹雳州的太平市,公墓的建立源于1945年英军重返太平时,无意中挖掘出多具骸骨,这些骸骨被确认为日军暴行的受害者。
随后,太平华社组织专门的委员会,为这些殉难者寻找合适的安葬地点,最终选定在福建义山内。
在1948年11月8日,公墓正式开幕,出席的有当地官员及死者家属等。公墓的设计美观,墓碑背靠巨石,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墓碑上刻有“精神不死、浩气长存”的字样,并以中华民国的国旗颜色为主题,表达对抗日英雄的敬意。
霹雳州抗日殉难侨胞公墓每年12月23日,公墓会举行公祭,这一天是太平沦陷的纪念日,旨在提醒人们勿忘历史,珍惜和平。
参加公祭的团体包括太平福建会馆及其他华人社团,活动中会进行悼念仪式,表达对抗日烈士的怀念和敬意。这座公墓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华人社会凝聚力的象征,反映了华人在逆境中团结一致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