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副刊 > Like周刊

主题故事|词穷世代 智能手机惹的祸?

文 文 文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的沟通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1980年代的固定电话、1990年代的大哥大,再直至今日的智能手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打电话不再是首选,他们更倾向于信息、图像、表情符号、语音交流。

蔡晓玲:深度交流日益稀缺 年轻人是词穷世代?

不爱接打电话、讲电话,却倾向于传送信息、语音、流行语和表情符号来“直抒胸臆”,是现今不少年轻族群喜欢且常用的交流方式。

这种用手指打字取代讲电话的姆指社交,让一些深邃的情绪表达逐渐被遗忘,甚至在离开网络环境、和人互动时,可能因为词汇量匮乏,表达变得单一。

“流行语、表情符号的确会让人的表达变得表面,这大概是人普遍的惰性,一旦有现成之物可用,我们就不会去自己观察,限制了思考的面向或深度。”

“就像在写作课中,我会叫学生不要太依赖成语,成语是现成的语言,会限制了人的想象力,要学会自己去体会与描述。”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蔡晓玲博士从所接触到的年轻学生中观察到,他们都敢于发言,乐于表达,只是偶有“词穷”。不过,她认为,“词穷”不仅是网络流行语、表情符号造成的。

“马来西亚社会本来也不习惯用单一语言表达,因为我所在的中文系,要学生用全中文做报告时,他们往往显得词库量不足。当词库量不足时,就会发现所描述的事情可能不太深入,用词不够精确,思考性也点到即止。”

词库量不足,会导致一个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影响与人交谈或清楚叙述事情的能力。而长时间依赖信息交流,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也会让人无法把脑子里许多零碎的词汇连成完整句子说出口,造成无法流利表达。

“在这个年代,不只是年轻人,而是所有人都越来越习惯用信息或语音表达,连我身边的长辈也一样。手机传信息原初用意可能是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留下信息,对方也可以在方便时看信息、回信息。”

“但长久下来,大家逐渐习惯躲在屏幕后面沟通。因此,除了限制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可能造成心理上的沟通困难。”

丧失深度

虽然讲电话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它确实有好处,比如一句“最近好吗”可以温暖人心、帮助与他人建立联系;实时对话也可以分享知识和想法,以及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等。讲电话的良好满足感,也会在我们挂断电话后,继续发酵。

反观姆指社交,往往不太会讨论比较有深度的话题,能够深入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有失人际沟通的亲密感。用文字和表情符号代替语言传递情感的效果并不理想,所表达的情绪受阻且可能产生误解。

蔡晓玲觉得,年轻人的“词穷”问题,或许会对个人或社会造成某些问题。

“每座城市、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如果缺乏深入的探析,可能只留存浮于表面的生活习惯。那样的个人与社会会逐渐失去个性,面目模糊。”

阅读经典锻炼表达

要走出“词穷”困境,除了多与人面对面交流,锻炼表达技巧之外,诵读经典读物亦可加强年轻一代的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

“加强阅读的确有助于锻炼表达能力,以前读长篇小说的人肯定比现在多,现在的人可能连看一部电影或看一部剧的耐心都没有。我经常听别人说用五分钟看一部电影,刷YouTube的五分钟电影讲解就当做自己看过了,或一小时看完二十集电视剧的浓缩版。”

“短视频当道的年代,大家都习惯了快速得到信息,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随之下降似乎在所难免。而且,在如此快速略过的情况下,对于事情的掌握可能是最表面的那一层,甚至还有可能被标题所误导,内文都被忽略。”

不管是文字表达抑或口语表达,也许大家都能做到,但是否可以表达得深入,蔡晓玲认为,这真的需要我们多阅读、多锻炼,多问自己一些问题。

“比如说‘很好’的时候,要去想‘为什么很好’,‘很好的具体例子是什么’等。即使是主观的,也可尝试提出自己主观看法与理由,提出解释的过程或许会让事情变成客观,甚至有微观也有宏观。”

若想要找回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让自己表达顺畅,蔡晓玲建议,可以培养耐心,耐心观察周遭世界、耐心阅读、耐心观赏、耐心聆听他人说的话。

“然后,尝试表达自己的观察,跟他人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与想法。人会通过训练变得越来越熟练,反之亦然。”

陈汉维:不打电话爱传信息 年轻人是沉默世代?

英国最近一项调查显示,高达四分之一年龄在18岁至34岁(Z、Y世代年纪)之间的人,从不接电话。这些人会忽略来电、改用信息回覆。当中,近70%的18岁至34岁族群,宁愿传信息而非打电话。由此可见,网络时代年轻族群的沟通不限于电话,而且打电话也不是他们首选、喜欢和擅长的沟通方式。注册心理辅导师陈汉维硕士认为,年轻人不喜欢接打电话,对讲电话心存抗拒,背后可能涉及几个心理和社会因素。

首先,这是整个社会人类沟通方式的变化。当贝尔在1876年发明电话时,他也应该很难想象电话的使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怎样的变化。最初作为有线的语音交流媒介,现在变成了无线和移动,用来传送文字信息、图像和上网。

“在电话发明之前,人们的交流方式是写信,信中只讲重要的事情。有了电话后,它让我们有一个特别体验,电话声响起时,你不知道是谁打过来,因此心里会有期待。而且,当时大家打电话都是因为很久没见面,或很久没有联系,所以打电话以问候近况,因此双方对讲电话是有所期待的,我打给你是因为想和你讲话。”

时至今日,期待感逐渐转变为厌恶感。看到手机来电显示,就涌起一阵阵焦虑和烦躁的人,不在少数。

“使用固定电话的时代,当电话打来,你不在就接不到。但现在人手一机,随身带,到哪里都可以被追踪到。而且,大家都有用社交媒体,都知道大家发生什么事,不一定要打电话联系。不像我们父母那一辈,因为不知道大家的近况,心有挂念而打电话问候。”

他说,来电让人觉得焦虑和烦躁有几个可能原因,比如推销电话或诈骗电话。即使是家人打来,很多人第一个反应也是“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突然打电话来,不是要求帮忙就是借钱。公司来电,很多时候不是要加班就是要你马上处理公事。”

正因为上述经验,让许多人对来电有不好的心理印象,觉得十通电话里有九通没好事,因此不想、也不要接电话,甚至觉得“可以不要打电话来吗”。怀抱这种想法的不只是年轻人,大部分人也有同样的担忧。

文字沟通留下喘息空间

“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还有另外一种沟通方式,就是用文字信息。别人传信息给我,我看了,可以先不回覆,或是措好辞再回复。但电话没有这个思考空间,当一通电话打来,很直接地要你马上、当下回应,我们没有时间想怎样拒绝,这让许多人感到压力。”

另外,信息中夹挟图像和表情符号等表达方式,也能够活跃气氛。而且,信息沟通比起讲电话,拥有更多的私人时间和空间。

“每个人都需要有私人时间和空间,手机为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但它也在剥削我们的私人时间和空间。以前下了班、回到家,把电话线拿掉,老板打电话到你家要你做东西打不进,他拿你没办法。但手机不能,当私人时间和空间被手机持续入侵时,一定会觉得不舒服、有压力。而信息沟通有着不需要被迫式互动的特性,想要和人互动时才互动,可以自行选择和决定要不要看、要不要回覆,因此大家才倾向使用文字信息聊天。”

练习当下回应很重要

手机出现后,大家开始使用传信息交流。直到2010年左右,WhatsApp、Messenger、WeChat陆续出现,成为普罗大众最常使用的沟通工具。由于这些应用程式除了写文字,还可以发送表情符号、语音、影片等,让人可以与人交流而无需开口。

年轻人不爱讲电话,却爱传信息聊天,若长时间维持此习惯,陈汉维认为,可能会因此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最直接、明显的影响是沟通效率下降。讲话是最直接便捷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件事情来回要问几次,过程肯定要花更长的时间。第二,情感的表达能力也会下降,文字无法完全展现情感,一来一往回应彼此的话,才能完全感受及表达情感和情绪。”

“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因为大家平时都用文字信息沟通、缺少临场反应和应对能力的锻炼,当面对面交流时,不知道怎么说、怎么回应,便会越来越害怕见人。害怕见人,又会进而造成社交能力下降,而这反过来又让你更害怕见人,如此恶性循环往复。”

事情背后肇因诸多,他强调,如果抗拒打电话、讲电话这件事造成困扰,最好是寻求专业协助,才能对症下药找到问题所在,进而才能解决。

“另外,平时也可以打电话给你亲近的人、较好的朋友,练习开口交流。在接打电话之前,先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先想一遍要说什么、怎么用语言表达,这样沟通就变得比较没有问题,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感。”

陈汉维说,“当下回应”是积极与人沟通的最佳催化剂。“每个人都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是有时候我们无法处理,是因为被情绪左右或限制。不知道对方会问些什么问题、不知道要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克服这些恐惧、焦虑的情绪,通常都能有效率地与他人沟通。”

特别是在环境转动速度快的职场上,很多时候需要马上、当下回应:“甚至公司老板可能会不问主管,直接到你面前获取最直接的信息。如果你想在职场更好地生存,当下的反应、应变和调整能力,其实很重要。”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主题故事|夺命追魂Call 我心在跳!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