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副刊 > 学习

学习现场

清华大学

纪家葵

文 文 文

学习现场|漫步清华园 人生多精彩 纪家葵医路上不负韶华

 同窗文艺奖的游学团成员,从马来西亚到了北京,探索浩瀚的中华天地…

北京到处充满惊叹号!初夏的5月30日,我们从惠新东街的古雅“花家怡园”餐厅出来,启程前往,阳光普照。走没多远,却突然狂风暴雨大作,令人错愕。路旁看到倒树、断枝,整排整排的脚车横七竖八。驾车师傅惊讶不已,天气预报都没说有这么大的风雨啊…

马来西亚远方客人到访,难得与纪家葵教授漫步清华园,却遇上一场疾风雨,打得柳枝垂成帘。教授引领众人“掀帘”钻过假石山,继续前行,别有一番情境。

我们一行主要是同窗文艺奖的游学团成员,从马来西亚到了北京,探索浩瀚的中华天地。遇上暴风雨之前,才在中国作家协会出席了一场文学交流会。风再大雨再大,此刻倒触动了文思感怀,别有意境。风雨中造访,幸有长青中国CNI总裁白镜亮的细心协调, 终于进入了主体所在地清华园。只见清华路主干道两侧有大小倒树、断枝残叶,更见一排粗壮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拱裂了泊油路面。有人惊叹说,好像百年一遇啊。

进入清华园,等候我们的正是一股“马来西亚的热情”,他们是林业竣博士,以及正在修读本科的冯礼显与阿丹,都是来自马来西亚。行程第一站到了艺术博物馆,让美术与心灵融合的创作打开心扉。展览馆内的创意艺术品,内容独特多巧思,一件、一处都在扰动人心与思索。

从艺术博物馆出来时,还在飘着的细雨渐渐停歇。烈风骤雨初歇,又见阳光明媚,我们再一次转换心情。校园里恢复了同学们来往上课,林荫路上脚车作响的热闹,洋溢青春气息,感染了同是追梦年龄的我们。

宽柔生国际学术名片

同窗文艺奖游学团千山万水之行,拜访的重点人物是终身教授博士。他是扬名国际的马来西亚籍医学家,专长于分子细胞生物学、干细胞研究,也参与了中国“天舟一号”宇航工作,马来西亚人感到与有荣焉。首相安华在2023年3月访问中国时,在演讲就直接点名说道:“ 我们为你(教授)的学术成就感到自豪…将来我要说服习近平主席,要你回来帮助马来西亚。”

清华大学校园保留许多早期建筑物,东西方的智慧相映辉。这座大礼堂是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所设计,1920年落成,无数风云人物进出其间。

教授来自柔佛新山,早年就读宽柔中学。毕业后,年轻的心就扬帆起航闯荡世界。他先在美国学府奋斗17年,辗转到了中国也已经13年,海外历炼多姿多彩。我初见教授的印象,他身姿挺拔、谈吐儒雅、亲和,作为马来西亚在国际上的学术名片,令人心生敬仰。我本身也在中国的大学深造,特别感到有一分亲切,有一分亲近。

风雨后的清华园,更添一分园林清雅,本来正值酷暑的北京凉爽了起来。教授 等在医学院外面会合,开始“园林课堂”的第一节,他说:“我们先去看看《荷塘月色》的风景。”《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抒发一个颠簸时代的思想感情与追求。从一篇文章的意境切入,我们偕同教授漫步清华园,游览于今昔景象,触摸着中国历史沧桑、文人风范,满心欢喜与感动。

马来西亚华校身影

走呀走,走到了校训碑。读到激励词句,有如看到了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的校园身影;母语教育薪火传承,我们不正是一幅一幅的激励标语,张挂起来以提振校风吗?一组三座的校训碑,正面和背面的碑镌阴文分别刻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严谨勤奋务实创新”、“行胜于言”,言简意赅正气凛然,孕育了中国众多精英人才,贡献家国。

始创于1911年,百年耕耘人才辈出。清华园内洋溢人文气息,名人塑像、碑文,传颂着先贤奋斗与阅历,后人相敬,必有教诲与学习之处。根据清华风物志(雕像篇)统计,大学先后竖立了30余位名人的纪念塑像。我们一趟漫步自是无法尽览,却也几许感悟与收获。

同窗文艺奖游学团在《荷塘月色》的实景点留影,感受作家朱自清的文思创作,似远又近…

时代风云变幻,学术殿堂终究也要与时并进,而走向理工科技建设。但今日校园仍然不减人文底蕴,情义长在。据知大礼堂有一幅匾额,仍然高挂的四个大字正是“人文日新”。

校园区内保留下来的早期建筑物,据知多达二十座,国际文化荟萃生辉。抚今追昔,展现的是一种校园文化精神、学问殿堂的胸襟。大草坪周遭,所保留的建筑群风格,中西方的智慧相互映辉。古意盎然的四大建筑分别是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与体育馆,其中具有古希腊古罗马风格的大礼堂,就有如引领的火炬,是重大会议、重点活动主要场地。

历史不能抹除,家国才有未来。成就大业,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奉献与传承。

大学生应出国学习

很多年以来,马来西亚华人子弟隔山隔海张望,曾经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寻梦园。时移势易,中国铁幕解除,目前的在籍马来西亚学生,大约300人。而毕业生更是多达547位,展望前程,令人感到鼓舞!

谈到马来西亚的大学生,在一个既开放又讯息万变的时代,“出国学习”是否成了必须的一环?教授亲身阅历,他说:“对于大学生,出国学习还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不但能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还能了解不同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对我们学生引领国际化项目尤为重要。”

清华园内的各期楼宇,古雅精美,都有人物故事在流传。

从年轻子弟前途到国家发展,教授可以无所不谈。马来西亚迎上科技时代,也在热呼呼的奋力追赶,政府大力推动数码化、AI人工智能产业。问题是这一切算是选对了吗?做对了吗?教授表示发展AI或数码产业,可以说是当前各国发展科技的大趋势。AI已经逐渐革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不发展AI必然落后。

“但是,如果把发展资源都只放在AI技术开发也行不通,因为,AI只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元素,不是唯一的元素。” 教授提醒说,其他领域如人民健康、人文艺术等等对科技产业发展,也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家和国,无论隔离多远、多久,总是叫人牵挂心头。教授回望生长的土地,同样有心发挥所长、所学,为马来西亚发展出一分力。新近促成马来西亚与中国医学院人才交流培育计划,估计明年初就可启动了。

常言道,不忘初心。这是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温暖。我们偕同教授漫步清华园,可以开放的触及层层心思,畅所欲言。他说,马来西亚朋友到访,自己都会尽可能拨出时间见面、交流。我们无论是现场对话或者通过手机交流,都证明了他这么一分热忱。

大自然天地的清华大学校训碑,令人肃然起敬,留影共勉。

我觉得这是心系家国同胞的一种流露,有一分暖意。

一路畅谈到傍晚,教授竟然还要赶赴一场工作会议。大家带着满满的收获,欢喜道别,教授还声声勉励说:“同学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加油,快乐地把事情做好。”

之旅在风雨中开启,在和煦温暖的阳光中结束,意犹未尽。但结束其实是另一个开始。同窗的大家有着创作的热爱而欢聚北京、开阔视野,年轻的我们也许是圆了一个梦,也许是会带梦再起飞。我要祝福每一个人,前程万里啊!

《荷塘月色》涟漪荡漾

从“荷塘月色”、园中之园的“水木清华”,以至牌坊式校门“清华园”三字,莫不留着大时代历史印记。“水木清华”,名字源于东晋文学家谢混的《游西池》,其中“景昃鸟禽集,水木湛清华”,人在其中果然意境深深。望着工字厅北侧,园内林山景色秀丽,其间掩映着雅致古亭。此时仲夏时节,荷花池被林山环绕,荷叶郁郁葱葱长了半个池塘。无奈刚刚一场风雨,扰乱了一池荷叶。假山石边的柳树也被打弯了腰,大片柳枝垂落下来,恰似唐代贺知章的《咏柳》所描绘:万条垂下绿丝绦,犹如遮住了前方疑无路。

众人行经至此,拨开柳叶垂成的天然帘子,俯下身来钻过假山石,柳暗花明,前路豁然开通;另有一番情趣在其中。我心想,虽然没能看到朱自清笔下的“疏影横斜、田田荷叶”的好风光,却领略了“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物哀之美,是何其特别的体验。

我们像是寻寻觅觅,聊着清华园风光、拾着历史足迹,而来到了一片竹林。这里遇上了诗人学者闻一多的雕塑坐像,他手夹烟斗在沉思。碑墙刻了这位“五四”新文艺前线人物的名句,写道“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副文一:家国情怀 搭建马中合作

马来西亚人才在国际扬名立万,展露成就锋芒时,总是要被人追问一个问题,就是:“会不会回归为国服务啊?”

这当然不是说走就走。终身教授被问及此,为国服务自有一番心思,他说:“我希望协助建立及加强马、中之间,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五四”运动新文艺名家闻一多,夹着烟斗沉思的塑像,给人无限遐思。

实际上人们都能理解,马来西亚目前的客观环境、科研条件远远不足,如果强求科研专才回国服务,恐怕是要扼杀学术成就,最终埋没人才。当年,教授要离开美国时,有3个选择,就是中国、香港与新加坡的大学。最终,选择了中国。他说:“主要就是考虑一个能够长期支持基础研究的院校,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中国飞跃式的国家建设,提供更多方面的机会。教授就参与了“天舟一号”宇航工作。他介绍说,自己的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是基础医学,而参与天舟一号项目,有许多工程化的问题及挑战需要与工程领域的专家一起解决。“参加这个项目,除了拓宽我们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还学习了如何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沟通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科学目标。”

清华与马大人才交流培训

从外国回望生长的马来西亚,发现许多前沿医学研究及治疗方法,马来西亚还未开展,或者发展较慢。比如说,利用由干细胞体外分化而来的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我希望能协助,从中国引入这类医疗技术到马来西亚,更快惠及马来西亚人民。”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报告,马来西亚患者是18.3%的惊人水平,即每5人当中有1人患病。如果控制不好,糖尿病患者会上升到2025年的700万人。2019年的统计,只是390万人。

牵线搭桥,希望加强马、中之间医学教育人员的合作交流,以及相互学习。其中一项具体项目就是,医学院与马来亚大学医学院人才交流培育计划。估计2025年初就会启动,让两校医学生交换、互派,主要着重干细胞及疫苗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副文二:同窗游学手记 我在中国感受竞争与成长

2022年的同窗文艺奖颁奖礼,我因为需要参加大学的入学面试而缺席,之后就到了上海。2024年5月的夏天,我写了请假信,毅然从期末考试和寻找实习岗位的一万种忙碌里抽出身来,前往北京共赴同窗之约。现在想来,一切都算圆满。

同窗文艺奖得奖人的北京游学,最大收获是出席了与中国作家协会的交流座谈,文学繁花美不胜收。再来就是风雨中参访了,与教授漫步清华园,还有来自马来西亚的朋友陪同,包括热情善道的林业竣博士,以及两位正在修读本科的冯礼显与阿丹。我们本科生年纪相仿,加上同在中国念书的关系,谈了许多所遇到的相似境况,交换学习心得,甚至谈到各自未来的计划和理想。

清华大学百年风范,马来西亚子弟得以亲近、学习,在校门前留下灿烂笑容。

我们强烈感受到中国同学的学习态度,对这群既聪明又努力的年轻人,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深为动容又佩服。马来西亚学子在中国深造的一大好处是,在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考试的环境中,我们也逐渐被感染成努力向上的样子,多一分勤奋。我们看到中国高校的图书馆,永远满座;周末的课室里,也总有同学在埋头苦读。

中国,是一个从教育资源到工作资源都竞争激烈的国度,优胜劣汰激发了竞争。虽然不能说这样的社会文化是百分之百正确,但中国确实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努力,使得如今强大了起来。

故乡情谊共勉前进

马来西亚的年轻人在哪里呢?

我自认不是什么聪明拔尖的人才,有幸是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朋友,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也会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未来的栋梁。就像漫步清华园遇到的冯礼显与阿丹,我们互问来处,远在千万里之外畅叙故乡情谊,共勉前行。

年轻学子离国在外,心里难免会有种种挂念。前阵子社交平台quora推了一则话题给我,问道:“为什么你离开了马来西亚?”或许很多包括我在内的年轻人都曾经想过,是否要长久地离开故乡,到另一个国度去发展,期待着更好的机会和待遇能过上好日子,让自己施展才华。

不得不说,在年纪的增长中,故乡和自己之间那条隐形脐带会逐渐显现。我们的国家仍在成长中,我们能走出国门,看了世界,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年轻人交往学习,更能看明白自己和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年轻的你和我,或许多会短暂出走,像当年的季羡林、杨振宁等等知名教授那样,也像这次见到的教授那样,在圆满了自己的履历之后,最终也总会想一想要为自己的国家带回一些什么,也许,这就是出国留学的意义吧。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学习现场

清华大学

纪家葵

相关文章

会员文:学习现场|谁说电玩没出息? 她向你介绍2000亿美元产业

会员文:学习现场|还在迟疑吗?科技教育是新时代趋势!

会员文:学习现场|从卡带到USB 实体承载收益与回忆

会员文:学习现场|红砖纪录片 再现拉曼创校艰辛

会员文:学习现场|道德教育 给孩子最棒一课

会员文:学习现场|与子女齐成长 选择学校很Easy!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