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8日訊)調查顯示,我國隻有一半國人擁有人壽保險和或醫療保險;為了讓更多人享獲可負擔保險,國家銀行會優先推進已修訂的醫療與健康保險或伊斯蘭保險(MHIT)政策文件。
國家銀行總裁拿督阿都拉昔指出,我國作為東南亞私人醫療費用最高的國家之一,國行的優先事項之一是透過MHIT政策文件,改善國人獲得可負擔保險和伊斯蘭保險的機會。
阿都拉昔今日出席亞洲保險機構(AII)的品牌重塑儀式時,在致辭時如此指出。
其他出席者包括亞洲保險機構總執行長劉鴻璋、主席李安東尼(譯音)、大馬壽險協會(LIAM)主席廖永兆,以及大馬普通保險公會(PIAM)主席黃國慶。
李安東尼說,近期調查顯示,隻有50%國人擁有壽險或醫療險;換言之,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沒有投保,意味著我國的保險市場潛力仍龐大。

上半年新保費逾200億
阿都拉昔說,國行最近為保險業實施了幾項關鍵舉措,包括更新“監管沙箱”,並為數碼保險公司和伊險業者引入許可和監管框架。
他指出,我國正邁向人口老齡化,預計到了2044年,我國14%人口的年齡料在65歲或以上。
他說,這個群體往往需要醫療保健、長期照護和財務安全等需求,但由於缺乏意識、信任或負擔能力,獲得保險保障的機會往往有限。
另外,阿都拉昔指出,我國壽險和普險業者於今年上半年的新業務保費錄得雙位數增長,至超過200億令吉。同時,家庭伊險和普通伊險業表現出強勁成長,保費貢獻總額超過70億令吉。
他說,保險業者近年來在推動醫療保障和汽車保險的改革令人鼓舞,且保險和伊險依然對我國經濟扮演關鍵角色。
瞄準亞洲市場 冀成保險界“哈佛”
前身為大馬保險機構(MII)的亞洲保險機構,正式以新品牌和戰略定位亮相,此次轉型象征著該機構邁向成為區域領導的重要裏程碑。
劉鴻璋指出,保險行業的發展充滿挑戰,包括科技日新月異、監管改變和市場動態變化,因此機構有必要作出改變以應對這些變化。
“我們的長期目標是將亞洲保險機構轉型為保險界的‘哈佛大學’,將大馬與更廣闊的亞洲市場連接起來。”
“除了教育和培訓保險人員,我們也著重在研究。相信與世界銀行、大馬經濟研究院(MIER)和大馬保險服務公司(ISM)合作的研究項目料將惠及保險業。”
亞洲保險機構擁有來自九個國家的2萬3250名會員,憑著獨特的定位,能夠在亞洲推出創新舉措、提高保險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行業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