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十八丁渔民出海捕鱼、伐木工人在红树林作业时都会穿“染涩”(Ni Siap)的水衣水裤。如今,“染涩”技艺渐失传,只有老一辈人仍存有记忆,年轻一代一无所知,直到十八丁团队重新复刻传统。
染涩(Ni Siap)是潮洲话,Ni是染,Siap则是涩。“染涩”是十八丁渔民早年常用的红树皮染布技艺。染涩用的红树皮水,俗称涩水Siap Zui。
早期渔网由布绳和麻绳编织而成,长期浸泡在海水中,容易损坏及破裂。后来,聪明的渔民发现红树皮汁可以使麻绳变厚和强韧,于是开始使用红树皮汁浸泡渔网,以增加耐用性。麻布衣裤以红树皮汁染成红楬色后会变厚,可以防风保暖。过去,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缝制男人出海捕鱼穿的麻布衣裤,俗称“水衣水裤”。随着时代发展,“染涩”技艺逐渐失传,到了1970年代彻底消失,渔民们改穿其他布料制的衣物,“水衣水裤”不再被人记得。
土生土长的十八丁人吴恬盈于2017年参加在当地举办的“大手牵小手”生态营时,接触到“染涩”。当她把“染涩”作品带回家,父亲回忆起十多岁时就是穿着阿嬷缝染的水衣水裤捕鱼。得知它曾是祖辈智慧结晶,她下定决心传承,于是投入研究6年,重现这门手艺。
吴恬盈指出,“染涩”体现了祖辈的生活智慧。早在他们的时代,便学会利用红树皮中的单宁酸为麻布和渔网做染涩处理,使渔网变得坚固耐用、不易断裂,而麻布则因染涩而增厚,具备防风、防水和保暖的功能。
“染涩”技艺与十八丁的炭窑工业密切相关。早年,木炭是渔民生活必需品,十八丁因木炭生产而盛行炭窑业,红树在进入炭窑前需去除树皮,渔民废物利用,将这些废弃的树皮浸泡在水中,让单宁酸渗出成为天然染料,用来染渔网和麻布,并将染好的布料缝成衣物出海时穿着。当时,几乎每户家庭都会“染涩”。
没有红树林,就没有炭窑厂,也就没有削树皮,更不会有染涩水衣水裤的文化。作为第四代的十八丁人,她深感有责任传承和发扬这项传统技艺。她不仅保留了技艺本身,还加入创新元素,利用各种技法使布料呈现多样图案,并透过推广贩售“染涩”手工艺品,如衣服、帆布袋、书签、发饰和布娃娃等,帮助十八丁的村民妈妈们创造收入。
自2015年起,“看见十八丁”团队每年在亲子营和生态营中带领社区儿童参与红树皮染布体验,现染涩体验工作坊现每月举办一次,由吴恬盈亲自指导这项技艺,让更多人了解红树的重要性及染布艺术。自2023年起,与十八丁MY Charcoal合作,结合炭窑导览,让参加者体验红树皮自然染色工艺,至今已接待超过500名参与者。9月,该计划获得PPB集团赞助,推出由UBIQARTS设计的流动车,进一步推广红树皮染涩活动。此外,还积极开展志工培训计划,培训十八丁的青少年、妇女和妈妈们,确保染涩技艺能持续传承下去。
新旧交融 老物新生命
田野调查工作者洪菀璐透过与十八丁的耆老们交流,开展口述历史访谈,并对水衣水裤通过图文记录,成功复原这项已消失半个世纪的染涩技艺。她推测,水衣水裤的消失因时代变迁所致,现成衣物的普及使自制衣物变得不必要,渔民捕鱼虾方式的改变也减少了长时间泡水,导致水衣水裤逐渐被淘汰。
7月至9月,洪菀璐走访十八丁,与渔夫、裁缝师及村内大小村民多次交流,细节修改、制作版型、寻找布料、剪裁和车缝。她觉得特别有趣的是,七十多岁的村民安哥对水衣水裤的细节如袖子和口袋等记忆犹新,而八十多岁的阿嬷甚至能亲手画出版型。
“老一辈的阿嬷其实都还记得缝制水衣水裤和染涩的过程,只是她们认为这是普通的生活技能,没什么特别,而我们却觉得这技艺十分珍贵。”吴恬盈指出,许多长辈并非不愿意提起,而是缺乏年轻人愿意聆听,“只要我们开口问,他们很乐意分享。”长辈的回忆让她更加钦佩祖辈在困苦环境中的生存智慧。水衣水裤曾是渔民的日常工作服,村里的妇女大多会制作,甚至供应给杂货店贩售。在访谈中,一位阿嬷提到,当年物资匮乏时,买不起麻布的家庭会使用面粉袋来缝制水衣水裤。
未来,吴恬盈将带领看见十八丁染涩妇女团,集体开展红树皮染涩实验,期望透过亲手制作和重复染涩,顺利复原这项技艺。虽然如今渔民可能不再需要水衣水裤,但染涩技术可以应用于现代服饰设计。12月的“好玩走秀”活动将展示十八丁人如何将这项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创意,欢迎大家前来一探究竟。
配合十周年,看见十八丁团队推出了“红涩染原来如此”社区计划,旨在重现和传承十八丁渔村的传统染色工艺及文化记忆。计划首先通过走访长者,尤其是女性长辈,找回消失的水衣水裤技艺。这项技艺不仅承载着渔村的历史记忆,也反映了女性在渔村社会中的关键角色。随后,团队将这些旧有元素赋予现代化设计,结合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并鼓励村民与外来工人共同创造新的故事,增强社区凝聚力。
今年12月将举办“好玩走秀”活动,村民将展示自己设计的服饰,重新唤起大家对染涩技艺的认识与欣赏。“红涩染原来如此”社区计划获得了《来!共创永续生活》新村社区计划大赛的特优奖,不仅赢得1万5千令吉奖金,团队还将前往台湾交流,进一步推广这项宝贵的传统技艺。
珍贵红树 多元用途
海边的人们自古懂得利用红树林,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智慧。尽管现代社会注重科技和便利,这些智慧逐渐被遗忘,但十八丁的年轻一代仍然用心守护并创新,使得红树文化得以延续。红树不仅能提供木材、染料,还能防风抗浪,具有药用价值,是真正的多元用途植物。红树的命运,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好好利用它并追求可持续发展。
红树的“红”来自树干和枝杈,断裂后露出的单宁易氧化呈红色,因此得名。传说古代马来人砍伐红树时,发现断口和工具都会被染红,并从树皮中提取天然颜料。
红树以耐盐碱和沼泽环境的坚韧著称,能防风浪,木材坚硬,是优质的建筑和造船材料。树皮富含鞣质,可用于制胶和染色,具有药用价值,可消炎止肿。一旦红树林消失,其智慧和文化也将随之消亡。保护红树林,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们的意识和行动。
红树皮染色的衣物为何能保护身体?从前渔民为何要用红树皮汁染渔网?秘诀在于红树皮的单宁。单宁(鞣酸)是涩味的来源,像柿子、葡萄酒中的涩感就是鞣酸的作用。单宁易氧化,能防腐、防潮,因此渔民和伐木工人穿着用单宁染过的衣物,能防晒、防湿。鞣酸还能止泻、止汗,渔民的双手因长时间剥虾受损,泡“涩水”能起到保护作用。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