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養育孩子如同走上一趟學習過程,以成為更好的自己為目標,然而在感受家庭幸福之際,父母背負重大責任——教育,面對林林總總教育模式和學府,家長有什麼關注事項?又該如何成為“零顧慮”父母,輕鬆育兒?
教育兒女是父母責任,且0至6歲是孩子學習黃金期,不少父母為了確保孩子未來有更好發展,不惜到處為孩子奔波,隻為尋求最適合、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俗語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為人父母從孩子未出生就已踏上學習路程,與孩子共同成長,而父母怎麼做到無煩惱、甚至零顧慮?
學前教育是孩子在踏入正式教育前的啟蒙教育,對孩子人生起著莫大影響,但各種教育理念都各有優勢,讓父母傷腦筋。
GPEX教育集團總裁趙崇豪在幸福亭主辦的“0顧慮座談會”指出,根據其觀察,香港學前教育非常注重師資和校方管理人員素質、表現及學曆,同時也重視家長對孩子的關愛。
他說,香港寸土黃金,當地教育機構無法以地理位置或環境作為主要吸引力,所以重視其他方面因素,例如師資、校園文化和課綱等。
“師資方面,他們下了很多苦功,然後是學校文化,即教學媒介語、教學方式這些。
“他們也注重人品、道德教育、體育方面。”
趙崇豪提到,香港學前教育出色的地方在於強調師生互動,以及家長配合度。
“如果學校一年一共辦十場活動,你(家長)出席次數少過7次,那你的孩子不用讀了,這是因為當地教育體係注重家長陪伴孩子時光。
“雖然香港家長很忙,但家長都會抽空參與孩子成長過程。”
優先審查校園質量
家長為孩子挑選學前教育機構必須深思熟慮,實地考察時可從師資、校園風氣、環境安全看起。
趙崇豪說,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幼兒園時,首先必須了解師資,可留意有關幼兒園對師資和教育投入多少資源。

“學校花多少心思和資源搞好教育?對師資培訓投入多少?”
他分享,曾聽聞有香港家長到幼兒園谘詢課程詳情時,竟問起教師薪資待遇。
他說,上述提問鮮少在我國提起,認為若家長能關注師資待遇、素質,我國學前教育將能有所邁進,畢竟師資與教育息息相關。
趙崇豪指出,家長可了解學前教育機構師資素質,是否具備相應專業學曆、校方是否提供師資持續專業發展培訓,以及設有完善支持網絡。
“如果這學校有引進國際認證課程,例如劍橋英語課程,但老師沒有經過正式培訓,授課質量將受影響,這樣我就覺得就有一點對不起(不考慮讓孩子報讀),所以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師資和管理。
“師資管理方面,要不斷提供教師培訓,有持續發展機製。”
觀察校園設備和環境細節,藉此分析校方和行政人員辦學理念。
“我覺得安全很重要。當我去參觀幼兒園時,或許它在裝修方面非常好(美觀),但會否有一些異味、桌椅是否有尖角、存放器材位置會否造成危險?要從最基本地方看起。”
學習環境至關重要
成長路上,比起一味關注學業成績,父母更應關注孩子學習過程是否快樂。
趙崇豪認為,若情況允許,家長應在平日參觀有意為孩子報讀的教育機構,而非開放日,以便目睹校園和學生求學真實面貌。

“平時去,看看其他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快樂嗎?他們見到陌生人有什麼反應?日後你的孩子如果在這裏學習,也會成為他們樣子。”
此外,趙崇豪強調學習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
他說,學校是否有足夠能力去激發孩子創意,並提供學習空間(learning space),也是家長應關注事項。
“在馬來西亞,我們有空間優勢,而所謂空間學習,是包括不同方面的學習,例如如何與別人互動交流、合作。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倡,21世紀孩子應掌握4個核心基礎,即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所以替孩子選擇幼兒園時,可考慮這些。
“上述4個核心基礎,相信幼兒園都能做到,不過未來孩子要遇到的挑戰更多,他們要在變化環境中保持韌性,懂得應變、和別人溝通、合作,要有正確價值觀與態度,所以家長應投入多些時間在這些方面,要更努力,與學校和孩子保持溝通。”
適當讚美事半功倍
讚美,若運用得當,將帶來正面力量,讓孩子獲得肯定,但同時家長也該提升孩子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讓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掌握應對困難能力。
在現代社會,為了孩子未來發展,經濟有能力家長還會為孩子報讀許多諸如舞蹈班、繪畫班等興趣班,培養孩子在各方面才能,或陶冶性情。

投身教育事業16年的教育係博士羅苡玲(Elaine)博士認為,孩子表現好時,家長可稱讚孩子,但應避免過度讚美,否則可能致孩子逆商下降,容易產生挫折感。
“興趣班老師有沒有足夠知識和技能,去和孩子溝通?我們要用什麼方程式去稱讚孩子,不是隻會以‘做得好’、‘很棒’、‘優秀’作為讚美。”
她也說,當孩子覺得好像很輕易就能得到讚美,做其他事一旦不如意時反而容易產生挫折感,似乎再多讚美已起不了作用。
問題孩子切勿拖延
學前教育和啟蒙教育都對孩子一生形成重大影響,育伯樂講堂創辦人管莉莎(Lisa)提醒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就應密切關注孩子行為和健康,以便能盡早幹預,並為孩子安排合適教育。
她說,若家長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異常,例如遲遲不開口說話、學習能力緩慢等,應盡快安排孩子到醫療機構兒童發展中心部門或評估中心做檢查,避免錯過幹預關鍵時段。

她認為,一般上華裔社會對特殊兒童需求認知仍存有偏差,有些家庭保持傳統想法,或以為孩子長大後應該會沒問題,但她呼籲家長勿拖延,而應盡快尋求診斷,“因為當你提早發現,你能采取更適合你孩子的學習方式。”
另外,管莉莎指出,她發現一些家長為孩子報讀幼兒園時,希望以孩子喜好為篩選條件,但家長因不確定如何識別孩子有興趣幼兒園而苦惱。
“最核心的是家長對幼教認知的提升,要去觀察(校園)文化;家長會說,孩子才兩歲,怎會告訴你,他喜歡哪間幼兒園?首先父母要有共識,再去觀察孩子行為表現。
“如果他從學校回來,都是沮喪、難過的,那就不像是擁有快樂求學環境。”
總結:陪伴勝於物質
教育孩子沒有固定或單一方程式,但把時間花在孩子身上、陪伴孩子尤為重要。
趙崇豪認為,每個家庭經濟狀況都不同,父母與孩子所追求目標也有別,父母可換位思考,站在孩子角度,“這些是否是孩子想要的?”。
“教育孩子,你不需要花很多的錢,但你要花你的時間。”

羅苡玲說,親子之間最重要是保持良好、正面溝通,“不溝通就有隔閡,從小縫隙,變成鴻溝,其實我們從小到大都希望與父母有很好連接,所以現在當你變成父母,你可以試著去和孩子建立良好關係,讓家成為(孩子)港灣”。
管莉莎則認為,“在一個家庭,你能傳遞給孩子的是待人處事價值觀。因為有了孩子,可能你會想成為更好的你,我也想給所有在努力路上的父母,你已經在你能力範圍,給孩子最好的一切,就像以前我們父母,他們給我們的好,成就現在的我們,記得就是這種愛的能量。”
世上沒有完美的事,也沒有所謂最好的教育、學校,甚至100分完美父母。每個孩子也是世上獨一無二,父母努力想給孩子最好的一切之際,別忘記關心孩子情緒。
教育孩子需要各造努力,包括家長、校方和孩子互相配合,有效溝通。成為家長,需要學習的事情很多,也因此一些人在面對不確定因素下,難免感到彷徨失措,但相信若抱持積極態度,勇於學習,去尋找解決方案,與孩子共同成長,與“零顧慮父母”目標的距離將拉近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