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癌卵巢癌 女人健康夢魘
【顧名思醫】報導:陳筱柔 攝影:連利元
女性癌症不隻有乳癌和子宮頸癌,搞懂兩大常見婦科癌症:子宮癌和卵巢癌!


提起婦科癌症,很多人都第一時間聯想起乳癌或子宮頸癌,乳癌依然是女性最常見癌症,但子宮頸癌隨著疫苗和篩查手段等方面的發展,加上世界各國都致力於在未來幾十年內,加速消除子宮頸癌,發病率已逐漸下降,然而子宮癌(也稱為子宮體癌)和卵巢癌盛行率,近年來卻有逐步上升趨勢。
“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不良生活習慣、肥胖、生育狀況等因素,是導致子宮癌和卵巢癌發病率日趨增多的部分原因。”Picaso醫院婦產專科兼婦科腫瘤專科醫生林章傑強調,子宮癌和卵巢癌是影響女性生殖係統的兩種主要惡性腫瘤,分別起源於子宮和卵巢。這兩種癌症不僅危及女性身體健康,也可能對患者心理和生活質量造成深遠影響,所以了解相關症狀、風險因素、診斷方式,以及治療手段,對於提高早期發現率和治療效果至關重要。
有別於可通過子宮頸抹片早期篩查的子宮頸癌,目前尚未有卵巢癌和子宮癌的標準或常規篩查。然而,如果女性發生疾病的風險較高或有癌症家族病史,建議定期會診婦產科醫生,做必要檢查,比如腹部或經陰道的超音波檢查。分析與疾病相關的常見體征和症狀,也有助於早期發現癌症。有家族病史或遺傳風險的高危女性人群可谘詢婦科醫生,討論是否有必要做基因檢測(比如BRCA基因檢測)。林醫生說:“提高子宮癌和卵巢癌這兩種癌症的認知非常重要,尤其是癌症的風險因素,才能更好地采取相應預防措施,比如維持健康體重(肥胖是癌症的主要風險因素)、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戒煙,都有助於降低發生婦科癌症,以及其它癌症和慢性疾病的風險。”
另外,林醫生也提到,由於子宮癌和卵巢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目前缺乏有效的早期篩查手段,以及疾病發展較為隱匿(比如卵巢位於盆腔深處,癌變發生後,不容易引起明顯局部症狀,一般直到擴散至周圍器官或形成腹水時才察覺),加上患者本身可能忽視體檢或忽略症狀等因素未及時就醫,導致確診時,癌細胞往往已經擴散或病情已進入晚期。
林醫生認為,通過加強科普,鼓勵女性定期做婦科檢查,能提高早期診斷率,更重要的是,即使確診癌症晚期也不必灰心:“有時候,患者經常會問我,自己到底還剩下多少時間?其實醫生並無法預知患者壽命的長短,畢竟每個患者都不一樣。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癌症醫學、治療手段和藥物的不斷發展,人們與癌症共存的時間越來越長。確診患癌時,不要驚慌失措,並在製定治療方案前,應先會診婦科腫瘤專科醫生(即接受過癌症專科培訓的婦科醫生),充分掌握自身情況,必要時也應征求第二意見,再做出知情的、明智的治療決策。”

■分泌失調增高風險
子宮是女性生殖器官之一,呈倒置梨形,位於下腹骨盤腔內。子宮左右兩邊各連接輸卵管和卵巢,下則連接子宮頸和陰道。子宮內膜由無數微絲血管組成,內膜主要功能是提供合適環境孕育胚胎。卵巢分泌的女性激素(雌激素和黃體酮)是維持子宮內膜健康生長的關鍵因數,一旦激素分泌失調或不平衡,患上子宮內膜癌風險就會增加。
子宮有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包括一個厚厚的平滑肌外殼,包裹著薄薄的子宮內膜。子宮癌可能引發於這兩種不同組成部分。子宮癌是指發生在子宮的惡性腫瘤,其中最常見的是子宮內膜癌(Endometriod Carcinoma),占所有子宮癌的絕大多數病例,僅有一小部分是漿液性、透明細胞癌或原發於平滑肌的子宮肉瘤(Uterine Sarcoma),屬於較為罕見的子宮癌。醫學上也可根據癌細胞類型,再進一步分類。子宮癌可能擴散到子宮附近結構,或是經由淋巴和血液,擴散至肺、肝髒和骨骼等器官。
子宮癌風險因素包括:年齡(50歲以上女性患病風險較高)、肥胖(體重過重與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密切相關)、激素治療(長期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或一些治療乳癌藥物,可能增加風險)、家族病史(有子宮癌或其它相關癌症家族病史的女性風險較高)。

■林章傑:無明顯具體症狀
卵巢是女性生殖係統的一部分,女性生殖係統共有兩個卵巢,分別位於子宮兩側。卵巢(約杏仁大小)能夠產生卵子和分泌激素(雌激素和黃體酮)。
卵巢癌是指起源於卵巢的惡性腫瘤,常見類型包括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rcinoma)、生殖細胞卵巢癌(Germ Cell Tumors)和基質細胞卵巢癌(Stromal Cell Tumors)。上皮性卵巢癌是最常見類型,幾乎占所有卵巢癌的90%病例。
如同大部分癌症,醫學界目前尚無法確定卵巢癌病因,但目前已知可能增加患卵巢癌風險的因素包括:年齡較大(罹患卵巢癌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遺傳性基因改變(5~10%卵巢癌是由遺傳自父母的基因突變引起的,增加患卵巢癌風險的基因包括BRCA1和 BRCA2,這些基因也會增加罹患乳腺癌風險)、卵巢癌家族病史(近親曾患卵巢癌也會增加罹癌風險)、超重或肥胖、絕經後的激素替代療法(采用激素替代療法,控制更年期體征和症狀,可能增加患卵巢癌風險)、子宮內膜異位症(一種經常導致疼痛的婦科疾病)、月經初潮早或絕經晚,以及生育狀況(未曾懷孕或生育女性,患卵巢癌風險也可能增加),以及長期性使用輔助生育治療藥物。
林章傑醫生坦言,卵巢癌初期症狀非常不易被發現,有時候幾乎感受不到任何症狀,而且卵巢癌的所謂“症狀”,有時候更像是泌尿科或腸胃科的臨床症狀。無論如何,女性一旦察覺以下異常症狀,最好會診專科醫生,做進一步的篩查和診斷:
●頻尿
●腰背痛
●性行為時疼痛
●腹脹和下腹痛
●月經周期出現改變
●消化不良(打嗝或胃灼熱)
●排便習慣改變(便秘或腹瀉)

■破除迷思搞懂真相
迷思1:隻有絕經後或老年女性才會得子宮癌?
真相:雖然子宮癌(尤其是子宮內膜癌)在絕經後女性中更為常見,但一些年輕女性(尤其是肥胖、患多囊卵巢綜合征或長期不排卵者)也有可能成為子宮內膜癌風險人群。
迷思2:卵巢癌有明顯早期症狀?
真相:卵巢癌通常在早期階段,症狀並不明顯,又或僅表現為輕微不適(比如腹脹、消化不良和輕微骨盆疼痛等)。這些症狀容易被忽視或誤以為是其它問題。很多卵巢癌病例都是因為早期沒明顯症狀,等到晚期才確診,所以也被稱為“沉默=殺手”。
真相:雖然家族病史確實是卵巢癌和子宮癌的風險因素,但絕大多數患者沒明顯家族史。環境、生活方式和遺傳突變(比如BRCA基因突變)等都可能導致風險增加。

■檢查與治療因人而異
民眾如果發現異常卵巢腫塊,不建議做常規的活檢和細針穿刺抽吸,否則有可能導致腫瘤細胞播散到卵巢之外。再者,此類操作容易出現取樣誤差,並導致潛在出血並發症。林章傑醫生分析,子宮癌和卵巢癌現有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子宮切除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醫生會製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其主要取決於幾個因素,包括癌症類型和分期。早期發現的子宮癌或卵巢癌,手術通常被用作治療的優先方案,切除的病灶和周邊範疇,取決於癌症的原發和擴散位置;晚期確診的病例,則是根據不同情況,製定合適治療方案。
簡單來說,無論是癌症檢查或癌症治療,其實都必須基於“因人而異,因病而異”的重要原則,並沒有“一體適用”治療或檢查方案。不同癌症、腫瘤位置不同,以及不同患者情況,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檢查選項和治療方案。
KKLIU: 0665 /EXP 31.12.2027
#AV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