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根據學校呈交的紀律報告,並按照學校所處地區,擬了一份名單,圈定全國402所需要特別監管的“熱點學校”(sekolah hotspot)。教育部將名單交給警方,讓警方協助監管甚至解決學校紀律問題。
教育部與警方合作應對學校紀律問題,特別是像毒品這類嚴重問題,背後可能牽涉更大的私會黨入侵校園的犯罪行為,必須靠警力去打擊,這是再正常、再合理不過的事情。問題是,這份原本只供內部參考的學校名單意外洩漏,而引起軒然大波。
3個層次的問題
在名單中“榜上有名”的學校,當然引起校方、家長和學生的關注,學校聲譽受損,校方士氣因而大受打擊,也是情理之中。巴生興華中學名字出現在名單中,成為唯一被點名的獨中,由于興中向來表現良好,校方因此對教育部把興中列入名單提出質疑和不滿。
巴生馬華區會也公開質疑教育部這份熱點學校名單點名興華之標準所在,聲稱“幫理不幫親”。既然說是幫理,那就得先把理說清楚。
這件事情,主要可分成3個層次的問題:
一、教育部擬定熱點學校名單,名單裡共點名402所學校。
二、教育部擬定名單的標準,包括學校本身提呈的紀律報告和學校所在地區。
三、這份名單是內部文件,但意外洩漏了出去。
先說第一層次的問題。這裡的關鍵是,教育部擬定這份名單,完全出于善意,目的是協助學校解決紀律問題。擬定這份名單,不是為了羞辱學校,更不是要懲罰學校。被列入名單中的學校,不僅不會被教育部採取任何行動——不會對付教職員,也沒有對付學生,反而還會得到部門和警方的額外協助,解決校內的紀律問題。而事實上,教育部也根本不打算公開這份名單,名單對外洩露完全是一場意外。
名單的目的是出于善意,這是一個重點,因為有些方面在評論這次事件時,連教育部擬定名單的用意也遭到質疑和否定。
不該否認名單之本意
再說第二層次的問題。教育部擬定這份名單,當然會依據某些標準和程序,既然這份名單屬內部文件,那么教育依據什么標準、什么程序去鑒定和擬定名單,事實上也就是一種內部作業。
關鍵是,正和第一層次問題的解釋一樣,無論名單的標準和程序是如何設定的,都對學校毫無影響,因為它本來就只是行政機關內部作業的一部分。
經由這套標準和程序鑒定需要關注的學校,主要是讓教育部和警方更有針對性和策略性的集中資源和人力,有效解決學校紀律問題。如果不是名單外洩,校方可能連自己榜上有名也毫不知情,因為名單本來就是只供教育部和警方內部參考的。
其實,第三層次的問題才是整個課題的核心所在。一份應該只供內部使用的內部文件,卻意外對外洩漏,平白無端引起各界議論紛紛,也引起不必要的困擾和爭議。人們真正應該追究的是這個問題,而不是本末倒置,因名單外洩而一併質疑甚至否定名單之本意。